学习《矛盾论》,你获得了哪些实际有效的帮助?

哲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等他们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存在的,你学这些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甚至可以靠这些技术手段谋生、吃饭,他们确确实实是有很多有效帮助,而且这些有效帮助是立即见效的,但哲学跟他们不一样,哲学在具体问题上什么忙都帮不了。

如果说其他学科致力于方法论,那么哲学则偏向于世界观,哲学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它更多的是给你一个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它是用来解释世界而不是用来改造世界的。如果你想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对现实中带来可见的好处,那我劝你别走这条路,这是条绝路,你看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有几个赚钱很厉害的?

叔本华靠遗产生活,马克思靠恩格斯的接济生活,他们要么靠家族底蕴生活要么靠朋友的救济,老庄孔孟有几个有钱的?当被哲学浸染久了以后会不太在乎现实的物质生活,能保持最低生活标准就心满意足了,在所有的学科中哲学可能是最不“功利”的学科了。

我学完《矛盾论》之后对事物的变化习以为常,不再会对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产生刻板的印象,认为他们一成不变,今天喜欢你的人明天可能会不喜欢你,昨天讨厌你的人明天可能会喜欢你,矛盾一直都在,它会在某一时刻表现出它的这一属性,当外部条件变化时,它可能又表现出一种完全相反的属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会对感官世界的反复无常有一个接受度,在他光明的一面时想象他黑暗的一面;在他黑暗的一面时,设想他光明的一面。

任何人任何事都跑不出《矛盾论》的条条框框,他们现在这个状态是因为外部条件让矛盾表现出这个状态,当外部条件变化时又表现出另外完全相反的状态,女生的喜怒无常、感情的分分合合、人生的起起落落,黑白颠倒、昼夜交替、寒来暑往,他们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更有趣的是影响他们变化的主要原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像是天平的两端,砝码加在A,他们就变成A,砝码加在B,他们就变成B。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反的属性来体现事物的变化?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懂。

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既然一切都会从正面走向反面,从反面走向正面,那么人活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看他们变来变去吗?”我不得其解。

任何过去实际有效的帮助处于某个外部条件下将会变得毫无帮助,你想要的实际有效帮助在过去时可能帮你把事情从你不想要的反面转换成了你想要的正面,你兴奋了一段时期,然后这个正面又开始慢慢地转向反面,在某一时刻突然出现。

你所想要的实际有效帮助,到头来将毫无帮助。不,不是毫无帮助,你体验了一段时间的正面属性,仅此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