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陰肝經為十二經脈之一。與足少陽膽經相為表里。五行屬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本經從足大趾背毫毛處的大敦開始,向上沿著足背內側,到內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內側,在離內踝8寸處交于足太陰脾經之后,再沿膝關節和大腿內側中線上行,進入陰毛中,環繞陰器,到達小腹部,挾胃旁邊,屬肝,絡膽,向上貫穿膈肌,分布在脅肋部,沿著喉嚨的后邊,上行到鼻咽部,聯系目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上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面頰里邊,環繞唇內;它的另一支脈,從肝分出,貫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經氣由此處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足厥陰肝經以里癥虛癥為主。足厥陰肝經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消化系統疾患、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嘔吐、泄瀉、遺尿或癃閉、小便色黃、腰痛、脅肋脹滿疼痛、疝氣、小腹腫、咽部干、面色灰黯、頭痛、眩暈。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陰肝經以腧穴主治肝膽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癥。

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足厥阴肝经穴图(十三穴)

  肝经诸穴歌

  足厥阴,一十三穴终。起大敦行间,循太冲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宫,袭阴包五里阴廉乃发,寻羊矢章门期门可攻。

  肝经穴分寸歌

  足大指端名大敦,(内厕为隐白,外侧为大敦。)行间大指缝中存,太冲本节后二寸,跟前一寸号中封,(足内踝骨一寸,筋里宛宛中。)蠡沟踝上五寸是,(内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后七寸中,(内踝上七,骨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阴包膝上方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中。)气冲三寸下五里,(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阴廉冲下有二寸,羊矢冲下一寸许,气冲却是胃经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横骨端尽处,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门下脘旁九寸,肘尖尽处侧卧取,期门又在巨阙旁,四寸五分无差矣。

足厥陰肝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腰痛,疝氣,婦人少腹腫,咽干,面色灰暗,胸滿,嘔逆,飧泄,遺尿,癃閉等。

足厥陰肝經主要病候為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癥。

足厥陰肝經與膽經相表里,以里癥虛癥為主。

患足厥陰肝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殖器為主,其次是泌尿與腸部疾患,并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腫、喉干、面塵脫色、胸中滿悶、嘔吐氣逆、水瀉完榖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宮下垂。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癥: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女人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見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塵,脫了血色。

本經穴能主治有關肝方面所發生的病癥:如胸悶,惡心嘔吐,大便溏泄,疝氣,遺尿或癃閉。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脞瘦,多溺,嗜飲,足跗腫疾,痹。諸病此物者,灸厥陰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丈夫頹疝,婦人則少腹腫,腰痛不可以仰,甚則嗌干,面疵。

是厥陰脈主治其所產病:熱中,癃、頹、偏疝,為五病。

《中醫大辭典》

足厥陰肝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腰痛,疝氣,婦人少腹腫,咽干,面色灰暗,胸滿,嘔逆,飧泄,遺尿,癃閉等。

《中國針灸學詞典》

足厥陰肝經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患、消化系統疾患、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嘔吐、泄瀉、遺尿或癃閉、小便色黃、腰痛、脅肋脹滿疼痛、疝氣、小腹腫、咽部干、面色灰黯、頭痛、眩暈。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陰肝經以腧穴主治肝膽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科疾病和本經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如:胸脅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利、遺精、月經不調、頭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癥。

足厥陰肝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病、前陰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8]

足厥陰肝經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為常用穴)

穴名

部位

主治

大敦*

大趾端

疝氣、遺尿、崩漏、陰挺、癲癇

行間*

趾間

崩漏、小便不利、頭痛、目赤腫痛、口咼、脅痛、癲癇

太沖*

崩漏、遺尿、疝氣、頭痛、眩暈、口咼、脅痛、癲癇

中封*

疝氣、遺精、小便不利

蠡溝

小腿

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

中都

小腿

疝氣、崩漏、腹痛

膝關

小腿

膝部疼痛

曲泉*

腹痛、小便不利、疝氣、遺精

陰包

遺尿、小便不利、月經不調

足五里

小便不通

陰廉

月經不調

下肢部:婦科、前陰病為主,腸疾患次之

急脈

疝氣、小腹痛

章門*

季肋

腹脹、泄瀉、脅痛

期門*

胸脅脹痛、嘔吐

脅腹部:胃腸疾患為主,婦科疾患次之

【附注】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按:本篇分述五臟所藏及其虛實見癥。)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掣節時,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按:次篇論邪在五臟及其治法。)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刺足厥陰、少陽。(按:此篇論五臟熱及其治法。)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按:此篇論六經熱病。)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按:此篇論足六經及五臟瘧。)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按:此篇論五臟風證。)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怒,如人將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按:此篇論五臟病虛實。)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氣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按:此篇論陰陽經氣絕。)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按:此篇論六經終,應手足上下合參。)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HNayzds,抖音号:ay6392,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吉祥春天12号楼5单元1楼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