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火雀”观念

郭沫若早年写有名诗《凤凰涅槃》,描写的是凤凰们通过自焚以获得新生。一般以为,“火凤凰”来自佛经故事,这不能说错,但追溯源头的话,实在原始苯教中,只是后来被佛教继承下来了而已。

看看甲骨文的“凤”,就可知道,早在殷商时代,“火凤”的观念就已经出现,基于人类特有的联想思维,在“煨桑”燎祭的时候,特别是在火葬中,这种观念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出来。

甲骨文“凤”的尾部都画成了带烟火升腾之状

上图甲骨文描绘的就是“火雀”,与苯教固有的火崇拜有关。因为在苯教观念里,“王统”就是一种“火”的燃烧和熄灭过程,故藏语的“本纪、世系”叫作“梅隆”(མེ་ལོང་),字面意思是“火气、火龙”。

苯教中的“众夜叉之主”名叫“夏梅伯”(ཤ་མེ་དཔལ་),字面含义就是“雀火之王”。此外虎和鹿也是王者之象,因此也有“火虎”“火鹿”,这种造型的匈奴青铜牌饰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西方人称之为“斯基泰艺术”,但就是说不清含义何在,因为不知道苯教有“梅隆”观念。

《蒙古译语》:“凤凰,苦苦妹。”意思是说,明代蒙古语把凤凰叫作“苦苦妹”,这“苦苦”意为“蓝色”,“妹”就是“火”,合起来是“天火”的意思,因为天是蓝色的。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著名的新砦彩陶鸟,出土于一个祭祀留下的灰坑中。

藏语凤凰也叫“朵瓦”(འདོ་བ་  ndo wa),含有“浮现、飞奔”之义。至今嘉绒还延续着这样的习俗,每年都要在祖宗神山“索乌”山上举行火贡仪式。

这个“火雀”的观念也大量地表达在先秦宫廷用品和纹饰中,特别是青铜油灯,常常设计成凤鸟立于火焰之中:

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青铜灯,一只凤鸟立于油灯中的台柱上,“火雀”是也!

山西闻喜出土战国青铜灯,乌鸦头顶着开瓣的灯盘。

其实鸟的羽毛是最怕火的,火星子掉下来就会烧到它,但古人就这样设计,因为表达的是“火雀”观念。这些凤鸟的爪子上通常还抓着一条蛇龙。

齐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凤鸟柄宫灯

按常理说,油灯点着的时候就会烧到此鸟的头,对此古人不可能不知道。所有这些设计,都在告诉我们,此鸟是神鸟,不怕火的,它最喜欢烟火了,借烟火焰就飞到天祖那里去。

西藏有古老的“煨桑”(བསང་འབུལ། sang wu)祭礼,就是燃烧香柏枝,投以祭品,藏语其实读作“尚乌”,这个“乌”在这里作动词用,如此“火雀”观念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了:

在西藏,无论是寺院还是百姓家里,必有煨桑的炉台,有的设在院落中央,有的在房顶上。祭礼先点燃柏树枝,撒上糌粑、茶叶、青稞、糖果等,最后用枝条蘸水,向“袅袅”上升的烟雾挥洒三次,神灵只要闻到看到香烟,等于赴宴了,万般吉祥便随之降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