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感松腰落胯与含胸拔背

初感松腰落胯与含胸拔背

松腰落胯,含胸拔背是修炼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如何松腰落胯,怎么才算是含胸拔背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松腰落胯、含胸拔背都是修炼的结果

关于腰胯各家太极拳都有很多要求和描述,总之都是修炼到一定阶段的总结和描述,是对前人论述的修炼表达和印证。是自然之结果不是强为的过程。

二、关于松腰落胯

松腰落胯简单理解就是把腰松开使胯落正。腰松开的初始表现就是打拳不撅屁股,撅屁股的原因是我们的髋关节不符合太极拳的结构要求和股骨头的连接处在僵硬的状态。这时候的骨架就会出现以腰椎(特别是腰3、4、5椎)弯曲代替髋骨和股骨头落正的代偿。因此出现撅屁股和挺胸的现象。开始学拳的人为了不撅屁股,刻意用背腹肌拉带收紧臀部,或者一摆正屁股人就后仰,或者有的老师会要求你把命门顶出来操作,或者要求你把架子放低等等。其实种种操作和理解都有偏颇。

胯落正是个自然递进的过程,不可强为。髋关节的落正需要人整体骨架的调整,不是局部的操作和变化。髋关节的摆正不是在上身躯干的强为,而在下身腿部三大关节顺通的基础上,髋关节会随着下身关节的调顺,其本身会出现结构变化。下身不顺必然会影响胯的摆正,必然会出现撅屁股挺胸的现象。因此上身的毛病在下身(就像桌子不平,上面的放什么都是歪的)。为什说松腰落胯的关键在腿上脚上。假设一下,如果把人体的腿去掉,人体的髋部和上半身自然就是垂落状态。因此腿、脚的训练才是落正髋部的关键,下半身要为上半身落正而服务。腿部的训练关键在腿部和脚部的关节。关节必须在放松的要求下系统的柔顺打开。从这个道理上讲练拳练得是关节,练得是骨架;肌肉的控制不能够维持正确的骨架结构。

如何松腰呢?简单说就是背腹肌不能紧张,即使屁股撅起来了也不可以用背腹肌强为的收紧屁股。这样收紧的操作是筋肌收紧骨架的状态,不是骨架自然落正的结果,违背了太极拳松的要义(能够使得骨架自然落正的操作就是松)。屁股撅起来了说明你的骨架还没有完全调整好,因此保持中高架的打拳更为合理。溜臀是杨氏小架拳训练重点强调的环节,让髋部合着腿部、脚步一起训练是个关键。

人体不能分家,腿上、脚上练通,关节打开的过程也是髋部关节变化调整的过程。这时候人体的胯一定会在整体骨架结构上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的过成既是松腰落胯的过程也就是修炼骨骼的过程。

三、关于含胸拔背

松腰落胯和含胸拔背是一对孪生兄弟,对拳而言两者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的关系。含胸拔背的前提是松腰落胯,只有松腰落胯了才能为含胸拔背提供骨架调整的空间条件。

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一样不可以刻意强为。含胸拔背的操作是打开肩胛骨和锁骨,松开胸椎和两肋。一般人的胸椎和肋骨因为肩胛骨和锁骨的连接僵硬,会出现动手就牵连胸肋的问题,肋骨受到牵连的结果就会引动骨架的现象。肩胛骨和锁骨的打开需要沉肩坠肘的细细操作,简单说练拳时胳膊手不能主动,要从肩胛骨和锁骨与肋骨的连接处让肩胛骨和锁骨随着拳架的运动而被动运动。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拳架带动手臂运动。让肩胛骨锁骨从肋骨上分开。骨架打开的表现就是两个肩胛骨会平顺的贴服在背廓之上,所谓的含胸自然而然的出现;松开了肩胛骨和锁骨,胸骨就会自动的弹开,胸椎的节节传导才能实现,胸椎活了之后自然就会体现出拔背。能逐步做到含胸拔背之后,气息自然而然的下沉至丹田下沉至脚下,一动手气短心慌的毛病就会改变。整体气息才会有完整一体。

和松腰落胯一样,从肩胛骨延伸出的整个手臂关节都需要开活,特别是手部的关节需要开活。手足是兄弟关系,脚底打开多少手部才能打开多少,两者相互关联。

四、松腰落胯、含胸拔背的关联

推过手的朋友都知道,有的人肩劲总是撤不掉,有的人总是折在腰上,毛病在哪里?其实就是骨架结构没有实现松腰落胯、含胸拔背的要求。挺胸必然无法消除肩劲,一搭手肩部必然先做工,特别是单手打轮的时候;撅屁股前文说过是腰椎代偿髋关节功能的表现,因此一搭手必然折在腰上。我们常说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其道理就在这。逐步做到松腰落胯含胸拔背之后,完整的骨架结构会把外力有效的传导到地下,身体本身自然会轻松自如。

太极拳总是强调外三合,通过前文的分析你会发现松腰落胯、含胸拔背的操作最后都落实到了胯、手、脚的开活;因此说太极拳的手、脚、腰(腰胯一家)才是外三合的根本之意。因此太极拳架训练中手、脚、胯的训练十分关键。

松腰落胯、含胸拔背是结果,是人体骨架调整的表现。严格的说太极拳训练不能参杂力量训练,筋肌系统一定处在被运动的模式之下。在骨架结构的框架下,筋肌骨的柔顺才是本意。有人说内三合是精气神,实在有所拔高。精气神本是修炼的结果。筋肌骨的柔顺才是内三合的本意。

(以上内容是本人的练拳笔记。习拳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层拳一层理;因此不代表正确与错误。看看而已,不可认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