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太子舍人的官职,没人愿意干,因为干三年就会“饿肚子”
在辽宁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唐人摹搨的书法帖,虽然内容上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暗示了一个古代官制的秘密。有个官职看起来光鲜亮丽,威风八面,可是谁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干,因为干一年穷十年,干一生毁三代……究竟是什么官职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古代社会,仕途是很多读书人一生的追求,正如人们常说:“古代读书人分两拨,一拨已经步入仕途的,另一波准备步入仕途的。” 但其实,官场就像是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想进去,他们都以为步入官场就能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还能封妻荫子,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然而,官职也分三六九等,并且还有地方官和京官的区别,因此不是所有的官职都是“美差”,即便是天子脚下的京官也有鸡肋,比如太子舍人。
在说“太子舍人”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太子舍人帖》,即辽宁博物馆内唐人摹搨的书法帖。原帖是南齐官员王僧虔写的官府文书,内容为“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内容不难理解,就是大臣王僧虔给王琰请求江郢小郡的官员,因为外地的小官职可以养家糊口,原因是他在“太子舍人”的位置上,干了三年,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或许您也纳闷了,当了三年官怎么还没“脱贫”呢?后来,专家们经过研究,问题就在“太子舍人”上。原来王琰的官职是太子舍人,虽然也是个京官,但是却十分鸡肋。根据史料记载,太子舍人这一官职源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也都沿用,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太子舍人顾名思议就是太子房屋中的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太子的贴身管家和秘书,但是要求太子舍人必须有才华,最重要的是品德高尚,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对太子产生好的影响。
因此在选拔太子舍人的时候,先考察其学识,即通过科举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能够充当太子的老师;然后,再考察其品行,要有仁爱之心,不能不贪图功名利禄。因此,太子舍人这一官职没有升迁,干一辈子都是现状,而且每个月的俸禄,也仅够自己的三餐开销,就连照顾家庭的钱都没有。另外,太子还不能给“小费”,不然就犯了结党营私之罪。
如此看来,您说当个太子舍人有什么意思?尤其在汉代,皇帝对太子舍人要求极高,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太子,而太子又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所以太子舍人则肩负国家的希望。正如人们常说:“要想马儿跑得快,还不给马儿草吃”,这样的马还能跑得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朝廷发的俸禄连妻儿老小都养不活,还谈什么崇高人生境界。
太子舍人是个光鲜亮丽的京官,但也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官职,利用人性的弱点禁锢了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因此,当时很多官员宁愿选择在外地郡县当芝麻小官,也不愿意在天子脚下的京城当个太子舍人,最起码在外地为差山高皇帝远,一些官员偶尔还能收到一些孝敬,让自己和妻儿老小都能过上舒坦日子,若不然就和王琰一样,为官三年还一贫如洗。
如果两个人同时考取功名,一个人当了太子舍人,另一个当了别的官职,十年之后两人的差距宛若云泥。如果一个人要是干了一辈子太子舍人,那他的子孙后代也就别想有什么福气了,享受不到一丁点父辈在朝为官的“甜头”。现在,您再看《太子舍人帖》或许就能理解王琰,他之所以急切想调外地为官,就是不想再啃太子舍人这块没肉的骨头了。
值得一提的,我们也还要感谢王琰和王僧虔,不然我们今天又少了一件书法作品。后世的专家学者对《太子舍人帖》的书法评价也不低,毕竟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代族孙,其书法成就也自然不辱家门,而且宋文帝曾评价其书法:“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现如今,《太子舍人帖》已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一件单纯的书法作品,还是一件反映历史事实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古代官员的真实生活,尤其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太子舍人,让我们对古代的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资料:
《古代的职官》 作者:袁庭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