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8)
本篇要目:
**************************************
171万泉文庙
明 山西省万荣县
172董封戏台
明 山西省绛县
173云林寺
明 山西省阳高县
174砥洎城
明 山西省阳城县
175慈云寺
明 山西省天镇县
176广武城
明 山西省山阴县
177潞安府衙
明 山西省长治市
178渠家大院
清 山西省祁县
179杏花村汾酒作坊
清 山西省汾阳市
180秘密寺
清 山西省繁峙县
***********************************
171.万泉文庙
万泉文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现现仅存大成殿和琉璃影壁。
庙前有一通石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是大清雍正年间朝廷平定青海后班师回京时所刻,详细讲述了平定青海的原因和经过,碑文为汉文和满文对照。还有一通宋朝的石碑,字迹已不可辨。
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所建,但大成殿现存大梁上所写建筑时间是嘉靖七年(1528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方米。前檐斗拱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洁,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文庙内有几株长相奇特的古柏,树干旋转生长,树皮呈现千丝缠绕的景观。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万泉文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2.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安峪镇董封村,原为泰山庙内建筑,现庙已毁,仅存戏台,戏台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清嘉庆四年(1799年)增建三面观抱厦。
戏台坐南朝北,分前台和后台,台基高0.9米,砖砌,石条压面。
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2006年6月,国务院颁发董封戏台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3.云林寺
云林禅寺坐落在山西省阳高县城内西门南侧,俗称西寺,西大寺。据雍正七年(1792年)《阳高县志》载,云林寺是由皇帝下诏而建,系明代建筑。清光绪、宣统年间修葺扩建。该寺本身的价值在主殿三面殿墙的壁画。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坡度较陡,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连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殿内柱同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形式。对柱网的排列习用了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云林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砥洎城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
城中院落多为单进式二进院,也有不少三进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坊中院落并不封闭,与其它院落之间均有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相连,尽管现代居民大多将过道封死,但痕迹极为明显。坊中街巷狭窄幽长,四通八达,主要巷口设有巷门,坊与坊之间又通过横跨巷道的过街楼连接,比较大的建筑群中还建有望楼。
砥洎城中的这种布局与特点,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内部防御体系,一旦敌人攻破城墙,城内居民可以通过院落间的过道与街坊间的过街楼方便地转移或反击,而呈丁字型构造的蛛网式狭窄巷道不仅不利于进攻,而且非常容易迷失方向,漫步城中时,尽管许多巷道已经被打通,但依然几次绕回了原地。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砥洎城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慈云寺
慈云寺是一座位于山西天镇县的寺庙,被誉为“关北巨刹”。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全寺长140余米,宽40余米。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
山门金刚殿临街而座,檐下有“敕赐慈云寺”匾额一块,殿内原塑有金刚、密迹坐像,高约四米余,形态毕真。与金刚殿隔街相对,有一五龙戏珠大照壁,高约六米,长达十米,而由青砖雕成,工艺精巧,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可借已拆毁。
进入山门内侧,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造型奇特的草帽状园形楼阁,即称钟鼓楼,为元代所建。各高十余米,圆形重檐尖顶,八根木柱环绕支撑上下两层,从上到下,通体圆形,其形制在我国北方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是极为罕见的。它巧妙地吸收了辽、金、元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和谐地揉合在一起,既有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又有汉族的飞檐突脊,形成了慈云寺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进入第一座院落,正面为大雄宝殿,内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塑像,大殿四周的拱眼壁上有五缤彩纷的各种花卉和五色龙。
穿过大雄宝殿,进入第二座院落,正殿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欧山顶建筑,殿内原塑有释迦牟尼,乐师、阿弥陀佛、迦叶、阿难、释迦佛、观音菩萨塑像。遗憾的是,这些塑像今已荡然无存,只空空殿堂耸立。唯一幸存下来的是墙上的壁画,整个画面有一百多平方米,画的是二四诸天佛、云龙八部的形象,其线条自然畅,着色绚丽,笔法细腻入微,造涂栩栩女生,为明代绘画。
过释迦殿两侧的月亮门,便是全寺的高峰,主殿毗庐殿傲然挺立在四尺多高的平台上,面阔五间,二十三点五米宽,进深十一米,高十五米,挑檐为五跳斗拱(八铺作)四周飞檐起翘,直插天际,正中葫芦宝瓶上大鹏展翅,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这座大殿经历了清代六次地震的考验,至今安然无恙,甚至没有出现倾斜,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的神功伟力。毗庐殿内有五尊金身大佛,两侧建有木雕藏经阁,雕作精巧。藏有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全书。乾隆十九年,和硕庄亲王奏请颁发经书给僧成宽。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获准,从京请到一套完整的三藏经书,是乾隆刻本的经藏、律藏、论藏,计八千八百余册(现移存于大同下华严寺)。
寺座北向由,由北长一百四十多米,东西宽四十个米,全部面积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三进三出。东西配殿有观音殿、地藏殿,斋堂、禅堂,方丈寮、法师寮,整个建筑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由低到高,由简而繁,主次分明。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慈云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6.广武城
广武城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雁门关外勾注山下,城外就是汉墓群,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旧广武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敌楼,想望烽火台,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据点。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
今存完整城墙系明、清加修。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城墙高8米,下宽5米,上宽3米多,外表全部砖砌,石条做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
城墙东、南、西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已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为四街八巷。旧广武城墙上有一株古榆树,城西南有两株古柏树,均苍劲茂盛,历数百年风雨。最为奇特的是,在一株香柏的枝桠处,还寄生着一株枸杞,和谐相拥,融为一体。
新广武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处,是内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
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5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三晋雄关”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2006年0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77.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是明代府衙殿宇古建筑,位于长治市内西南,潞安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
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阁楼,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东侧钟楼——曰风驰,西侧鼓楼——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钟鼓楼斗栱密致,脊兽华丽,与门庭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东侧钟楼,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西侧鼓楼,建于成化七年(1471年)。上党门现存三座主要建筑并非同时建成,而是跨越了上百年。
潞安府衙大门,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
上党“以天为党”,霸气侧漏。这个国保叫“潞安府衙”,府衙早已烟消云散,只留衙署大门而已。上党门坐北朝南,高高的台级上是正门,两边八字墙,衔接左钟右鼓两楼。钟楼和大门间尚有宽墙,使得整体建筑左右不对称。建筑明、清、民国都维修过,始得遗存。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潞安府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78.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传统民居建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
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
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
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渠家大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79.杏花村汾酒作坊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遗址位于山西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北院为酿酒作坊原址,现遗存清代酿酒作坊,且遗存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院内有一口元代古井,古井上建有一座“古井亭”。墙上嵌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手书“得造花香”碑一块。
据介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审查、考察、评定有着严格的程序。入选者必须有完整的保护规划,符合规定的申报文本和省级以上文管部门的推荐。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领衔四川泸州老窖等古酿酒遗址进入预备名单,意味着汾酒老作坊遗址离世界文化遗产又近了一步。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80.秘密寺
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37公里的岩头乡岩头村东,距西豆公路2。5公里。创建于北齐,唐宋时声誉大振,闻名全国,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别是秘魔岩的“龙洞”,是佛教徒到五台山必须朝拜之地,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
秘密寺原地在木叉塔附近,清初常平和尚迁建今址。寺庙坐东向西,由前院、中院、后院和左右挎院组成。该寺在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塑像全毁,拆毁楼房、殿堂70余间。现存天王殿3间,山门、钟楼、鼓楼各1间,大雄殿、东楼、文殊殿、南北配殿各5间,禅房6间,均为清代建筑。
前院有天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五间,南北藏经楼各五楹;
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间;后院部分殿堂残坏,仅北阁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三处。
东西二侧配楼
东西二侧配楼
文殊殿、南北配殿各5间,禅房6间,均为清代建筑。
木叉和尚塔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秘密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