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第四章国篇)
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原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一人一国,或者由以几个人的家庭可称小国寡民。
2、使:即使,引申为使得,造成某种结果。
3、什伯之器:伯,同陌,指各种各样的器具。这里指已经不再使用的器具,如之前耕地用的犁耙等农具。
4、轻死:以死为轻,意为生活太艰难,比死相比,活着比死更难,是为轻死,不怕死、想死。
5、重死:与轻死相对,活着太好,不想死(珍惜生命)。
6、徙:迁徙。
7、舟舆:木船、马车。

8、陈:陈列。

9、结绳而用之:指信息化。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适、欢乐是常态。
【释义】
随着科技和商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小国寡民时代(即一人一国时代),原有的各种家用农具器具(如旧时的犁耙,木推车)都不再使用。原来各种让人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迁徙的制度都废除了。不需每日舟车劳顿,不需为强盗而兵甲相见,人们进入大同时代,就甘其食,美其服……邻国(隔壁邻居)每天见面,甚至听到彼此房间声音,但直到老死,也没有交往。
【释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进入一人一国的时代。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构建了一个自我的“关系网络社会”。与此同时,许多工作将被机器替代,现在用的工具,很快就会被淘汰。未来组织会逐渐去中心化,其核心的任务是建立能够支持每个生命成长的创造和体验的系统;如果集体意识需要,一个组织形式就会诞生。组织的功能不是管理,而是创造一个新的平台与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支持每个生命成长的创造和体验。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解】

1、以明民:以精明、智慧来治理民,这里引申为政令多出。
2、以愚之:给民众以“愚”的形象。
3、智:巧诈,而非智慧、知识,这里指法令。
4、贼:伤害、危害。
5、楷式:法则,楷模,在这里指关键点。
6、反:同“返”,返回。
7、大顺:顺应自然。

【释义】

过往像尧舜禹这样懂得道的人治理国家,皆不是以精明、智慧来治理民众,反而给民众以“愚”的形象。百姓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他们要面对法令太多。他们的重心不是思考做事,而是思考如何避令。所以用繁杂的法令来治理国就是让国衰败的元凶。不以法而以道治国,才是国家的福。能够明白道法自然者,将是治国之楷模。能做楷模者,是悟道之人。悟道之人知道之深奥,知道之长远,知道与常识是反过来的。反者道之动,动者天下顺。

【释意】

老子不排斥法、令,而是支持大智。用道建立的系统,如宇宙一样,自动平衡互生,让秉道之人感觉不到宇宙律法的存在。大智者用智来支持而非限制,这里的智来自上层,而非老百姓。智慧不是让老百姓知道的,因为“智慧出,有大伪”,不知其存在,只要收益就好了。以智治国,是法治;法要损之又损,损至道;不以智治国,即是道。自然界中也有法,法的原则一是保护,二是支持;而人为的法一是限制、二是阻碍,法的初衷是让每个人做好自己。法本质上没有好坏,有道之人用之,则如虎添翼。心中有道的人,进入所有的“法”中,也是自由的;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因为你内在的智慧比法令大得多。当法令过多,制定法令的人最终将作茧自缚。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一部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的.玄德深矣,远矣,与物 ...

  • 文耕说字——常

    常,平常,日常,无常,常理,常德,常数,常任理事国. 这几个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如果了解了常的本意,这些词也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常的说文解字解释. [常,说文解字注] 下帬(裙)也.釋名曰 ...

  • 《道德经》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 ...

  •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知己不知则无不知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 ...

  • 《道德经新译》第九章:有无之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新译>第九章(道篇第九章) 有无之玄 众妙之门 (原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有欲,以观其徼. ...

  •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天地有始道无始终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道篇第二章) 天地有始 道无始终 (原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 ...

  • 《道德经新译​》第一章:道生天地大逝远反

    <道德经新译>第一章(道篇第一章) 道生天地 大逝远反 (原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 ...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有德乃足天下溪谷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三章(德篇第八章) 有德乃足  天下溪谷 (原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

  •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三章​:圣人不积损益合道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三章(法篇第七章) 圣人不积 损益合道 (原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

  •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三章:兵者不祥恬淡为上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三章(兵篇第六章) 兵者不祥 恬淡为上 (原第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民篇第五章) 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原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 ...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天地遨游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