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有什麼能力,你就做什麼事
《黃帝內經》講到了道家的一個理想的生活境界,就是「各從其欲」,而不是大家追求一種共同的欲望。
每個人天賦的身體不同,氣血不同,發自內心的想法也不同。所以,每個人要追求的理想和欲望也會不同。只要是健康狀態下的「欲」,你從了它,就會活得很快樂。你千萬別給它壓得一肚子邪氣、邪火,然後經絡又被堵得七擰八擰的,這樣就會產生一種病態的欲望,你那會兒去滿足它,就錯了。
我們講的「各從其欲」是有前提的。「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然後「氣從以順」,在這種狀態下,滿足人體產生的欲望,那發自內心的心願也能得到滿足。「皆得所願」,這就是最理想的生活。
比如,最近有人弄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在公司推行了這樣一個工作:讓每一位同事發現自己的優勢。有一個很著名的調查公司叫蓋洛普,這個公司出了一本書叫《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講的是什麼呢?
說的是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天生就應該做的事情,這跟他的能力有關。比如丁俊暉,他讀書不見得行,但是,人家閉著眼睛打台球都打得比很多人好。這就叫天賦,咱不承認不行。所以,「各從其欲」就是說你的能力可以達到的,你就應該去做這件事。
沒有誰是你的私有產品
要實現「各從其欲」這個目標,首先,你就要尊重你現有的欲望。然後,你要用你後天的意識去滿足它,這是最人性的生活方式。現在很多父母,總把子女當做自己的延伸,當成自己的私有產品,這是最殘忍的。還有很多人,他們的說教都是以「為你好」為理由,然後把自己的慾望強加給別人。這種「己所欲」或者「己所不欲」,施不施於人都不重要,關鍵是你站的角度錯了。你看到的是你的「所欲」,你怎麼不問問人家想要什麼?孩子想吃什麼?或者你的病人、你的學生想要什麼?
現在的人都是一心想著自己理想的東西,然後把它強加給別人,人家本來不想要這個東西,可是如果對方不接受,你又覺得別人不接納你,結果搞得大家都很痛苦。更糟糕的是,你還要問:你為什麼不接受我的心意?所以,「各從其欲」,就是說你既要從自己的欲,也要從別人的欲。
欲是本能的需要,願是精神上的追求
——願人人「皆得所願」
再來說說「欲」和「願」這兩個字,它們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欲沒有帶心,意味著它是身體的一種本能的需要。比如七情六欲,餓了吃東西,這是身體發出的信號,跟你動不動心沒關係。看到美女忍不住要多看一眼,這也是一種欲。孔子也說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另外,我們講溫飽,講飲食之飽;或者睡覺時,你冷了,你就會本能的拉一點東西蓋一下自己,熱了你就要蹬被子。這都是人本能的欲望。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滿足人的溫飽,這其實是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欲望。
除了溫飽,還有安危,也就是趨利避害。我們本能地會想找一個待著安全的地方,或者是碰到危險我們本能的會想跑。但是安久了以後,就會開始思危。好多人安逸慣了,他就去尋找刺激,去蹦極啊,看恐怖片啊。這也是一種欲。
所以,我們講的七情六欲,「六欲」就是指人類的六種最基礎的需求。
「願」的層次就高了,它有個心,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心願。「皆得所願」那就脫離了物質,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比如藝術家追求唯美,唱京劇的、搞音樂的,或者是搞宗教的,他們都有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還有一種「願」是要「普渡眾生」,要「天下為公」的,這種「願」的層次更高,比起「皆得所願」,「各從其欲」要更難實現。
老子強調「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按照自己的追求來生活,大家互相不干擾,這其實就是道家追求的理想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