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书法作品中加了这几样东西,次次入展,评委也没办法拿掉

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它的书法风格,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突出表现在“魏晋风度”上,唐代书法虽以法度著称,但它的书法风格与大唐盛世一样,有“大唐之雄风”,那么,书法在当代,也有它的艺术风格,这里说的“艺术”风格,就是说,书法在当代已经不是以前那样单纯地用文字、结构、章法等来表现它的风格与精神了。关于书法的艺术性,在当代主要是指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用强烈的形式感实现其艺术性。

当代书法展览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展厅效果,在举办书法展览时,将收集到的作品集中于某个展厅,这就需要视觉效果,这种展厅效果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没有的,应该说,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书法评审时由于时空关系的因素,就给送展作品也相应地提出了要求。如果适应展厅效果,从而在书法比赛中胜出,也是书法爱好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曾宪良是湖南的一位书法家,也是很有头脑、善于思考的书家,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他每次送展作品时,都在思考如何适应当代书法展览的展厅效果,可以说他的书法作品是针对性的、量体裁衣式的打造出来的,由此,他的楷、隶、行、草多体作品多次获得过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几乎是次次入展获奖。先后全国第二届隶书展提名奖、第三届齐白石艺术节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行书展获评委提名点评。入展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第二届大字展、全国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成果汇报展等重要展览二十余次。

那么,他是如何“打造”自己的书法作品而获得成功呢?注重形式感展厅效果需要强烈的作品形式感,形式感就好像“鹤立鸡群”一样的与众不同,让评委有看上一眼就能认定“留下”的冲动。曾宪良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往往把形式感作为第一要考虑的因素,从字法、墨法、内容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考虑。当代书法的形式感还表现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性上,“制造了矛盾还要合理地解决矛盾。”在他的大字作品中,不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时刻表现出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关系上,并使这些关系对比的更加强烈。

字的美与丑很多书法爱好者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如果把王羲之的字照搬上去,或让王羲之本人写一幅作品也不一定能入展。这句话表明了两个道理:一是王羲之的字很美,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二是当代书法展览不需要王羲之那样美的字。既然是这样,曾宪良就干脆写“丑书”,他的大字丑书正好适合展厅效果和评委眼光,因此,他的隶书作品往往是提取了西汉隶书的姿态之美,朴拙险绝,自然质平,而行书采用赵之歉的行书字体,往往是屡试不爽。

墨色大对比当代书法是艺术性的时代,我们不能沿用以前的传统思想来参加书法比赛,如果不能适应这个要求,那么所投稿件也就石沉大海了。曾宪良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次次都把墨色的渲染、对比“制作”得十分到位,甚至是夸张,不仅适应了展厅效果的需要,而且很能吸引评委的眼球,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他的聪明之处。在墨色的实现上,他大胆采用涨墨的方法,使其产生出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同时与后面的枯墨形成反差对比,使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来点古意我们不能否认评委的评审眼光,他们在评审时不会仅仅因为形式感强烈、字体丑拙、墨色对比强烈就能把作品留下,实际上,在考虑上述要素的基础上,评委会把书家的基本能力和对传统书法理解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要求,这种传统书法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古意的考察。曾宪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往往会把书体向“上”靠上一个层次,这里的“上”是指书法的演变史中所承接的梯次关系,例如他在写楷书时,不是单单写唐楷或魏碑,而是楷书中又有隶意,隶书中还有篆意,这样的话就能极大地提升书法的古质水平,从而真正地打动评委,增加入展机会。总的来说,书法比赛并不是比拼谁的字写得好,谁的形式感强不强,它是对一个人书写水平、认知能力、应变能力的综合考量,曾宪良在这一方面做到了,做好了,他的入展获奖的机率也就大了,是值得书法爱好者去思考和学习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