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旭晨||北同蒲线在这里拐了个弯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1932年底,阎锡山重掌晋绥军政大权后,开始了振兴山西的计划。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阎锡山把修建同蒲铁路作为山西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投资2000万元,平均每公里仅1.87万元。北同蒲铁路始建于1933年l1月,1939年竣工。
阎锡山不但会算经济账,而且做事极为勤奋和务实,在修路过程中,用"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来形容毫不为过。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老家毗邻的忻县发生了一件事,让他耗费了不少脑筋和票子。
当北同蒲铁路推进到忻县城东门外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按照图纸设计,应该经樊野村东到村东北的孙家地,直插到前郝村西,再向播明、忻口延伸,忻县火车站也选定在樊野村东菜园的"四架辘轳井"一带,但施工前却遭到了重重阻拦。
樊家野场简称樊野,号称忻县的第一大村,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忻县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和物资集散地,对忻县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原来,樊野村东都是上等的种菜好地,大部分属于村里的财主和王、彭、焦、李等大户人家。
1934年农历三月,路基工程已经勘察完毕,地里的菜麦刚刚露头。村东有地的村民们看到工头已经把工程承包出去了,准备拔掉青苗开始动土施工,这些人再也坐不住了。
恰好在已勘定的铁路线上,有王家大财主的祖坟,王家的后人怎肯让王家的祖宗的仙骨离开这个为他们带来无数荣华富贵的风水宝地呢?
王姓财主之一的王志和是樊野村的村长,他当过朔州裕丰银行的经理,还与阎锡山的叔丈徐子臣和独三旅旅长傅存怀有交情。王志和就通过这两个人,打通了阎锡山手下负责筑路的负责人的关系。
在负责筑路的这批官员中,有两个人尤为重要,一位叫彭降州,曾担任过阎锡山的军需处长,现在是筑路工程师,另一位叫彭全玉,曾担任过南京测量学校的校长,参与了同蒲铁路的测量工作。这两个人与阎锡山的关系非常要好,也正是樊野财主要找的突破口。
王家财主和村东有地的人,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将已勘定好的线路由村东移到村西。彭全玉为了争取舆论支持,还在小报上写了文章,分析了改在村西的种种好处。还有焦、李两家中会经商、能说会道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东有地者纷纷捐款,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经费。在这些人频繁活动的过程中,村东筑路工程仍按原设计方案即将实施施工,路基已筑到了四五尺高,已到秋天了。
突然要更改筑路线路,这下可坑苦了村西的穷苦百姓们。他们无权无钱,也找不到通融的路径。眼巴巴地看着即将成熟的庄稼被大片大片毁掉,终于被激怒了,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常言道,人穷志不短。村西的男女老少,这时候变得异常理直气壮和团结一致,他们找村长,到衙门,讨要说法,坚决不同意把铁路迁到村西而毁坏他们的地。
村长王志和家,成了人们聚集的中心,天天被村民围困着,没办法,家人只好朝里把门关上。但老百姓根本不吃这一套,硬生生把门给撞开,人们拿着棍子、铁锹、镰刀、砖头、瓦块,大喊着,吵闹着,击打着门子和窗户。一位老太太用拐棍把王家茶几上的茶壶杯子扑拉了一地,有人还拿出绳子,准备在王家上吊寻短见,乱成了一锅粥。同时,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见状,火上浇油,也来王家闹事了。
县衙门口,每天前来告状的人络绎不绝,有增无减,闹的县长束手无策,不能办公。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王姓村妇,能言善辩,敢作敢为,把县长问得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县长躲出去,人们又去找县长太太。还有二十多人直奔崞县张培梅老家,找张培梅讨要公道。彭全玉也受到围攻,彭降州因家在太原,未受到冲击。
众怒难平,无奈之下,阎锡山派了个殷委员前来处理此事,村东村西各派五名代表坐在一起协商。也许是奉了阎锡山的旨意,也许是这个殷委员确实有两下,讲清利害关系,讲透赔偿价码,让双方各后退半步,将这一烫手的山芋摆放在桌面上,使拖了很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铁路从村西走,所占的土地地价和青苗补偿费由公家出高价,土地按等级分段计价,分三次付给。东门外至城墙东北拐角,土地最好,每亩60块。往西至三角道,每亩40块。再往北至张家庄,每亩33块。张家庄、十里后所占用土地也付了钱。迁一座坟墓,给5块。毁一架单辘轳井60块,两架80块,三架100块。
这样,还算比较公平,村西的穷苦人总算有了收获,土地卖了高价钱。但地是受苦人的命根子,即便用高价也很难再买到好地。人们用补贴的钱去买粮食,做个小买卖,或租地去种,时间一长,这件事便风平浪静了。
此事平息后,办事的人到饭店聚餐,又照了相,以示庆贺。照片前排就座的,正中的是省里来的殷委员,还有忻县中学校长范静山、忻县高小校长石子山等社会名流、村长王志和,后排是村民代表和跑跳的热心人等。
就这样,北同蒲铁路在忻县城东樊野村向西北方向拐了个弯,绕到了村西,不及当初所设计的顺畅,但总算可以动工了。从闹的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到圆满平息,却见证了一段修路历史的曲折经历。
通过这件事,说明权势不是万能的,群众的团结力量是巨大的,阎锡山还是顺从民意的,采用了协商的办法解决了此事,颇得当事人满意。
同蒲铁路的开通,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为国共合作在山西取得一系列胜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设施,中日双方在山西相持达八个月之久,为全国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参考书目《忻州文史资料》《微山西》及当事者后人讲述)
作者简介:栗旭晨,山西忻府区南高村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荣获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金质奖章,著有文集《跨越》、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