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有效测量,就没有高效课堂​——备课杂谈之三十

峨眉山美景

没有有效测量,就没有高效课堂

——备课杂谈之三十

(2021146)

袁建国

怎样才是高效课堂?不是看模式,而是看效果;无论何种模式,教学效果不好,那肯定不是好的教学模式。
怎样知道效果优劣?不是看是否热闹,而是看学生的收获;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学会了,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兴趣激发了,那当然就是高效课堂了;反之,则是低效课堂或者无效课堂。
我们不妨接着追问:怎样知道学生知识学会了,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兴趣激发了?这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离不开教师科学的、专业的判断,我们不妨如医生看病一样,称之为“诊断”。
关于教师的课堂诊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链接《父亲的腿疾——兼谈课堂诊断》)。医生判断病情,靠的是仪器、影像和数据;有了这些客观依据,医生就能够判断出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再采取针对性治疗。教师有没有类似的测量仪器呢?有,那就是测试,或者称之为测量。
有测量是不是就一定诊断准确呢?也不一定。就像医生做给患者做各项检查一样,检查的方向不准确,该检查的没有检查,或者检查的设备存在问题,得出的图像不清晰,数据不准确,医生也不可能做出正确诊断。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准确测量呢?这一点,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链接:《评价,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备课杂谈之九》),谈到了以下几点:
1.对学生个体的要求是,必须独立完成。如果参考了教材或者是同学间有一些交流,那这样的评价结果是不准确的。

2.在信息处理上,应该及时进行反馈,及时进行纠错。

3.在评价形式上,要尽量省时,要不断创新。

4.在补充措施上,对待定量评价不达标的学生或者学习小组,教师一定要及时跟进,尽力使学生最后真正达标。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做到了"有效测量"了呢?还差得很远!

课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是所有指标都可以测量,比如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兴趣是否激发”,没有办法有效测量,“能力是否提高”,也不是全都可以测量的。

  对于这些不能测量的指标,教师也必须做出明确的判断,这就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了。一个有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凭观察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其实这种观察广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测量”。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测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有测量意识。

2021年5月25日夜
===========================

更多教师备课精彩内容,

欢迎参与好老师学院系列课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