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长成我们厌恶的样子……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罗玲的空间 ,作者罗玲
罗玲的空间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我看到一个现象: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还比较单纯,到了三年级,似乎就看到有些微妙的变化。怎么说呢,好像有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开始在某些孩子身上隐隐浮现。
比如,有的小孩显得社会气,说的话内容芜杂,“单身狗”这样的词都会。有的孩子头脑里关注的事情更多是奖惩、在同学间的地位等等。还有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变得像我说过的那样,缺乏生命力活力,总是弯着腰背、眼神不明亮,总在暗处偷偷捣乱,被发现被批评时,就低头顺服的样子,不是抬头看着你辩解,让人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然后回头依然偷着捣乱……
孩子都在长大,他们更多接触成人社会,头脑里关注更多的东西,这是必然。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家长引导。
他们不再只是想着吃和玩,他们不只生活在家庭文化里,而是更多时间被学校文化所影响。我们不能只盯着成绩,而没有看到孩子身上的这些变化,然后某个瞬间发现他长成了我们最厌恶的那个样子。
有一次在一个小学,我进去办事,赶上课间孩子们站队回楼,看到一个情景:八九个穿校服的学生站两排,很懈怠地齐步走,估计是国旗班什么的。队外面有个女生显然是小头头。离远就能听到这个女生一路训斥他们,那腔调和语言都是老师腔,抱怨加责怪,有时伸手推推某个男生。走到台阶处,用手握住第一排女生的手腕,示意停下。那女生停下,她又责怪地说:“你倒是走啊!”这一队孩子都面无表情,也没有不满生气,大概习惯了她这样享受自己的权威。我看了一阵心寒!
我发现在小学,老师常会给班里某几个孩子委以重任,这些孩子一般是年龄大一些、成熟一些、学习纪律都比较好的。这样做,多了,效果不一定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锻炼,或许更好。但是这个做法本身倒不是关键,关键是,老师究竟在班级里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文化。
有些老师为了纪律管理,设置了太多的奖惩评比计分,老师自己也对学校的各种评比奖惩过于重视,比如学校比赛,自己班级不是第一,老师会当学生面哭出来。老师都很年轻,所以这种情绪我也理解,努力进取也是应该的,但我觉得,这是给孩子们示范如何面对失败的好机会。
小学可以搞比赛、游戏,但是不要过于鼓励竞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过多的竞争,让他们大脑总是处于关注生存而不是发展的状态,这不利于他们成长。对纪律的管理,最好是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制定规则,确保每个孩子都明白为什么有这些规则,让他们为了道理而遵守,不是为了惧怕惩罚或者要得分而遵守。不要总是给某些学生以特权,让他们有虚假的优越感,逐渐变得自恋自负脆弱,让他们和其他同学间关系变得不再单纯、甚至恶劣。老师要提醒自己不以暴力对待学生。不只有体罚是暴力,羞辱、语言攻击、喊叫、甚至极度唠叨,都是暴力,这些都将被学生接住、吸收、再使用出去。对犯错的孩子,要鼓励大家理解、包容、谅解,这些正能量,才会帮助他下次改进——我们用好的言行才能滋养出好的言行,而非暴力和惩罚。其他孩子,也学会了不要得理不饶人,学会宽容、仁慈……
这些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比成绩更重要,这关系到孩子们长成什么样的人!每所学校,都是未来这个社会的雏形!
当然,对于小学生,家长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大的。我们多陪伴、多了解,每天都能让孩子愿意和你谈论他关注的事情,说出他的开心事或烦恼。我们不是要给孩子屏蔽掉负面事情、不接触现实社会,而是要在孩子接触时,恰当地解释、呈现。通过讨论,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三观,有判断能力。事情都是那些事情,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感受和结论也就不同。这,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的。
希
望
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成长为内心阳光的人:
他们眼神明亮,挺直胸膛,笑得纯粹不兑水;
他们遵守规则,友善待人,能包容别人的小错和失误,能坦诚谈论自己的不足、脆弱与失败;
他们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太关注那些看似无害的各种八卦和无聊信息,把能量用于探索与创造、玩乐和进取;
他们有知识、有观点见解、有做事原则、有独创与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为人处事成熟、会为别人考虑,但同时,又像孩子一样单纯、天真。他们没有那种偷偷的“小坏”,因为——顾不上,他们忙着关注理想、梦想、追求,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他们比较少地为自己计较,因为他们心里不仅有“我”,还有“我们”……
要养出这样的人,
我们自己先得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我过去常说,遇到不喜欢、厌恶之人,要想到,这些只是表面的污垢,是他过去经历遭遇的结果,每个人本质都是好的,都有同等价值。那么,这些污垢哪来的?何时蒙上的?大概最初就是从家长、老师、同学这里开始,以后还有社会上所遇之人之事。
所以,此时正是我们的孩子一天天从纯净的童年逐渐走出之时。愿我们这些大人做好自己,给孩子好的家庭文化、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但愿若干年后,我们再遇见他们时,依然能像今天这样,真心喜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