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基本简介西汉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墓室保存完好,出土一大批稀世珍宝,发掘结束,市政府决定古墓保护,并在原地辟建博物馆。该馆占地1.4万平方米,展馆面积8657平方米。博物馆依山而建,以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为中心,两栋陈列楼分峙其周。藏品以南越王墓出土的1000余件(套)文物为主,包括香港杨永德夫妇捐赠的200多件唐宋元时期的瓷枕和新石器时期的400多件彩陶。该馆的出土文物陈列,反映了2200多年前广东、广西地区的早期开发和广州城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展品中,有中国完整玉衣中最早的丝缕玉衣、中国自己烧制最早的平板蓝玻璃、南越王"文帝行玺"金印(中国最早的帝王印玺)、世界最早的丝绸印染工具以及300多件玉雕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青铜器。南越王墓是中国南方最早的石构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还经常举办一些高档次的临时展览。

西汉南越王墓

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进入主展馆之前是瓷枕主题展馆,馆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

墓室结构示意,墓室共有七室,前部有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有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

象岗山拱极炮台位于象岗山南端,顺治十年(1653年)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毁,旋即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遭破坏,同治三年(1864年)修复保存。

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内有一座拱极炮台,不过,原拱极炮台其实不在这个位置上,其作用只是告诉人们象岗上曾有过一座拱极炮台。

参观完墓室来到主展馆,南越王墓共出土各种文物一万余件。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玉器赏析(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867号。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迄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玉器赏析(二)够震撼!!!!!!

当年考古人员就是这样在清理物品。

考古人员在主棺室清理玉衣。主棺室玉器:提起主棺室,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件著名的玉衣,那件比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早十年的南越王的丝缕玉衣。这就是主棺室当时的照片。

这是玉衣出土时的照片。玉衣出土时,连接玉衣的丝缕和衬底麻布已经腐朽,玉片坍塌在地。仰身直肢,头北足南,面罩上覆盖着玉璧和金片瞑目,头枕着丝囊珍珠枕,双手放在腹上,双手握觽,两腿稍稍分开,胸腹部舖置有组玉璧、组玉佩、珠襦、印玺等物。玉衣内贴身放置14块玉璧,身下铺设5块玉璧,玉衣两侧各有铁剑5把,玉衣内有部分遗骸,但是腐朽非常严重。

复原后的丝缕玉衣整体照片。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玉衣由2291块青玉片组成,分头套,上衣,袖筒,袴筒,手套,鞋组成。这套玉衣是继中山靖王刘胜,刘胜妻窦琬之后发现的第三套玉衣,赵昩约比刘胜早死10年,因此,这是我们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衣。

玉衣的头套。高33厘米,长21厘米,宽20厘米共用265片玉片,顶部中心是一块青玉璧。

头套顶部。中心是青玉璧,玉璧周边钻孔,以连接玉片,玉璧谷纹,直径74毫米,好径28毫米,现在已经修复的所有汉代玉衣,头套顶部都是以玉璧构成,因为玉璧中间有好(孔),死者灵魂可以出入。在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头顶也有錾孔,可见灵魂不灭观自古有之。

手套。长16厘米,宽14厘米,厚9厘米。左手113片,右手121片,为握拳状。

鞋。长30厘米,宽11厘米,高12厘米左鞋108片,右鞋109片。

玉觽。长72毫米,宽11毫米,厚4毫米。赵昩左手所握,上面阴刻云纹,部分受沁。曾侯乙握的是韘,中山靖王刘胜握的是璜,可见到底握什么当时没有严格规定。

玉觽这是赵昩右手所握之觽,长96毫米,宽18毫米,厚1-2毫米正面减地浮雕,背面阴刻纹饰。这是墓中出土的最薄的一件玉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玉器赏析(三)玉璧直径256毫米,好径85毫米,厚5毫米青玉黄绿色,纹饰分为两区,内区突起谷纹,外区粗细阴线刻双体龙纹,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底面粘附棺材漆皮。

玉璧直径256毫米,好径63毫米,厚6毫米碧玉,灰蓝色,颜色比较特殊,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蒲格式阴刻谷纹,外区粗细阴线刻双体龙纹,底面粘有棺材漆皮。

玉璧直径266毫米,好径88毫米,厚7毫米青玉湖绿色,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谷纹,外区双体龙纹。整器未完全抛光,碾琢痕迹清晰可见。

玉衣面罩出土时的情景。玉衣的头顶处放着一批精美的玉饰,头上及两肩各一件,面罩两边各一件,其中还有金片瞑目。各个器物基本保持原位。

兽面纹衔活环璧铺首这件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南越王墓代表玉器之一的精美之作。通长182毫米,兽首长113毫米,宽138毫米,厚7毫米,璧直径89毫米,好径34毫米,璧厚4毫米青玉,淡黄色,白化严重,已经失去光泽,仅仅兽面纹鼻子处,已经活环璧还温润透亮。表面粘有朱砂。全器由一块整玉雕成,璧双面谷纹,兽面背后光素。此器碾琢极为精美,设计巧妙,出土于面罩前面。

镂雕凤纹出廓谷纹璧饰牌形佩长140毫米,宽74毫米,厚4-5毫米。这件玉器,也是在南越王玉器里为大家熟知的,也许以前大家认为这个东西比较大,最少要20-30厘米。但是这件玉器确实很小,至少比我们很多人心目中想象的要小很多。原件断为两截,中间用金锓连接,整个牌饰设计精美,动感飘逸。金锓铸造,长20毫米,宽8毫米,表面饰针刻卷云纹。出土时处于左肩上方。

谷纹金钩龙形佩长115毫米,宽16毫米,厚4毫米青玉,黄白色,白化严重,龙尾原已折断,两端各钻3孔,以丝线连接。金钩的虎头上刻一“王”字,钩长59毫米,最宽26毫米,最厚5毫米,金钩重100克。出土时位于头前右侧。

谷纹双联璧通长124毫米,通高76毫米,璧直径62毫米,好径20毫米,厚4毫米。青玉,黄花白化严重,有部分剥蚀,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出土于玉衣鞋底处。

双区镂雕龙凤纹璧这是南越王玉器中的代表之作,南越王博物馆中最精美的玉璧,国内各博物馆中也是非常罕见。直径106毫米,内径52毫米,厚5毫米青玉淡黄色,有云状白化,有很好的光泽。整个设计非常精美,内外出廓甚为巧妙,极为动感,在平面中大显立体效果。是我国汉代玉璧中的精品。出土于玉衣的面罩上。

没有使用闪光灯拍摄。

使用闪光灯拍摄。

谷纹内出廓龙纹璧直径88毫米,好径43毫米,厚4毫米青玉湖绿色,部分白化,玉质佳,双面纹饰相同,出土于玉衣面罩上。

组玉璧的出土情况在玉衣的下半身,从腹部到腿部,舖置着10块玉璧,排列有序,其中6块较大,直径250-270毫米,4块较小,直径93-140毫米。玉璧上面残留大面积丝缕缠绕痕迹,估计当时用丝缕将10块玉璧按照一定顺序,连接成一片,并盖于玉衣下身。在尸体或者玉衣上舖置组玉璧,在曲阜鲁城东周墓,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巨野红土山西汉墓等都有发现。

组玉璧的位置复原情况。

玉璧直径258毫米,好径68毫米,厚7毫米碧玉,墨绿色,大面积白化,纹饰两面相同,纹饰分为两区,分区棱与内环棱是凸起弧面,上面阴线刻云气纹。这在全墓出土的71块玉璧里,是唯一的一例。内区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这是组玉璧之首,玉衣的两只手套合拢放在这块玉璧上。

玉璧直径268毫米,好径62毫米,厚5毫米青玉,表面大部分为棺材漆皮,以及大量丝缕和织物残留,最特殊的地方,是近好处钻了一孔,作用未知。孔为桯钻孔,直径一面大一面小,大径10毫米,小径7毫米。另外,好径也是一面大一面小,单面钻成。

璧直径256毫米,好径92毫米,厚6毫米碧玉,墨绿色,大面积黄化白化,双面饰蒲格突起谷纹,表面带有丝织物残迹。

玉璧直径263毫米,好径53毫米,厚5毫米碧玉,大部分成象牙黄,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蒲纹,外区双体龙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玉器赏析(四)玉璧直径260毫米,好径50毫米,厚5毫米青玉湖绿色,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蒲格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玉璧直径255毫米,好径48毫米,厚5毫米碧玉,墨绿色,斑块状白化,纹饰分两区,内区蒲格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表面残留丝带缠绕痕迹。

玉璧左,直径142毫米,好径42毫米,厚4毫米右,直径93毫米,好径34毫米,厚4毫米左为青玉,表面黄化,被墓顶大石所砸,破碎不全。双面蒲纹。右为青玉,湖绿色,表面白化严重,双面饰谷纹。右是10块组玉璧中最小的一块。

墓主组玉佩出土于玉衣胸腹之间,覆盖于组玉璧之上,共32件,由玉、煤精、金、玻璃等不同材料组成。从最上一件到最下一件,长约600毫米,此图根据出土时相对位置复原。

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宽102毫米,璧直径72毫米,好径41毫米,厚3毫米青玉,黄白色透绿,出土时已经断裂,碾琢精致,设计精巧,其中一只凤翅残缺。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

谷纹犀形佩长85毫米,高40毫米,厚4毫米青玉,黄白透青,大面积黄化,背部有一钻孔。设计及碾琢非常精美,表面有丝缕缠绕痕迹。

谷纹出廓双凤纹璧长91毫米,高70毫米,璧直径69毫米,好径22毫米,厚3毫米青玉,湖绿色,大块面积白化,上下边皆有钻孔,出廓双凤纹以阴线刻画,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蒲纹双龙联体璜长141毫米,宽55毫米,厚4毫米青玉,黄白色,双面同样纹饰,大面积云状白化。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花朵形佩    兽面纹佩花朵佩,高23毫米,宽21毫米,厚7毫米上下通穿孔,完全象牙黄黄化,有光泽。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过一件相似器。兽面佩,细小如黄豆,上下通穿孔,高8毫米,宽7毫米,厚5毫米。

玉人皆男性,造型一致:平顶、拱手、跪坐,上下通穿孔。左,高19毫米,宽7毫米中,高20毫米,宽10毫米右,高19毫米,宽8毫米此组玉佩除了上面器物外,还有玉珠5颗,玉双套环1件,金珠10颗,玻璃珠4颗,煤精珠2颗。

印玺出土情况在玉衣胸腹之上,有印玺9枚,3枚一组,各盛于一个漆盒之中,漆盒腐朽,残留漆皮。一个人身上出土9枚印玺,这在考古界是非常少见的。

南越王赵昩的9枚印玺在9枚印玺之中,金印2枚,一枚龙钮,印文“文帝行玺”,一枚龟钮,印文“泰子”玉印6枚,其中3枚无印文,绿松石印一枚,无印文。

玉印中,3枚带有印文。中,印文“帝印”,螭虎钮,边长23毫米,印台高8毫米,通高18毫米。青白玉,白中闪青,有光泽,整体白化严重,阴刻“帝印”,有边框和纵格,印台周边减地勾连云纹,钮上螭虎穿于云海之中,腹下穿孔。“帝印”与“文帝行玺”,在我国考古中都是首次发现,此印与满城汉墓刘胜,陕西狼家沟“皇后之玺”形制相同。《汉官旧仪》中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指的就是这种形制。因南越国一、二主都自己称帝,所以其出土印玺与史、汉本传记载相合。左,印文“泰子”,边长20毫米,通高13毫米。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云雾状白化,覆斗式。印文无边框栏格,字体笔画圆润,与“泰子”金银迥异。在史书之中,都没有记载第一任南越王赵佗立太子的史实,而是直接传位与孙子赵昩。这两枚“泰子”印,应该是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在操办赵昩丧事的时候,“藏其先武帝、文帝玺”时,将赵昩之父的印玺一同放入墓中的。右,印文“赵昩”,边长23毫米,通高17毫米,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白化严重,覆斗式,印文有边框和栏格。

西耳室中“帝印”封泥在西耳室出土的“帝印”封泥,与玉印“帝印”文字结构不同。同时也出土了“眜”字封泥,圆章。

玉韘长55毫米,宽37毫米,厚3毫米,孔径15毫米青玉,湖绿色,表面云雾状白化,正面阴刻,背面光素,表面粘有朱砂,以及织物包裹痕迹。出土于头套右侧。

玉韘长53毫米,宽45毫米,厚3毫米,孔径16毫米青玉,浅湖绿色,正面微凸,背面略凹,双面阴刻云气纹,残留丝缕缠绕痕迹。出土于腰部。

玉韘长72毫米,宽40毫米,厚4毫米,孔径16毫米青玉,白化严重,失去光泽,正面凸起,背面凹陷,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玉韘长43毫米,宽36毫米,孔径16毫米,青玉,表面白化严重,正面凸起,背面凹陷,出土于玉衣左腿外侧。

玉韘长40毫米,宽45毫米,厚7毫米,孔径14毫米青玉,白化严重,部分粉状脱落,正面隆起,背面凹陷,双面阴刻云纹,出土于右大腿外侧。

铁剑在赵昩的玉衣两旁,各有5把铁剑,其中左侧(东)有4把、右侧有1把共5把玉具剑,出土时玉剑具都已脱落。最早的玉剑具的考古发现于西周虢国墓地,当时出土一把铜柄铁剑,带有一个玉剑首,这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剑具了。但是到了汉代,才发现成套的4件套的玉剑具,南越王这5把玉具剑中,只有2把是成套的玉剑具,最左面这把剑长146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汉剑。

剑首,剑珌剑首上径56毫米,下径55毫米,厚11毫米青玉,湖绿色,部分白化,剑珌上宽55毫米,下宽44毫米,青玉,湖绿色,部分白化,一角微损,底面3孔,中间大,两边小,斜向穿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 南北朝)2

    21.玉剑璏西汉前期高4.2 厘米 上宽4.3 厘米 下宽5厘米 中厚1.2 厘米1972 年湖北省云梦县大坟头1 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青色,略呈梯形,上端侧面有三个小圆孔,两面均阴刻几何形云纹.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部分1

    玉琮 石峡文化 高13.8.射径7.2.上孔径5.下孔径4.7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灰黑色,有灰色斑纹点.长方柱体,内圆外方,上大下小,四面平直,四角近直,分五节.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宣武门天主堂(南堂)

    先来一份"个人简历":中文名宣武门教堂英文名Xuanwumen Catholic Church出生地北京前门西大街141号出生年份1605年地位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如您所看到的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敦煌国际大酒店

    敦煌国际大酒店位于敦煌市中心,其外观气势宏伟,内部装饰典雅,融现代风格与传统特色于一体,是按四星标准装修的商务旅游酒店,是宾客娱乐.休闲.旅游.举办各类会议的理想场所.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拉萨饭店

    拉萨饭店,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地址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民族路.1984年国务院43项援藏工程之一,是南通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鲁班奖工程,由江苏省援建,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公司(今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

    临夏东公馆系原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宅邸,动工到建成,历时8年.馆内随处可见取材广泛的砖雕作品,一幅幅都以立意新颖.造型生动.雕工细腻.技艺精湛而著称.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兰州饭店

    近日,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包括三台阁.甘肃省博物馆.兰州饭店建筑群(中楼.东楼.西楼)等六个建筑,其中对兰州饭店这个已经存在了60多年的文化建筑的保护更是粉碎了兰州饭店要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海南海口龙华琼海关旧址

    海口龙华琼海关旧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得胜沙路8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海口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东北步行0.72.公里.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废除市舶司制度,设立江.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漳州角美天一总局旧址

    漳州角美天一总局旧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距漳州角美林氏义庄西1.6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时,楼中有人,不开门. "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Xiamen Gaoq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XMN:ICAO:ZSAM),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湖里区翔云一路121号,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中国东南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粤海关

    粤海关,珠江之畔"大钟楼" 乘地铁到粤海关"大钟楼",参观粤海关博物馆.以前几次都是从大钟楼门口走过,博物馆没开放,今天特地去参观,很有看头. 广州是200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