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诈筹、多筹的水滴筹,能消费我们的爱心多久?
1
甚至有人表示:每当焦虑的时候,就会在朋友圈随便点开「水滴筹」,给陌生人一点点助力,种善因、结善果。
是的,病痛患者们无钱支付手术费,全家一筹莫展陷入绝望,因病返贫,这都敲打着我们的爱心和道德情怀。
但是,近2年来,各种诈筹事件被陆续曝光了,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
海量的求助案例背后,是否有人在流水线地作业,批量制造病患呢?
今天,《梨视频》为我们揭开了冰山的一角。
如果你看完了这则卧底采访的新闻,你一定会震惊于「水滴筹」的独特操作。
原来,他们组建了庞大的线下推广团队,驻扎于超过40个城市,深入成百上千家医院的各类科室里,以「志愿者」、「筹款顾问」的身份,邀请患者们入驻「水滴筹」,发起筹款求助,并手动转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于每一个「筹款顾问」,担任的就是地面推广角色,绩效奖励极其丰厚,淘汰力度也很大。
一名「筹款顾问」讲述:
如果邀请成功5个患者发起求助,提成费用是每单80元;
6到10个患者的话,100元一单。
我上个月拿了1.4万元。
而另一名「筹款顾问」表示:
每月最少得开发35个患者完成求助。如果达不成目标就会被公司淘汰。
「水滴筹」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
在高薪的激励措施和严格的淘汰机制下,推广人员发挥出了当年为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共享单车等进行推广的声势,进驻了他们所有能够接触到的各式医院。
根据《财经网》的报道,湖北某医院外科护士刘敏抱怨称,“他们经常是一帮人进入病房,围着患者介绍业务,也不管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是困难,就让患者参加,而且把宣传单放得哪里都是。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为了求证,我们登陆了知名的招聘网站「Boss直聘」,找到了「水滴筹」的招聘启事。
在哈尔滨站,给出的待遇是8千-1.3万元,岗位职责就是:
1、在当地医院寻找有筹款需求的患者,帮助患者使用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通过服务维护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2、覆盖当地医院,搭建城市媒体,医护,异业人脉关系;
这和《梨视频》调查到的推广内容完全一致。他们的具体工作流程是:
1、地毯式扫楼,向住院患者逐个推荐水滴筹;
2、口头询问患者病情、经济状况、治疗费用等信息;
3、代为撰写“求助人故事”,发起筹款;
4、要求患者群发、转发到社交朋友圈。
更夸张的是,在这过程中,他们随意募捐金额,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资金去向毫不监管。
视频显示,有一个在郑州市民,患糖尿病、颈椎病伴四肢不全瘫。本来享受国家医保,可以报销50%的费用,但是,在「筹款顾问」的引诱下,设定远高于自身需要支付的医药费的筹款金额15万元。后来知情人士透露,这家人曾经在2015年获得过拆迁补偿。
即使不考虑病患家属的经济条件,发起如此数额的筹款求助信息,既不需要提供医疗费用凭证,也无财产状况证明,更未扣除医保报销金额。
推广人员面临着如此高昂的激励措施,发起求助所需要的信息又如此之少,后台审核如同儿戏,这就如同一个流水线的工厂,在批量地、毫无感情地制造模板一样的求助案例。
2
2019年5月份,德云社最火的相声演员不是岳云鹏、张云雷,而是他们的师弟:吴鹤臣。
吴鹤臣因突发脑出血,住院救治,其家人在众筹平台「水滴筹」上发起筹款,拟筹款100万元。
得知吴鹤臣的遭遇后,不少网友积极地为其捐款,截至筹款结束时,5269人次参与筹款,总额达到了147959元。
但是,也有网友提出了质疑称,吴鹤臣在北京,有2套房、1辆车,怎么会需要众筹100万?
吴鹤臣(下)和妻子
面对网友的质疑,吴的家人张泓艺表示:
自己需要在天坛医院附近整租两居室,每月费用大概5000元,预计需要租2年,合计费用12万元。
自己还需要请一个全职护工,每月工资5000-8000元,预计需要雇佣半年,合计费用4万元。
原来,他们压根不想动用自己的房产和车子。发起众筹时,连租房和护工的基础费用,都想要网友们来分摊。
但即使用这种算法,费用也才20多万,根本不需要发起目标额度为100万的众筹。吴家人又表示:
他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得了这个病,以后怕是不能上台说相声了,一家老小没了生活来源; 以后吴帅要定期做康复和检查,费用不详,所以就暂定100万的募集目标。
几百万的围观群众们,都惊呆了:原以为大病众筹的目的,是给病人救命,没想到是给他们全家养老。
这起事件发酵到最后,以吴鹤臣的道歉而结束,但是它引发的民间舆论,却重创了老百姓善良的天性。
因为,在这一轮诈捐的闹剧中,作为筹资和监管的平台,「水滴筹」完全失位了。
当它作为筹资人的工具时,无往而不胜,短时间就帮诈捐人席卷了数十万的资金;但是当它作为捐助者所信赖的平台时,却完全不核实求助者的资料,并对资金去处毫无监管。
同样的案例,出现在另一对夫妻身上。
28岁的莫先生与许女士系夫妻。儿子出生后即身患重病。2018年4月15日,莫先生在「水滴筹」发起了筹款目标为40万元的个人大病筹款项目,次日就筹集满了15万元,捐款人数6086个。
然后,莫先生隐瞒了收到的爱佑慈善基金会资助的4万元,上海市未成年人罕见病防治基金会救助的2万元,嘉兴市南湖区民政局救助的2.9万元。
儿子医治无效之后,夫妻二人内讧,妻子向「水滴筹」举报称,“筹款那次在医院住院用掉5.3万,其中31500元是之前社保报销的钱付款的,医院里有个基金2万元那时候也到账了,所以水滴筹的钱基本没用……孩子父亲是拆迁户,家里有房,还有店面,并不存在借钱的情况……”
2018年11月,这起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定筹款发起人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判令其全额返还筹款15万元。
3
本来,「水滴筹」作为一个帮助陷入病患的家庭,筹集急救资金的平台,是没有义务主动去搜寻病痛患者,而应该等待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是否有社会救助需求,主动地、有选择性地,来到这个平台。
但是,「水滴筹」组建大规模的线下推广团队,去医院里地毯式地对接病患人员,巴不得将所有重疾科室的患者都拉到平台上来,不管他们的家庭财力,也不管是否有国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更不管他们是否早就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那我们不禁想问,「水滴筹」究竟想干什么呢?
它到底是一家以互助为目的的慈善平台,还是一家追求利润的商业公司呢?
答案,我们或许从这家公司的融资历史中,窥一斑而见全豹。
—— 2016年5月,获得腾讯、美团点评、IDG资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点亮基金等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 2017年8月,完成A轮融资,腾讯、蓝驰创投、创新工场、高榕资本、IDG资本、美团点评、彤程公益基金会等机构投资1.6亿元。
—— 2019年3月,完成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5亿元,由腾讯、高榕资本、IDG资本、蓝驰创投、创新工场、DST Global创始人等联合投资。
—— 2019年6月,博裕资本、腾讯、中金资本、高榕资本等投资机构再度注入10亿元。
既然资本如此看好和投资「水滴筹」,那么它必然是一家商业公司。在市场经济里,公司必然要追求收入和利润,最终要回馈投资方。
只不过,对于打开一个全新市场,创造一种全新产品的初创公司而言,可以先把财务目标搁置一边,当务之急是吸引流量、注册用户,打开品牌认知度,抢占市场。
于是,挖掘患者,通过患者带动身边的亲友圈子,在社交媒体上裂变式传播,吸引不同的用户注意到「水滴筹」,参与捐助,助力传播,就必然成为他们的标准动作了。
所以,和当年的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共享单车、抖音等新生产品一样,跑马圈地,做大用户量,野蛮成长。
当团队的KPI一旦确定下来,一切行动都只围绕着挖掘尽可能多的患者来进行。因此,在各大城市,组建线下推广团队,以「志愿者」、「筹款顾问」的名义,进入医院,不分时段,不分科室地给每个患者推销水滴筹业务。
为了鼓励尽可能多的患者,在「水滴筹」上发动筹资,「筹款顾问」无心审核病患家庭真正需要的筹资额度、也不去审查家庭财产、更难以判断国家医保的报销额度,以及患者是否早就买了商业保险。
作为筹款平台,审核患者的真实信息,对诈筹、多筹的举动进行监管,才是头等大事。
但是,初心一旦改变,商业机器一旦开动起来,那么,公司上下所有资源和人力,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去狂奔了。
4
如果在筹款平台的眼里,捐助者们的价值,仅仅在于一次性捐助出去的数百元钱,那么对「诈筹」、「多筹」的纵容,对于捐助者群体的伤害,也是适可而止的。
但是,已经获得了投资机构超过17亿元的投资,将来的目标,都是回馈这些机构不菲的回报率的。
通过挖掘尽可能多的筹资患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只能带来流量和海量的用户基数。
那怎么才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商业利润呢?
如果你曾经在「水滴筹」上捐助过,你一定知道答案了。
病患求助的场景,必然伴随有身体病痛、家庭困顿的惨状,容易激发捐助者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让捐助者代入到自我情境中。那就是:我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捐助者的特征:1,与患者关系亲近,面对亲友经受这种灾难受到的震撼感更强;2,拥有一定的财产基础可以捐款;3,较为慷慨和心善,对于不幸事件愿意施以援手。
于是,商业保险的完美销售场景,就呼之欲出了。
「水滴保险」,就推送到了捐助者的面前。
明哥之前撰写过文章《最近,保险公司在我身边,挖了两个“坑”》,商业保险的选择,对任何家庭来说,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法律、金融、医疗等学科知识之后,才有可能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一份好的商业保险,必须满足以下5个要求:
1、先规划,后产品;
2、先保额,后保费;
3、先保障,后理财;
4、先大人,后孩子;
5、先人身,后财产。
—— 如何识别那些借着理财的名义提高每年保费的「返还型保险」?
—— 什么是重疾险的保障范围、赔付时效、既往症不赔付条款?
—— 心肺重疾,开胸手术,为什么不同的手术方法,有的能赔付,有的无法赔付?
—— 什么是犹豫期?为什么过了犹豫期,无论缴纳了几十万元的保费,要退保时几乎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结局?
—— 「万能险」为何不万能?
这里每一种案例,每一个问号,都代表着保险领域的一个课题,或者说,一个深坑。
对于捐助者而言,没有做好功课,就仓促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无疑是刚出狼窝,再入虎穴。
但是,对捐助者而言,他们刚刚面对了亲朋患者的不幸遭遇,还沉浸在心灵震撼和危机感之中,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选择性,根本来不及做充分的了解,很快就被焦虑感,驱赶到了商业保险售卖的情境之中了。
所以我们从新闻上看到,2019年的每个月份,「水滴保险」的单月新增年化签单保费已经突破了5亿元。这个数字完全证明了,「水滴筹」平台,为保险销售,打开了完美的天窗。
这个商业闭环的完成,天才一般的创意,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
只是,对于在「水滴保险」上,仓促投保了的捐助者而言,付出了数万至数十万元,是否真的需要保险,买到的保险是否适合家庭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5
那说了这么多,明哥是在劝大家,从此再也不要在「水滴筹」平台上捐助,不要配置任何商业医疗保险吗?
非也。
无论平台的监管方多么松懈,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贫苦家庭而言,多一种筹资渠道,总归是好事。虽然也会有巨额的捐赠资金,流向了完全不需要的阴暗角落,被「诈筹」、「多筹」的骗子们所挥霍,但是只要曾经救助过一个陷入绝望的家庭,这个平台就有价值。
那明哥的建议是什么?
如果遇到的求助者,你是完全熟悉的,包括疾病类型、家庭财产、国家医保可报销额度、是否早已购买了商业保险,那么鼓励你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转发。
但是,如果你仅仅看到,是他人的转发和背书,而自己对患者的上述信息并不完全掌握,那么请谨慎付出你的爱心。如果你有能力和时间,请实地去现场调查这些信息;如果力有不逮,即使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道德之手也不会指向你。
同样,是否需要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初衷,应该是结合家庭财务状况、投保人年龄、具备基本的医学病患知识后,破除理财返还的套路,剥离保险术语的套路后,理性配置。
如果有人向你贩卖焦虑,制造惨相,驱赶着你马上做出决策,那就要担心了。
你想的是保障,人家盯着的是你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