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1月26日)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发表作者于东海散文《最高哨位》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刘心武散文《大甜桃儿》
★大河健康报作品副刊发表作者路来森散文《鸟栖一枝》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王润霞散文《未实现的离家出走》
★京九晚报茶坊副刊发表作者史久爱散文《母亲的腊月》
★平顶山日报落凫副刊发表作者王飞鸿散文《父亲的心愿》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侯国平散文《写春联》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刘世芬散文《那些被撑大的……》
刘世芬/那些被撑大的……
前不久,我穿着一双新鞋子出差,结果右脚被磨出一个大泡,奇疼难耐。回家后拿到修鞋店,修鞋师傅端详一番,说,没别的办法,只能撑撑。
我疑惑地看着他,真不知还有撑鞋这个行业。只见他进到内间,不一会儿出来了,手中拿着一只木质的鞋子形状的工具,这个工具后面用一根撑木悬空,前方是结实的实木。师傅有点费力地把它塞进我的鞋,然后漫不经心地扔到一边,告诉我:半个月过来拿吧。
半个月后,“撑”后的鞋子果然增大了面积,舒适了许多。这让我浮想联翩:人的心胸,何尝不是这样被一点点“撑”大的?
那些天,我一直在读《雨果传》。之前,我笃定地以为雨果的人生别提多“开挂”,顺风顺水,无所不能,享尽人间的鲜花掌声。然而,读他的传记后,我惊讶得目瞪口呆:他的戏剧《欧那尼》上演前,朋友圣佩韦因嫉妒他的成功,并觊觎雨果妻子阿黛尔的美貌,已经连续一年多给阿黛尔递纸条、抛媚眼,甚至当着雨果的面“进攻”。《欧那尼》排练期间,正是情敌圣佩韦向阿黛尔献殷勤最为频繁的时刻。
那时,雨果的文学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他目睹了巴黎文学界的不堪以及某些人为了成名而不择手段的龌龊。面对情敌的进攻,雨果仍一心扑在排练上,他给朋友写信说到重压之下的处境:“我身负重债,劳累过度,被压垮了,喘不过气来。法兰西剧院、《欧那尼》、排演、幕后的竞争、男女演员的钩心斗角、报纸和警察的阴谋诡计,还有我那些总是一团乱麻的私事:我父亲尚未清理的遗产,继母在和我们争夺……因此,在一份巨大财产的残砖碎瓦中,根本没有或者保有很少的东西可以继承,如果不是官司和忧伤的话……瞧,这就是我的生活。”
而在《欧那尼》之前,雨果的另一部剧《阿密·罗布萨尔》一败涂地。他们夫妇吸取教训,竟也“学会了玩弄伎俩”。为了获得《欧那尼》的演出成功,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名声权威,召集了能联系到的社会名流,留了最好的位置;所有亲戚以及年轻的追随者也全部到位,雨果夫妇绞尽脑汁地给他们分配戏票座位,尽一切所能,让“正面”喝彩压倒那些“捣乱”的“倒彩”……朋友们都盛赞雨果“在所有才能中,特别具有化不幸为广告的本事”。
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享受成功的过程中,竟也坎坷不平,充满辛酸龃龉。世人看到的名流人物,永远只是其光鲜的外表。
人间不易。日本作家太宰治有一句对人性反省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他在《人间失格》这部自传体小说中,将人性的丑陋自揭伤疤,毫不留情。电影《人间失格》的最后,男主角叶藏抱着他的奶妈一遍遍低呼:“真冷!真冷!”
近读麦家作品《人生海海》。面对记者,麦家心情复杂:他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两千多人,终于出了一个耀眼的人物,村民但凡芝麻绿豆大的事儿,都要到杭州去找他托关系,比如超生罚款(彼时二胎未放开),比如轻微车祸——不管,就是忘恩负义……这让他感到,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活了几千年,无论哪里的人生,哪里的人间,无论人种、肤色、热带寒带、白人黑人,都充满了竞争、嫉妒、奸诈、权谋、算计和交易。但他又说,“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沉淀八年写出《人生海海》,麦家再深掘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看似麦家的自我安慰,其实在安慰众生。当宇宙的重组来临之前,人类又不得不蚁行于世,我想起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与麦家的认识异曲同工。
成年人的心有几个是完整的?只是那些内心被撑大的人,懂得给内心一个向上的支点,来对抗向下的沉沦;由此,推动着世界向着神性的文明掘进,哪怕仅仅一微米。
★三门峡日报闲情副刊发表作者雨童散文《一锅“香艳”》
★漯河日报水韵沙澧发表作者李季散文《故乡是大地的中心》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毕淑敏散文《九千声“起立”》
★亳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张凤散文《年 味》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杨仲凯散文《年会和尾牙》
★西安晚报天下·闲情发表作者程政散文《市井》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张学鹏散文《一树繁花听鸟鸣》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王学艺散文《那扇门》
王学艺/那扇门(散文)
我触摸过很多著名的门,它们典雅厚重考究,却过后即被记忆淹没。老屋那扇门很单薄,漏风漏雨,残破不堪,却在我脑海里历久弥新。
那扇门源于哪个年代无从考究,连老屋都不知造于何时。许是民国,许是明清,许是更远的年代。那扇门通体深深浅浅,沟壑纵横,像万里长河九曲十八弯,若苍山峻岭蜿蜒逶迤,似无尽阡陌纵横交错。那是岁月的鬼斧神工,是风雨的镌刻雕琢,是时空无尽的打磨。
从小听惯了门的吱吱呀呀,那是成长的歌谣,是民乐交响,是悠悠天籁。春华秋实,风霜雪雨,它更像一把悠扬缠绵的二胡,千曲百转,余音勾陈。
乡村的门除了当门,还有你想不到的光荣使命。以前人们穿鞋全靠手工,做鞋的首道工序是拼合底材。平时裁衣积攒的边角料、旧布头此刻隆重登场。
制作鞋底基材需较大平面,门扇是最佳选择。它懒洋洋地平躺在两条长板凳上,上面精心拼铺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碎布头。糨糊趁热乎涂一层,碎布头再铺一层,再弄一层糨糊摊上,以此类推循环往复,至所需厚度才善罢甘休,待烈日暴晒翘卷才算大功告成。
门扇除了献身鞋底,还有件让你如何都想不到的使命。当年乡下修房建屋不像今天给钱做甩手掌柜,所有人都是浓情满满,亲朋好友自发无偿帮助,主家自然好吃好喝好招待。这样的待客不如红白事隆重,不用惊动半条街找方桌借板凳,但也不能太随意,毕竟都是关系不错才到场的。早上大锅炖菜,中午七碟子八碗,你猜什么做餐台?
门扇闪亮登场!
十来个人蹲在地上,嘻嘻哈哈,灰头土脸围着一张门扇。跑堂倌把盘盘碗碗热腾腾地放到门扇上,大家伙儿那份兴奋,那份馋欲,那份豪迈舒爽,特别是晚上,个个脸庞上泛着小酒微醺后的红光,划拳行令声响彻夜空,门扇在众星捧月的喧嚣里也醉了。
冬日万物萧条,待门扇大红的色彩一上,刹那惯常的土黄深灰透出一片耀眼的红,春节随即拉开序幕,门扇摇身成为艺术殿堂,书法墨香,神话人物,棱棱方方的门封奏出春的乐章。
一块门扇,半部家史。
我常凝望门扇那被岁月腐蚀的年轮,寻觅着祖先风雨兼程的步履,回味着烟火笼罩的日子。锈迹斑斑的大盖铆钉,油腻透亮的门闩,一切都透着家的安然、生命的不息、永远的传承。
人是情感的产物,没相伴相生的物品再高贵也只是价格,如影随形的东西哪怕在别人眼里再不堪,在自己心目中也会视为珍宝。那是经年累月情感的浸润,是藕断丝连的羁绊,是物是人非的难分。
“人去楼空情犹在,只留悠忽空嗟叹。”世间一切皆熬不过流年,思忖着老屋迟早会残阳照壁,那就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留住这扇门,缅怀先人风采,瞩目心中不朽,让仰望有皈依。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穷窝。它曾给你遮风挡雨,拥你温暖入梦,伴你迎朝送夕。穷家难离,热土难舍,门里门外,生命旅途,谁的跋涉不是从家里那扇门启程的呢?
★南通日报紫琅茶座发表作者强雯散文《金朝瓷枕的意蕴》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钱泽麟散文《情思那拉提的杏花》
★淮河晨刊晨风副刊发表作者熊仕喜散文《装进衣袋的春天》
★蚌埠日报小南山副刊发表作者李星涛散文《大河湾记》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姚明祥散文《故乡火铺》
★池州日报九华副刊发表作者吴金兰散文《和兰花在一起》
★运城日报鹳雀楼副刊发表作者李耀岗散文《梁庄记》
★廊坊都市报副刊发表作者郝凤仙散文《最美的风景——逆行者》
郝凤仙/最美的风景——逆行者(散文)
数九寒天,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有期待的日子。期待着一年的收获,期待着一年的团聚。总觉得要把脚步放慢,细细品味,才能够体会生活的美好。
在人们用心去生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声号令,街道清净了,小区沉寂了,公园热闹不在,人们自觉居家防疫。繁华在记忆里,在期盼中,街道空无一人,相连的各村都独自成为不往来的“城堡”,所有路口都在严阵以待。
排队的长龙,不断地缩小,那是政府在为村民免费做核酸检测,人们间隔着一米的距离交流着、谈论着,期待阳光灿烂的春天。
不远处的一处居民楼,又一次排起了长龙,这应该是第二次核酸检测了。大家井然有序地排着队,村干部及志愿者在紧张地忙碌着,眼前的几位白衣天使认真地采集着样品。看到他们的那一瞬间,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虽然疫情突袭,人们仍然有着幸福的笑容,因为有一堵墙在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堵墙是钢铁般的医护人员,是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人……
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医务人员为人们采集咽拭子的动作熟练又温柔,忘我而专注,令人在寒冷的冬日里如遇暖阳。这位小伙子是大学生杨孟潮,现就读于河北承德医学院本科,一直以来品学兼优,去年在学校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次寒假回来得知村里需要志愿者,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并组织本村几位同学一起参与。临走前父亲问他:“你不怕有风险吗?”小伙子毅然回答:“山河有恙,奔赴前线,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本来就是学医的,我是党员,理应上前!”看到儿子坚定的态度,父亲也很自豪,感念于儿子的决心,这位父亲也一起参与抗疫。父亲跟随儿子前去的背影,就是自豪的行动。
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中有个体老板、教师、在校大学生,更有普通工人、农民、妇女……人们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力量如钢,力量如铁。志愿者们录入个人信息、维持秩序,对于外地居住人员优先检测,对于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门采样服务。几位大学生更像是一面奋发向上的旗帜,鼓励着其他志愿者们努力地工作。
寒风中的志愿者们,是最美逆行者,寒冷中,奔跑着;深夜里,坚守着。疲惫已经遁去,爱心铸城,坚不可摧,那是村庄最美丽的风景。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作者刘荒田散文《爬进乡梦的苔》
★嘉兴日报烟雨楼副刊发表作者潘城散文《炒二冬》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伍中正散文《雪来雪又走》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倪西赟散文《人生不仅有起跳,还有落地》
★北海晚报红树林副刊发表作者郭鉴祥散文《写给故乡的文字》
★楚天都市报家庭百事发表作者方辅成散文《家乡年味最甘甜》
★商洛日报阅读副刊发表作者陈亮散文《在阅读中成长》
陈亮/在阅读中成长(散文)
曾在广东漂泊多年,因为打工的日子单调而乏味,我就经常购买一些打工文学杂志来打发时光。
闲暇之余,身边的工友们要么玩牌看电视,要么出外滑旱冰看投影,而我,大多时间都窝在自己的床铺上阅读《江门文艺》《嘉应文学》《打工族》《西江月》《大鹏湾》《南叶》等打工文学杂志,因为那些打工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内容大都是打工作者讲述自己的打工故事,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打工仔,每每看到一篇篇充满血肉的文学作品,总显得格外亲切而又身临其境。在漫长的阅读之中,我也渐渐地研究透了各种杂志的用稿风格和要求。天长日久,曾经发表过豆腐块文章的我又一次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狂喜与激动,将自己打工路上的风景和心酸统统诉诸笔端,投寄给了这些打工文学杂志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加之自身的一些人生阅历都是我创作的第一手素材,一段时日里,我酝酿好的腹稿,一个晚上就会炮制出一篇拙作来。也许因为工作繁忙,总感觉读之不尽写之不竭。所幸的是,我写的虽然都是一些极为肤浅的小文章,但却诉出了千万打工者的心酸与血泪,大部分文章都被各类打工文学杂志所采用。因为不懂电脑,那时候我还是手写稿,每次用信件投出去,有什么问题需要改动的,编辑就会电话联系我修改,并建议我用电子邮箱投稿。为了提高命中率,我就把写好的稿子拿到网吧再逐字逐句打出来用电子邮箱投给杂志社。初次涉足电脑,键盘不熟不说,连个标点都打不出来,我硬是多方请教网管才渐渐入门,往往一篇稿子折腾下来,邮寄来的稿费还不够上网的费用。何况不知有多少篇付出心血写出来的稿件,如泥牛入海……
在外漂泊的几个年头下来,不知不觉间,我看过的杂志书籍竟然有几大纸箱子,由于打工都是租住的房子,因为地方狭窄,多少次,妻子都试图将我看过的这些“废书”当废品卖掉,尽管这些书籍都是我看过的旧杂志,刊登我文章的杂志也毕竟只是少数,我也明知这些被我看过的书已经成了累赘,但我却依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始终把这些书籍视若珍宝,从不舍得卖掉一本。
在外漂泊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谓落叶归根!在即将离开南方的那段时日里,我没有因为其他而留恋不舍,倒是对于这几大箱子书籍而犯愁,望着这几大箱子用血汗钱换来的书籍,留之不便卖之不舍,再说当废品变卖也值不了几个钱,最后还是听从妻子建议,将发有我文章的杂志挑选出来留做纪念带回老家,把其他杂志统统卖掉。
现如今,我早已经离开了漂泊多年的南方城市,曾经的那些打工文学杂志,大部分都因为网络市场的冲击而退出了期刊市场,好在那些年在异乡通过写作的不断锤炼,我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并能够熟练操作电脑,我只好将方向扭转到了报纸副刊。近几年,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的拙作在多家报纸副刊上刊发,并加入了老家的市作家协会,所有这些收获可都是我在异乡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每每看到书房里这些曾和我一起同甘共苦并给过我精神鼓励的打工文学杂志,总是令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