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山养蜂故事(三十一)
王哥打电话说不想养蜂了,去年雨水过多导致产量低。费尽辛苦却没多少收成,确实是件挺沮丧的事情。
他准备在山里养羊,怎么说也比养土蜂要稳定些。对于这件干了十来年的活计,心里还是有些割舍不下。
于是,我们又进了趟秦岭。
1
今年开春后温度低,四月份还是有点冷。
山口用钢管封住道路,钥匙通常放在旁边树洞里。在山里修段水泥路很费事,路面压坏后还得自己修补。
村民通常是骑摩托车,下雨就会开上电动三蹦子。毕竟平坦的水泥路段比较短,土路上还是三轮稳当些。
我蹲在车厢里面,已经习惯被摇到散架。
2
远望秦岭郁郁葱葱,很多树枝还是光秃秃。
野山肯定没有景区壮丽,山势走向也没有过多棱角。但也因为没有经过人工改造,感觉会更加自然舒坦。
地面上的花草已经盛开,高大树枝或许因为管道长,根部的养分输送起来比较慢,所以现在还并不艳丽。
人老先老腿,好像也是因为离心脏远吧。
3
三轮车没路走了,只能靠双腿继续前进。
景区有小心落石的警示牌,野山只有崩塌掉的巨石。如果看过去年五一的进山图文,路面上有很多大石头。
垮塌掉的山体比较难看,和采矿场的乱石堆差不多。日常生活已经足够贫瘠荒芜,还是多看看自然生机吧。
万山有水,才会滋生出汩汩灵气。
4
图片中间的蜂箱,你们能看出来吗?
大规模的养蜂场,往往会寻找大片相对平坦的地方。蜂箱排列整齐容易管理,摇蜜操作的效率也会很高。
老王的蜂箱很分散,只挑地势和蜜源合适的地方。一般安放稳当后就不管了,秋末时节背回来开箱割蜜。
这样也有好处,至少不怕被贼娃子偷走。
5
这个蜂箱,离地面有四五米高。
我在朋友圈发过竖版图片,本人还站在下面做以参考。或许是手机拍照功能不行,很多人说看不见土蜂箱。
木箱和崖体经过风水日晒,远看时颜色几乎融为一体。我没有感慨什么天人合一,只能感叹老王吃苦耐劳。
因为,蜂箱是他背着爬上去的。
6
小土坡上的蜂箱,相对容易安放些。
这片深山里的无人区,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新鲜好奇。老王对角角落落都非常熟悉,然后就是加以合理利用。
人对于呈现出来的事情,短暂惊叹之后会趋于平淡。知晓事情背后隐藏的情节,才会发乎于心的感慨不易。
这些蜂箱,是他先从断路口背进来的。
7
我挑个平缓处的蜂箱,近距离看看土蜂群。
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抛却虚浮的思想层面意识,只有地面被踩硬实之后才能叫做路。
这些没有人走的地方,虚土混合着枝叶不容易踩稳。老王背着蜂箱走到这块地方,应该是手脚并用爬来的。
话说回来,还真是养土蜂的好地方。
8
蜂巢和巢础,区别在于蜜蜂还是人造的。
木桶土蜂箱是个空箱子,完全顺从蜜蜂的天然习性。蜂群筑巢相当于建造房舍,然后填充蜂蜜花粉和蜂卵。
我写过市面上的六种蜂巢蜜,其实只有这种才是天然巢蜜,捣碎过滤出土蜂蜜后,蜂巢碎屑也不会被浪费。
蜂巢被熬练成蜂蜡,很多被加工成活框巢础。
9
写到这里了,就给自己做个宣传吧。
秦岭一白的朋友圈很少发广告,历史人物文章中也是一笔带过,这种平衡配比有点不太像卖土蜂蜜的。
老式木桶土蜂蜜,从秋末的液体到深冬结晶。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而松软,现在正是口感醇香的阶段。
就此打住,再说下去就该挨喷了。
10
海纳百川,高山仰止。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可惜海洋逐渐沦为排污池。从工业废品到石油核废水,最终谁也逃不过反噬。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崇山峻岭圈闭出生态净地,也阻断山里人的工业红利,将他们困在农耕底层。
天人合一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期待王哥能平衡羊群和蜂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