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目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

截至2019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38.63万册(件)(书刊资料5125811册/件,文物及陈列品260486件);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及文科、经管、法律、建筑、美术和金融等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约4800余席。

历史沿革

折叠民国时期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图书馆风貌图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清华大学图书馆夜景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余3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

折叠建国初期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

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保护,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1]

折叠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迅速发展。清华大学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学科调整,逐渐恢复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扩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

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休息厅

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新馆由清华大学关肇业院士设计,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

进入九十年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1]

折叠展望未来

1999年以来,学校相继建立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建筑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等专业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藏均实现了与学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

1999年,图书馆在学校的支持下,启动"985 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电子资源开始成为图书馆主要资源类型之一,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入印刷型资源和电子型资源并存的阶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图书馆随之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

2000年4月 开始启动"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成立"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

2003年9月 由台湾贤志文教基金会赞助的"贤志资源数字化中心"成立。

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超过300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2005年10月,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迁入清华园校区。[2]

2008年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3]

清华大学图书馆天井

2011年百年校庆期间,新建成的人文社科图书馆落成并顺利开馆。4月,在图书馆一期馆舍内举行了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5月,举办"第12届新信息技术国际会议"(NIT'2001),会议主题为"进入新千年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进展--众多交叉学科合作的沃土"。

2012年,随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金融图书馆纳入校图书馆系统,成为了第七个专业图书馆。

2012年,图书馆迎来建馆100周年。

2016年4月22日,由印度尼西亚著名华人企业家力宝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李文正捐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落成典礼在清华校园内举行。该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领衔设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余册,提供800余阅读坐席,与图书馆原有建筑连成整体,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中的总馆。[4]

  

  1 清华大学新图书馆(逸夫馆)。

  

  2 老图书馆。

  

  3 新图书馆。

  

  4 老图书馆。

  

  5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图书馆——岂止于读书!

“我在许多大学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图书馆。”

——杨绛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总馆和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历经了百年的风雨,给清华学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图书馆总馆由老馆,逸夫馆,李文正馆组成,三个馆室的逐步建成,正是见证了清华的“成长”!

老馆

位于大礼堂北面的图书馆老馆,是清华“四大建筑”中最先完成的,1930~1931年进行了扩建!

具有民国风的自习室,满墙的爬山虎,古典的阅览室,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逸夫馆

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以“

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为设计理念,在大厅可以透过玻璃墙看到层层的书架!

北馆

该馆学名为李文正馆,由著名华人金融家、实业家、印尼力宝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文正先生捐资建设,它位于图书馆总馆体系的北侧,所以又叫北馆,北馆建成后与老馆、逸夫馆共同组成藏书丰富、功能多样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

南向玻璃幕墙,首层沙发休闲区,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高大上!

清华图书馆,岂止于读书!

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

效果图

三层四层阅览区

图书馆大厅和借取处

五层屋顶花园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 存在摄影

清华百年图书馆换新桌:沧桑岁月与同窗情谊

高高的台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透过植物照进阳光的拱形高窗、可以触摸到历史印记的木质长桌坐满自习的同学……这里似乎可以与时空对话。

历经百年沧桑的老馆,始终是一代代清华人记忆中独特的所在。

最近去老馆自习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图书馆的变化:桌椅换新啦!

老馆原来土红色的旧桌椅

新换的原木色桌椅

一排排全实木的桌椅在老馆大厅里布置一新,温润哑光的自然色泽、层层涟漪般的流畅纹理、厚重的体量与造型,庄重、大气而又质朴,悄悄融入百年老馆。

坐在新的桌椅上的同学,除了感受更宽敞舒适的自习环境外,也许也会好奇:旧桌椅是如何换掉的?为什么从偏红的土红色换成偏黄的原木色?原来曹禺先生伏案写作《雷雨》的桌椅还在么?新桌椅又是来自何处?

桌椅换新背后,埋藏着许多沧桑岁月与同窗情谊的故事。

早期老馆桌椅,抗日时期全部毁坏

清华大学老图书馆(东部)最早于1919年3月落成,民国时的清华大师们就是在这里读书明理,学古探微。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占领北平以后,把清华图书馆作为他们的伤兵医院,在当时老馆的检索大厅装了很多大锅大灶(不确定是消毒还是做饭用)。有部分阅览室的地面也被凿了大坑当成厕所使用,几乎所有木质家具都被当成柴火烧,曹禺、钱钟书、杨绛等人曾经使用过的桌椅,如今已不复存在。

1945年,清华师生从西南联大返回清华园,此时老馆已没有木质家具。偶然间,有人在角落里发现了一把破损的椅子,“如获至宝”,按此样式做了一批桌椅,使用至今。

1920年代老图书馆老照片

恢复历史,放弃文革时期的土红色

新桌椅更换之前,我们使用的这批桌椅,就是最初1946年定制的,使用至今已七十多年,很多桌椅摇晃开裂得厉害。

这种现象在六七十年代就大量出现,据图书馆老馆员回忆:七十年代初期,工农兵学员进校上课,当时学校木工厂挑了一批损坏最严重的桌椅进行加固和改造,部分桌子改成三合板空心桌面,另外把全部的桌子、书柜以及部分椅子进行了油漆。因此,七十年代以后,图书馆家具、门窗和室内的整体形象就从四十年代自然纹理的原木色变成了现在的土红色。

如今,又过去40多年,承载一代代清华人读书学习的老馆桌椅不堪重负,很多木质开裂、卯榫结构松动,甚至不少存在安全隐患,更换桌椅势在必行。

新老椅子对比

在这次桌椅换新中,对于桌椅漆色的选择,图书馆开展了细致地调研走访,不少老馆员、校友纷纷表达,土红色并不美好,“看到这种颜色就想起了文革”。于是这次,图书馆决定将新桌椅恢复至四十年代的原木色。

接下来,百年老馆将面临整修,图书馆馆长邓景康表示,大修时图书馆也会考虑将现在的书柜、门窗尽量恢复到四十年代的颜色,尽量还原被涂刷之前的样貌。

原木色桌椅

换桌:历史的恢复和延续

为延续历史,新桌椅完全按照老样式制作,新阅览桌长4米、宽1.3米、高0.76米,采用全榆木材质。

为提升使用体验,新椅子的尺寸高度和扶手细节也进行了微调。考虑到现在同学自习用的电脑等电子设备较多,桌子长度从原来的3.6米适当放大到4米,增强了使用的舒适性。

而4米长的木材,整板纵向无拼接,工艺难度不小,既要保证桌面尺度又要防止开裂,在质量第一的要求下,加工了约有十个月的时间。

针对老桌椅的处理,图书馆决定将30多张四十年代的桌椅保留并做唯一性编号,其中部分留作陈列展示,其余将来可由需要的院系和单位进行认领使用。

一套桌椅、一个班

为新桌椅奔走凝聚的1980级校友

这批新换桌椅,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是在桌子支撑部分和椅背上刻下的“1980级毕业30周年捐赠”。每一张桌子刻着一个班号,每一套桌椅对应着1980级的一个班级,一个都没落下。

看似简单的更换桌椅背后,凝结着许多80级校友的心血。

在毕业30周年纪念之际,为表达对母校、对集体、对青春的纪念,1980级校友决定向老馆捐赠桌椅,并成立了捐赠阅览桌工作组。

鉴于校友们对家具行业不熟悉,工作组中的吉吟东联系了从事家具行业的殷志成,由殷志成联系厂家、北京市家具协会,确定桌椅规范标准,工作组实地考察了大兴区的两家生产厂家。

经历6次讨论、2次考察,在前期工作完成后,无02班张华在班级联系人微信群开启了长条桌认捐班级接龙。毕业三十年,尽管大家已天各一方、年过半百,但30年断续联系的班级,因为捐赠又再次聚在一起。

很快,1980级65个班全部认捐。

2017年10月1日, 1980级校友向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捐赠的桌椅在图书馆老馆安装完成,并于2017年国庆节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国庆期间,一些1980级校友回到学校,在老馆自己班级捐赠的桌椅前合影留念。一位80级校友表示,以班级为单位捐赠桌椅是充满归属感的一件事,毕业三十年了,“班级”的概念还如此强烈。他们不仅在大学四年互相扶持,更是一生的兄弟姐妹。

老馆的旧桌椅用了70多年,这次换新的桌椅加工工艺更好,桌椅含水率更低,图书馆馆长邓景康表示,期待它们可以用100年。

愿大家在新桌椅上自习愉快!

图片来源/宋天瑜、曾繁尘、1980级校友

鸣谢/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

1980级校友吉吟东、殷志成等

责编/曾繁尘 余韵寒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 存在摄影

在清华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编者按: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这里是水木清华,美景之地,这里也是中国最高学府,没有之一(╯▽╰)。在院子里生活、学习、成长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

一、学习篇

a. 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延续了一直以来刻苦勤奋的精神与态度,只是程度不同,不过拉出去都能统一称作学霸。

b. 有学神存在的,而且数量还不少。更少的时间消耗,更高的考试成绩。

c. 来清华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加深刻地在学习上体会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d. 专业课绝大多数要求都很高,老师上课常常也过的很快,需要自己花很多时间消化练习。英语课和各类文化素质课有非常严格的,也有正常水平的,当然也有非常水的,这个取决于任课老师。

e. 选课的自由度很高,学校只在每学期选课时给予推荐,基本无任何强制,具体到何时修何课修哪个老师上的课请自行在选课系统里面挑选拼杀。

f. 学长学姐们都很好,一代代的在课业上给予下一届指导,也算是一种传承吧。每个院系的学生会学习部常常也会整理各种学习资料,往年真题,题目回忆啊之类的统一发放。

g. 正常行课1-16周,期中考试时间一般由老师自行确定,期末考试17-18周,也就是俗称的考试周。考试周期间图书馆延长开馆时间,但是图书馆是不能通宵的。在一些能够通宵的院系馆或者校内外的咖啡店能看到刷夜的同学们,人数肯定会增多,我相信任何大学都避免不了这点,当然其实平时也会有很多同学刷夜的。有的时候有些科目真的叫不得不刷夜。不过和舍友或者朋友一起刷夜出来看到泛亮的天空真的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h. 学分绩真正不在乎的很少吧,只是程度高低而已,很多人其实都蛮拼的。

二、 生活篇

虽然说北京现在环境不好,但是给我的感受是清华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

a. 学校很宽敞很大(貌似面积是排全国前几的吧),学生活动范围很广,需要自行车才能正常生活,不过这对我这种迷恋大面积学校的人来说简直赞。

b. 饮食这点来说,坐落在19座食堂里面的清华(笑)不知道拉其它学校多少条街,全国各地的食物,举办的中华小吃美食节,有节日就会有的加餐券。饭菜味道很不错,价格便宜(可能南方同学还是略有不适)。

c. 各个院系的学生会和校总会里面以学生权益部都是很用心的在为同学着想,包括水果团购、口罩选用等很小的细节都被考虑到了。

d. 学校的相关部门也比较注重学生生活上的方便和权益问题,比如开设快递服务统一代收点。还开放了校领导接待日,反映的问题绝大部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e. 自由,是真的自由。你回不回寝室多久回寝室出去浪了这都不会有人管你的,需要做的就是管好你自己。

三. 科研篇

a. 实话说,给我的感受是,清华还是一所科研导向型的大学。不知道该怎么准确描述这个感受,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本科生的培养,科研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是最重视的发展路线。这可能与清华的历史沿袭等方面是有一定关系的。

b. 工科方面一霸这个没有说的,整体情况国内尚无高校可以撼动。理科因为当时学校拆分等历史原因没有工科那么强劲,但是现在表现非常突出。(其实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多并且舍得花钱)。其它学科的科研不是很了解。(不了解的还是不多说,欢迎校友补充)

c. 本科有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自己申请或者参与老师的,一年4次机会申报,是很好的科研训练机会。有星火计划,通过自行设计完成一个科研课题选拔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一步培养。很多院系还有自己的因材施教计划培养科研人才。

d.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以后会一直从事的事业。但是本科对科研的训练,对整个人的培养个人认为是有很大益处的,我想这也是清华人严谨精神的来源。当然,学校现在也不断在为走其它路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更多的发展可能。

四、其他篇

a. 对外交流:各种交流机会真的非常多,学校的信息通知平台上常常挂出来各类出国or港澳台的交流项目。每年大二选拔大三出国交换一学期的学生,名额也非常多,一般来说除了港澳台绝大部分此类交换最后都公费cover全部了。暑假也可以申请去国外实验室科研,学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补贴。

b. 文娱:可能是因为清华对外一直停留在一个理工科学校的印象(其实是有文科的= =),清华自身可能也认识到了理工氛围太过浓郁所以一直不断花大力气在人文和学生文娱等方面的建设上。各类提升文化视野的文化素质讲座每周都有是一方面,然后还有各种有名的乐队、合唱团、歌舞剧都会被学校邀请来演出,票价对学生也很便宜;当然还有电影,各种电影基本上在外面电影院快要下映的时候就会在清华校内上映(有3D),票价大概20元的样子。

c. peer pressure:这里的这个指褒义的那种。在清华就读会发现同龄人(当然有那种比你小很多跟你一个年级的LOL)里面真的是英才叠出,你会认识很多很厉害的人,发现很多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你和他们成为朋友。可能有时候会略有些自卑,不过这却会督促着你进步,不断完善自己。和中国最优秀的一群人生活学习在一起,真的是慢慢被积极地影响着。这真的是在清华收获的非常非常非常宝贵的财富。

d. 体育:清华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视体育!!!!!(此处作为入校时候的体育渣我真想哭出来,我敢说全国除了体校没有学校像清华这样拼体育了好么)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学期都应该有体育课,体育课未上完是不允许毕业的。大一一年是分级课,阳光长跑、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篮球、武术、排球、引体向上统统考试说多了都是泪啊T T大二开始就是各种专项自己选了,游泳散打跆拳道篮球足球手球定向越野射击赛艇等等随你选课时候拼杀了。最后要说的是那些体育老师真是吓死我这种没加过世面的,什么王义夫、林丹队友、美国体育博士,我听到都觉得清华应该是个体校吧。。。

e. 图书馆:图书馆资源异常丰富,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有图书总馆逸夫馆和老馆(老馆主要供学生自习用),还有经管、建筑、法律、人文社科、美术、医学(医学已被撤销)图书分馆。本科生可以一次性借阅30本,绝大部分普通类型图书可以借阅8周,寒暑假前借阅期限会调整为整个假期。从入学开始不断去图书馆寻觅喜欢的书来读就成为我的习惯,而且馆藏应该说非常齐全。并且常常会有各种图书荐购会,有喜欢的书并且没有馆藏就可以让图书馆购买。图书馆还经常进行各种培训讲座,包括数据库、PS等等。现在图书馆也在进行“真人图书馆”活动,有点类似TED,请有名的老师、学生或者校外嘉宾来分享成长感悟或者某个话题看法。

f. 社团及学生活动:相当出色。有很多走社工路线的社工大牛在这个方面表现的非常出色。加过几个感兴趣的社团,从活动策划、组织、赞助、实施社团里面都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清华这个招牌很多赞助商的赞助(钱+物资)也是给的很够,这样活动也能有更多的空间办的很好。主干道两侧和食堂门口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活动宣传。散布全年的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节也是每个院系一年最盛大的庆典,会吸引很多外系感兴趣的同学前来观看节目,并且贯穿的抽奖环节常常特别土豪(主要是赞助多。。),比如我记得世界杯前夕热能系学生节的最终大奖是寝室中厅电视沙发冰箱三件套装。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关注独家网(www.dooo.c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