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节令时爱“食草”

明代《野菜博物》中的苦荬菜

古人过立春和元日时食生菜

丰子恺绘《挑荠菜》

明代

《野菜博物》

中的菖蒲

今天是小满,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而且与古人的饮食养生习俗息息相关,在古代不同的节令都曾有一种“食草的”风俗。所谓“食草”,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吃野菜。比如小满日 “食苦菜”;立春日“食生菜”;上巳日“食荠菜”;端午节“食蒲菜”……

 小满日“食苦菜”

    王磐《野菜谱》:“苦麻苔,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

古人一般称野菜为“草”,明鲍山《野菜博录》即是按“草部”和“木部”归类的,在两卷“草部”中,总计列入了314个品种的野菜。小满节气的主打“草”,是苦菜,《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

小满“食苦菜”风俗,由来已久。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解》中,即有“小满之日,苦菜秀”的说法。

“苦菜秀”系“小满三候”中的第一候,所谓“候”,即时节植物特征,另外两候依次是“靡草死”、“小暑至”,分隔5天,即《逸周书·时训解》所谓:小满后“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

小满时苦菜花最美、菜最好吃,于是有了“苦菜秀”概念。苦菜有苦荬菜、苦麻苔等多种别称,属菊科苦苣菜属,系一二年生草本蔬菜。苦菜在春秋两季都可以采摘,人称“采苦”,《唐风·采苓》中所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就是说在首阳下采摘苦菜。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小满这天吃苦菜?除了当令以外,过去还有对付春天饥荒的考虑。小满正是青黄不接的最后一刻,在粮食不丰的年景,苦菜正好填肚皮,以补充粮食短缺,久之成俗。

苦菜确实是古代救荒良草。古谣称:“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在《救荒本草》等书中,苦菜都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明王磐《野菜谱》亦称:“苦麻苔,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但愿收租了官府,不辞吃尽田家苦。”

在历史上,苦菜还一度被视为“吉祥菜”。《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记载,吴末帝孙皓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在吴都建业(今南京),菜农吴平家的一棵苦菜竟然长了四尺多高,而一般只长尺把高。朝廷认为此乃祥瑞之兆,遂改称苦菜为“平虑草”,封吴平为“平虑郎”。

其实,小满日“食苦菜原因并不单一。小满过后,炎夏天即将到来,吃苦菜有迎夏袪病的意思。在中医眼里,苦菜身价很高,明李时珍笔下称之为“天香菜”,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引《洞天保生录》称:“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气也。”

立春日“食生菜”

    陆玑《诗疏》: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

那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古人所食何“草”?立春日乃“食生菜”。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记载:“东督李鄂,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贶。”唐代诗人杜甫《立春》诗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古人在立春这天为什么要吃生菜?东汉崔寔《四民月令》里有这样的说法:“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立春吃生菜风俗到魏晋时期被进一步发展,在吃“春盘”基础上又有了吃“五辛盘”的说法,即葱、蒜、韭、蓼蒿、芥等带有辛辣、特殊味道的蔬菜。而芦菔(萝卜)、芹菜、韭菜等多种时令蔬菜,仍被视为“盘中草”。

吃五辛盘,一直到明清时都很流行。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说得更为具体:“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辣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

五辛中的蓼蒿是一种水边野生植物,又叫蒌、蒌蒿,现代人多称芦蒿,以南京产最出名。三国吴陆玑《诗疏》称:“蒌,蒌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

另一方面,立春时生菜也不可多吃,可以象征性吃点,毕竟时处寒冷,气温尚低,故《齐人月令》(实为《四民月令》)有这么一说:“春日食生菜,不可太过,宜进酱粥以导和气。”

立春吃五辛盘之所以能长期流行,除了象征迎新之外,同样有袪病、保健的考虑,吃辛辣生菜可发汗、导气,正是气温尚低的立春时节所需要的。

由于立春与元日(今春节、正月初一)很近,还可能重合,所以立春吃生菜也被移植到了元日。其实,元日还有自己的“专用草”,这就是马齿苋。当然过年时所食马齿苋,是秋天收藏的熟干菜。

元日“食草”,在时间上也有讲究。晋周处《风土记》称:“元日寅时(天亮前3至5点),饮屠苏酒,食马齿苋,以去一年不正之气。”

  上巳日“食荠菜”

    陆游《食荠》:“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出了正月,到了二月的“春耕节”,也要“食草”。春耕节,又有农事节、龙头节等叫法,日期在二月初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是春耕开始的节日,所以古人特重视。春耕节古人吃什么“草”?荠菜。

荠菜,又叫地菜、地米菜、田儿菜,晋陶弘景《名医别录》列之为“上品”。过去关中地区便有“二月二拾菜”的风俗,唐李焯《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这里所拾之菜,主要是荠菜。

荠菜与苦菜一样,是中国原产常见野菜,《诗经·邶风·谷风》便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说法。荠菜的口感优于苦菜,为野蔬中的美味,古代不少名人都喜食之,南宋诗人陆游曾作《食荠》诗称:“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每到春天,拾荠菜的人特多,故王磐《野菜谱》称:“荠菜儿,年年有,釆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

“三月三”,是古代年轻人最喜欢的“上巳节”。虽说二月二已有荠菜,但荠菜最美的时节在阴历三月初,它其实是三月三的“主打草”,故荠菜还有“上巳菜”的别称。三月三“食草”颇有讲究,往往与鸡蛋一起煮。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此即各地都流行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风俗。

三月三食荠菜,除了此时荠菜好吃和时令的关系外,能被选为节日“主打草”,同样有原因。荠菜又称护生草,还是一味良好的中药材,能治多种疾病,有“菜中甘草”之誉。在三月三这天服食,保健袪病效果最佳,故古人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荠菜还能清洁肠胃,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荠”条称:“食肉者可以荡涤肠胃,俗谓之净肠草。”这在现代人看来,荠菜无异于“减肥草”。

    端午节“食蒲菜”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古人十分重视的端午节食何“草”?菖蒲。因为节日期间菖蒲的消费量很大,在古时端午节还有“菖蒲节”的别称。

端午节可以说是最“亲草”的节日,过节时要采百草、悬艾,有斗草之嬉。这一风俗在魏晋时已形成,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凤仙、佩兰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端午节消费菖蒲主要有三种:一是悬挂,将蒲草如艾叶一样,挂在门上,“以避瘟神”;二是将菖蒲泡于酒中,“饮菖蒲酒”,这种酒与雄黄酒一样,有特殊的药用功能;三是取嫩茎食用,称为蒲菜,鲜美如笋。

蒲菜近年来大出风头,缘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播出,节目中蒲菜制作的苏北家常菜——淮安的“蒲菜饺子”、扬州的“蒲菜涨蛋”十分诱人。在北方,最喜欢吃蒲菜的是济南人,《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而济南人所食蒲菜以大明湖产为佳。民国周传铭《济南快览》即称:“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菜类之珍品。”

在先秦时,蒲菜已是人们喜食之“草”。《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篇提到,周文王生前就爱吃腌过的蒲菜,但孔子不喜欢吃,一直吃了三年才习惯。到西汉时,蒲菜的吃法更为丰富,辞赋家枚乘在其名篇《七发》中介绍了一种吃法:“犓牛之腴,菜以笋蒲。”用蒲菜与小肥牛肉一起拌着吃,被他称为“天下之至美也”。

菖蒲还有“尧韭”、“阳生”等别称。据《野菜博录·草部》“菖蒲”条记载,菖蒲同样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草部》列之为“上品”:“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菖蒲既能强身、又能健脑,还可延寿,古人喜食之,就不令人意外了。

除了上面所说之外,其他节日也都有食草风俗。如立夏时,吃榆钱或嫩叶做的饼,防止疰夏;九月九食菊,饮菊花酒,等等。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