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经典 | 曲直蓄发,折叠转换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杨澄甫注:
此三说总而言之,解说容易明了,“曲中求直”即随屈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收是放”一理也。就是神如捕鼠之猫之理,一二语道尽,学家宜自得之。
王培生注:
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以柔化刚,绝不和对方硬招架,硬碰硬撞。因此,在放人时,首先用曲柔化去对方的刚劲,当对方的刚劲已被化去,然后向对方重心不稳的地方,确定一个直线方向,蓄劲放去。发劲时必先沉肩贯气,使力由脊背发出,通过肩时而达于手指,而不要只是从手部发出。此外,脚步的变换是依身体转动的情况为根据的。所谓步随身换,上下相随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这种变换并非确定不移,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机应变、变换不定的,这样才能达到浑圆绵柔的境界。
化劲和发劲,也可以比做拿东西,若要使人体或东西变换原来的位置,必须先将它完全拿起,然后才能随心所欲地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或远远地掷出去,要发劲必须首先随对方的来势将对方拿住,拿的时候坐腿、松腰、使全身各关节收缩,有如弹簧被压缩时贮藏的能量,在将对方拿住后,并找到对方重心不稳的所在时,顺着对方后退的趋势,各关节同时恢复原状,将刚才所贮藏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而把对方放出。这种动作在表面上看,好象是断象的,彼此不相关的,其实,放与收是分不开的,他们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化劲之中含有粘、走劲,发劲之中含有引拿劲。化劲和发劲是一回事。彼抗我缩,引其力落于空处;彼缩我放,顺其势拿住对方一直放去。在放人的时候,劲好象断了,但意念却没有断,内里还含有粘化之意,粘化的时候,还含有待机而放的意思。它们的关系好象断了,但内部却仍有联系,彼此可以互相转化。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杨澄甫注:
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远离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化也。
王培生注: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指的是什么?
“往复”指的是手法,一来一往。这手法一去,往复须有折叠。“折叠”是什么意思呢?即“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当中则首尾相应。例如你若推我手腕,我不能拿手去跟你抵抗,我要用折叠劲去应,我用我的尾(肘)。你若要击我的尾(肘),我不能拿尾顶,尾顶就是双重。我要用手击,就回去了,这叫首尾相应。
怎么叫折叠?你往我当中一推,我是首尾相应往回打。你要击我的首尾呢,我想当中,还是给你打回去,这就是折叠,叫“往复须有折叠”。我一去手,你一截,我一折叠就是。
“进退须有转换”,指的是步法。向前进,你得迈步子,向后退,你也得通过步法。可是前进也好,退步也好,都要转换。怎么转换呢?就是“身随步转,步随身换。
“进返须有转换。”要求步法和身体要协调致,要想进身得先进步。要变换步法得身体先动,步法变换和身法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前进呢,不能直进,必须有弧,后退亦然。
在每个动作变换之中,须内含有折叠,表面上看似未动,其实其中曲折甚多,其动作的内部已有了许多微细的虚实变换。在前进后退时,必须转腰换步,在形势上看,显出似退非退、似进非进的形状,全依对方动态作为进退的依据,并且在前进时,随时都可以后退,在后退时,随时都可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