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考作文:思维短路,写不下去,怎么办?

阿勒泰等我

@阅写荟赵老师

老师您好,我们家孩子马上中考。想着考个好成绩,开开心心去阿勒泰。

请问,如果作文写着写着思维短路了、脑子卡壳了,写不下去怎么办?

在线等,挺着急。

这个话题,请看下面解答。

赵老师

有问有答有方案

不少同学在进行考场作文时,经常写到三四百字,就感到想写的东西都写完了,没有什么可说。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应试作文的得分率。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下笔之前缺少很好的构思。
有些同学面对作文题,略作审题便开始写作,而不精心构思,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好一段写一段,这样的思维自然就容易短路,作文就难以成篇。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构思开始,审题立意后,列好提纲。但是一篇作文已经写了三四百字,当然不能全部推翻,另起炉灶,而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通思维通道,完成接下来的写作。
下面的几个方法,都是处理文章“卡壳”的策略,同学们不妨对照自己的习作,结合以下思维模式,选择确当的内容,接通短路,完成习作。

第一招:巧妙设问,打开僵局。

所谓设问法,就是针对所写内容使用一两个设问句,以引起下文。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两段介绍了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不务正业的留学生活后,就运用了一个设问句独立成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在仙台的所见所闻。

第二招:巧增事例,充实结构。

考场作文一般都有字数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可以采用增加事例的方法来扩展容量,丰富内容。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共叙述了七件事,来表现阿长的性格和她对“我”的关爱。

写议论文,增加事例可使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当然还需要讲道理),如果先举的是一个正面的事例,接下来就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反之亦然;写记叙文,增加事例可以多方面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如《杨修之死》一文,为了表现主人公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就一连列举了六个事例;写说明文,增加事例可以使说明的对象更清晰、更具体,同学们不妨看看《中国石拱桥》,即是如此。

又如,重庆市A卷的作文题:

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多一点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某考生粗略审题后,决定以“多一点理解”为题,进行写作。他先写了一段引言“理解是和风,吹散战争中弥漫的硝烟;

理解是细雨,绦去心灵上的尘埃。”然后用了两个小标题“理解——心灵之桥”“理解——责任之心”,分别讲述了自己和同桌因小事起冲突,后又和解以及爷爷得了癌症去世后,自己意识到应当有照顾奶奶的责任和义务的故事。

但是写完这两个故事后,写完之后,他看到字数有点少,再列举同类的事例又显得重复,于是他又以“理解——沟通之路”为小标题写了一次和班主任谈话的故事。

最后再总结全文。

第三招:用排比做段落,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有的同学,在作文快要完工的时候,才发现字数不够,此时仍有补救的方法。如果是议论文或散文,增加一个排比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近年的中考作文大多体裁不限,如果是剧本,可以再增加一场戏或一幕戏)。

如《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它的排比段是: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如果让我们再增加一段的话,我们可以写一段“理想的阶梯,属于与时俱进的人……”。

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作文题: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都源于有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请以“彼岸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外)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某考生浏览完题后,就写了一篇自己筑梦的故事,写完故事后,才发现还差100个字左右。于是他略加思考,写下了下面的话:

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

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

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期望的破灭。

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

朋友们,请和我一起,追逐彼岸的幸福,因为彼岸并不遥远。

这样一来,既升华了主题,又总结了全文。

第四招:运用插叙,合理布局。

在叙述主要事件(也叫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把“另一件事”叙述完之后,再接着写主要事件,这种方法就是插叙法。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此法生发文章内容。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在叙述父母逼“我”去同学万芳家要回羚羊木雕的过程中,不惜花占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插叙,交代“我”之所以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的原因——“我”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刚买的新运动裤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万芳为了不让“我”回家挨骂,就把她的新运动裤换给了“我”,以至于她自己回家受到妈妈的惩罚。

这段插叙交代了“我”送羚羊木雕的原因,对中心事件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文章内容自然也就充实了。

如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作文题:

课(科)代表是老师与同学沟通的桥梁。课(科)代表帮助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检查学习作业,有时还要担任小老师的角色。他们与同学的交往频繁,难免友生争执和摩擦。喜欢时,就走得近;不喜欢时,又有意疏远……于是,多少有趣、开心、误解、尴尬甚至烦恼在大家之间发生。

请以《我和课(科)代表的那些事》为题,选定一门学科,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作文。称课代表还是科代表,可依自己的习惯。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某考生写的是他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说语文课代表是典型的烦人课代表,他每天总会放几个大招来烦我。文章中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语文课代表的烦人之处。

接着作者向同桌诉苦,同桌给他说:他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一个月前的一天,语文课代表和他的一番谈话,他才明白语文课代表的“烦”都是他负责任的体现。

文章最后作者由讨厌语文课代表变成理解、支持语文课代表。

第五招:恰当进行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不少同学写作有一个通病,即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议论和抒情。一件事记叙后,你总得有一个态度、感受或评价吧,把它们写出来就是议论,它是记叙的深入和升华。针对某个景物或某人的品德风格抒发内心的感受,则是抒情,它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在叙述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议论:“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段深情的议论,就生动地表现了“我”对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感受和评价。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无病呻吟,而是饱含着“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是主题思想的升华。如山东省济宁市的作文题:

某花店处理花瓶,我挑选了两个,问店主:能优惠点吗?她回答得很干脆:不能。

付款后,我的心情有点怏怏的。觉得店主真小气,不太会做生意,为了招揽回头客,优惠一点,让我带着一些欢喜离开,岂不圆满?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是她送我一份欢喜,而不是我顺应她的心意,给予她一份快乐呢?自己可以选择大气啊。念头一转,当下释然。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某考生以《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为题,叙述了自己的学会换位思考的故事,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下面的话进行结尾。

生活是需要“换位思考”的。因为“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让我们更好的读懂别人,读懂生活,读懂社会。

此刻的我们便学会用单纯而善感的心去感受世界多角度的斑斓,体味生活中别样的美。

这段话既写出了“换位思考”的作用,又总结了全文,升华了主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