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弋江区未来规划出炉,涉及商业、学校、城市交通建设

2021.5月21日,芜湖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文件涉及到未来弋江区发展的诸多细节!今天整理了部分文件要点,一起来看看弋江区未来发展的亮点!

总体定位与发展规模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创新创业孵化区、协调融合中心区、绿色美丽生态区、开放转型集聚区、幸福共享样板区”五个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弋江区在“双高”资源集聚、教育体育会展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水系资源丰富等资源优势,构建发挥“一核、两翼、三片区、一圈廊+X”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

  • “一核”。两高融合发展核,为高新区和高教园区融合集聚发展区,是城市发展的赋能核心

  • “两翼”。两翼主要包括高新区南翼(高新区南区)和江北区西湾翼(江北新区西湾园区),是核心区的拓展发展区

  • “三片区”。“三片区”分别为建成区(二环内),主要是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拓展区(二环与三环之间)

  • 一圈廊为“十里江湾-青弋江-荆山河-漳河”水利设施风景廊环

  • “X”由多点位城市功能特色集聚区构成,主要包括松鼠小镇、金鹰商贸圈、现代商贸物流圈、特色诊疗集聚区、体育健康集聚区、会展集聚区等。

具体发展定位:

高新区南翼,主要包括高新区南区海创、海螺川崎、中小企业创业园等,是提升全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全区整体品质的重要区块。提升芜湖南站综合枢纽地位,发挥芜湖南站对中心城区和人口集聚的影响,促进弋江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地位提升。加强九华南路、花津南路与205国道之间横向道路建设,完善南区路网通达度。

江北新区西湾翼,主要指江北新区西湾园区,是弋江区在大龙湾片区跨江发展的战略要地,主要承接和集聚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和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培育高端制造业集聚。

“三片区”。“三片区”分别为建成区(二环内),主要是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拓展区(二环与三环之间),主要是城市未来宜居功能的拓展;生态农业涵养区(三环以外),主要是生态保护和都市型农业区。三个片区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空间上的重要功能片区。

建成区:主要服务四大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创新驱动所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流通的主要集聚区,全面承接高端商务、时尚文化、休闲旅游和滨江宜居服等核心功能。

拓展区:主要建成区以东,二环与三环之间区域,是未来弋江区产业发展重要预留发展空间之一,依托瑞丰商博城、大地蔬菜批发市场、麦德龙超市等现代物流企业,壮大和集聚更多相关产业,促进现代商贸物流圈的形成和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市民和人才提供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

生态农业涵养区:主要包括十里江湾以西沿江湿地、城南圩、芜湖南站以南、“三湖一坝”、凤凰山矿坑等。重点生态修复治理“三湖一坝”“三山一圩”(白马山、马头山、凤凰山、城南圩)和废弃矿坑,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城区治理典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生态、养老、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产业协调和融合发展,促进都市乡村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的形成。

发展目标

到2035年,以龙湖为心的大江湾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基本完成,三山经开区与高新区、西湾园区一体发展的大弋江现代产业体系格局基本形成,成为芜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中心。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

提升基础设施能级

持续改善城市老旧小区、安置小区和农贸市场,促进城市旧貌推陈出新;打造特色街区,释放城区魅力;挖掘城市资源,发挥全区体育、教育、医疗、年青等优势,重点加强城市健身空间、医疗空间、教育空间建设,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城区发展活力;发展夜间经济,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服务;优化城市路网建设,促进城市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重视城市排污、排水等“城市里子”,促进城市机体吐故纳新。

拆改并举项目,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火龙岗北安置区廉租房装修工程项目,高新区南区配套住宅项目,高新区南区配套住宅项目外水外电等配套附属工程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维修工程,安置小区地下空间改造项目等。

推动特色街区发展

深耕区域文化特点,发展差异化的夜文化示范街区和休闲娱乐项目,培育、重塑和打造一批特色街区。

体育特色商业街。依托奥体中心、会展中心等设施,与临近文化公园和周边街道进行空间资源整合。酒吧特色餐饮街。重新规划设计新时代商业街,搭建消费新场景,引导各类时尚餐饮酒吧集聚,形成有小资情调的酒吧特色餐饮街区。

松鼠小镇创意文化示范街区。围绕松鼠小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中央城美食街和德胜广场。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与美食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消费街区的青春型、文化性、网红性、品位性的特色,与其他街区形成差异性发展和良性互动。

特色诊疗和康养聚集街区。依托中医院、海螺医院等医院打造各自特色诊疗和康养聚集街区。芜湖高铁南站商圈。推动芜湖高铁南站周边地块的商圈化、便利化,打造商业新版块。

提高夜间经济服务配套。重点围绕十里江湾、德胜广场、中央城财富街、松鼠小镇、银泰城、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瑞丰商博城等资源,推动夜间公共交通、夜间停车、夜间步行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重点夜间经济场所的监控。增加全时性营业服务经营类功能,引导“路边摊”摊主在特点时间段和地点段开展服务经营活动,增加相应污水收集和排污渠道。增加座椅、音乐喷泉等夜间景观设施、康体娱乐设施等,塑造人性尺度的夜间活动空间。在火龙、南瑞、白马建设城市公园,建设灯光亮化、美化工程。改造再利用街区空间原有厂房,定期形成集市,提供餐饮场所,增添演出空间,促进城市夜间活力。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赋能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泊车、智慧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弋江”向“城市弋江”迈进。推动“青弋江-荆山河-漳河-十里江湾”水利设施风景廊环建设,加强沿堤村庄的停车场建设和路网建设。

谋划利民路和大工山路等道路东扩建设,完善建成区路网骨架,加强东西向干道与三环道路的横向联系。

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加快规划支二路、仓津地块等开发地块周边路网建设,解决城区交通梗阻,改造提升南关等周边背街巷,推动南瑞元塘路及红花山路、老中山南路的刚改柔工程实施,形成“井”字型的交通路网格局。

配套建设好马饮等客运站的次交通枢纽站,继续推进海螺片区路网建设,加快新芜石路、规划纬十三路等周边路网建设,加快大工山路东延、中江大道南延等建设步伐。高标准规划建设西湾园区,将西湾园区建设成为高科技、高能级、高水平的智慧园区。

城市市政道路项目:

利民路环境提升项目,中山南路刚改柔环境提升项目,新时代商业街刚改柔项目,芜石路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南沿河路环境提升项目,新芜石路,文昌东路,规划支二路,高教园区规划支一路,省级民生工程2021年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省级民生工程2021年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火龙街道永善路、荆联路农村公路道路隐患整治工程,白马街道村级道路除险加固,白马街道村级道路修建、拓宽,农村人居环境精品线路工程,新兴路北段,铁路辅道(南沿河路-利民东路),仓津地块规划支路,花津南路地块规划支路,城区支路改造,大营地块规划支路,白马山路东延,西湾园区纬二路,西湾园区经四路,西湾园区经五路,西湾园区纬三路,西湾园区经六路,西湾园区纬一路延伸段,西湾园区经一路延伸段,西湾园区建成区市政设施养护等。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新模式,建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估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健全教学奖励制度,实施同岗同能同酬。推进普通高中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施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和“放心班”课后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健康、快乐成长。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创新多元办园模式,支持公办幼儿园采取以租代建等方式举办分园,探索社区办园点建设。创新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按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支持社会资本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实现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同步、幼儿园与师生发展同步、区域教研与园本教研同步,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商、教学质量共促发展。力争“十四五”末,一级一类幼儿园新增10所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园比例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例占到60%。

深化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委托优质教育集团管理中小学10所,新建全省一流的4所小学和3所中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完善保障特殊群体教育公平的支持政策,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发展。

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芜湖十二中内涵提升、品质发展,打造成与芜湖一中、安师大附属中学齐名的名校。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申报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推动职业院校与长三角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合作,共建“高水平高职学校”。

学校建设重点项目 :

元亩塘小学建设项目,中御公馆配套小学建设项目,新兴铸管配套中学建设项目,金悦府幼儿园建设项目,延安小学建设项目,利小花津校区建设项目,马饮学校建设项目,瀂港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石硊学校建设项目,塘溪源著幼儿园建设项目,融创2020幼儿园建设项目,盛世家园学校建设项目,元亩塘中学建设项目,火龙岗中心学校建设项目,中南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等。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建设全民健身绿道,完善“十里江湾”公园体育活动设施,探索城南圩堤与马拉松赛道融合。推进体育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加快“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足球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推进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等。

健全体育网络工程:完善区本级、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到2025年,全区共组建体育社团10家以上,培育晨晚点体育团体50个以上。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加强居民健身设施建设,新增5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

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到 2025 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力争达到35人/万人,确保全区各社区范围内有 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全民健身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奥体中心、安师大体育学院、城南圩马拉松赛道等体育设施建设;推进镇(街)、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打造10分钟健身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