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这三个烦恼之源,答案其实都很简单

作为一个40多岁,或者说奔5(如实记录:写下这个词我内心突突了一下)的家长,说真的,感觉自己比十几年前初为人父时,确实心态平稳多了。(PS:这句话潜台词是说,大家别着急,熬过来就好了)

虽说还做不到 “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但是,磨砺的久了,对有些事竟然真的慢慢有点信手拈来的自如感了,难怪写我们这类公号的,幼小家长居多,中学家长甚少,可能是像我们这个阅历的,多少应该都有些“不惑”,结果就是……不知道该写点啥了。

但是,我肯定会坚持下去,不只是想在这个行当内为70后占个坑,更是因为大家是看着安安一路成长过来的,等安安上了大学,我还有义务向大家报喜呢!目前的初步想法,怎么也得看着大家把“心法”修炼到我们现在这个程度,再谈风花雪月吧!

今天,选了三个关键词,跟大家聊一聊。这个时间关口,应该有很多家长正在陷入其中发愁。

关键词:概率

咱们当父母的,其实挺怕概率的,婴幼儿时期,只要孩子发烧咱就紧张到爆,因为高烧有一定概率因重疾而起,也有一定概率会导致重疾。这个概率哪怕是几万万分之一,父母也万万不敢轻视。

养育确该如此(当然也要多学一些常识免得瞎着急),但是,教育就有些不一样了。

比如,有的家长常说,“这个区升学率高”,“这所学校百分之四十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升入重点高中”,“这所小学有多少多少的孩子可以去重点初中......”

这些家长可能是把学习等同于抽奖了。

抽奖箱中的筹码,除了颜色不同,其他完全相同;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学校相同,其他完全不同。

抽奖的概率是条件,抽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教育的概率是结果,结果形成之前,概率是不确定的。(因为结果并不是按学校定向分配的)

再退一步讲,教育强区,传统名校,可能考取985的概率是70%;但是,我们的孩子能不能成为这70%,是不确定的。

试想一下,如果成为70%的概率是0,70%是不是也失去了参考价值?

所以,教育的结果,是一系列不确定性的乘积。

不要因为某一个环节的概率大,就过分乐观;也不要因为某一个环节的概率低,就过分悲观。

假设两个行政区或者两所学校的概率差异是70%和1%,个体的差异是1%和70%,70%乘以1%和1%乘以70%,只看概率的话,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某个地区的高考录取情况如何,中招比例是多少,其实对于家庭个体,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对此类信息,咱们稍微看看,心里有那么点数就行,不需要成天看各种东拉西扯的分析。只要您跟这些数据着急上火了,基本就属于关注过度了,就要及时把情绪抽回来了。

如果非要关注概率这件事,我跟您分享一个“100%”,一个“0%:

第一,15岁之前“100%”有学上。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适龄儿童必须100%入小学、上初中,这件事与你住在哪里,有没有整那些有的没的,无关。

所以,任何一个家庭,其实都可以以中考为一个阶段性目标,中长期规划孩子的学习路径。起跑线不在别处,在自己心里;也无需去管别人的跑道,抢没抢跑,在自己的路上舒舒服服地跑稳就好。

第二,不努力在哪儿都是“0%”。孩子在一个教育强区、强校、强班,不努力也只能垫底。反之,即使在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也不能轻轻松松得第一。举个极端例子,没有一个学校的状元,会去搬砖。

教育不是抽签,是走路,一步一步地走路。

关键词:选择

我知道六年级的家长,此刻应该正在非常纠结着。每一年都是嗷嗷着所谓的“史上最难”,其实,每一年,过了也就过了。

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明年这个时候,您也不腰疼了。各有各的难,各有各的路。

这才真真应了那句话:李雷去了**中学,韩梅梅去了**中学,我们都有光辉的未来。

就我来看,事实也是如此。安安学校家长群里,至今还时不常有人吐槽,早知道当初去***校了

(我差点回一句话,说的跟你想去哪儿去哪儿似的)

在所谓的选项里面,最优选择和最差选择通常都是很明显的,不需要做决策。大量孩子面对的,其实都是那种很难明显看清楚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看上去最难选择,其实也最好选择。因为最终你会发现,选择后的结果,其实差不多。所以,与其事前执着,不如静待“天之结果”,然后集中精力想一想,在后面新的旅程中,如何取舍。

这样的选项,通常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不太好的一面,关键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去了之后,如何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

教育是以我为主配置资源的过程,我们配置不了的,就都把它归为天命。如此你就会发现,可以看淡选择;你就会发现,其实都是最好的选择。

PS:这段话我也经常跟家里有高考生的亲戚和朋友说。

关键词:结果

读者们都知道,我个人的教育观是:过程努力,结果佛系,接受局限,因地制宜。

为什么我觉得对于结果应该佛系?之前我是从正面来理解的。教育的过程很长,不确定性很多,各方面的差异性都特别大,所以,不能单独把过程和结果单线对应。

最近,我从另外的角度,又有了一些想法。

结果佛系,因为教育是永续的,也是没结果的,至少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定的结果。

比如,再过十几天,就该高考了,又到了这个人生所谓的重大时刻。

拿高考成绩作为12年学习生涯的结果,以及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似乎是比较约定俗成的事情,“谁家小子(闺女)出息了”。

但是,这真的能作为教育的结果么?恐怕不能。

一方面,如果仅以高考来看,那么教育是没有未来的,因为用家族代际的视角看,结果注定是失败了。祖上上过清北,或者您来自于清北,那么,孩子还能去哪儿呢?孙子还能去哪儿呢?

另一方面,人生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比如,拿我来说,我听系里老师说过我的录取过程,戏剧性十足。这么说吧,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当年我以为高考关乎的是我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其实不然,高考之于我,无非是早几年去那个学校等安妈罢了……

所以,真的,你不知道,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什么样的,那就干脆佛系地对待一路走来的各种结果吧!大班的,六年级的,初三的,高三的,你们说,对吗?

为人父母,咱就但求好事,莫问前程。慢慢走、坚持走就是了,有啥值得着急上火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