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为何被后世称为兵家之祖、齐国始祖 | 经典中国通史39
周族在岐山立国以后,力量还很弱小,经常受到戎狄等少数民族的欺侮。国君古公亶父为了使周族强大起来,一方面努力改革周族本身的各种陋习弊政,以便于老百姓休养生息;一方面礼贤下士,搜罗人才。他经常告诫儿孙们说:“只有把才能出众的人都请到周国来,我们才能变得强盛!”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又称仲雍),三儿子叫季历。古公看到三儿子季历聪明能干,便把复兴周国的希望寄托在他和他的儿子昌的身上。
古公死后,周人打破了“传位以长不以贤”的惯例,由有才干的季历继承了君位。季历继续实行古公时的政策,并加强与各方国诸侯的交往。
在商朝文丁时期,王季(即季历)被封为“牧师”,掌管商王朝的畜牧业。周族力量的日趋强大,引起了商王文丁的疑惧。他找了一个借口,把才提升为牧师不久的季历杀掉了。自此,商周两大民族结成了世仇。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君位,这就是后世有名的周文王。为了报杀父之仇,姬昌不顾国力,在帝乙二年曾仓促出兵伐商,结果被商王朝打得大败。他不得不改变斗争策略,表面上继续臣服商王朝,暗中却在加紧做灭商的准备。
姬昌的假相迷惑了商王朝,他被封为西方的霸主——西伯,地位曾至“三公”。他遵循祖先后稷、公刘等人的遗训,大力发展农业。还不忘祖父古公、父亲王季的榜样,为了使周族强大和报杀父之仇,他敬老、慈少,努力繁殖人口,广求天下人才。
据传说,西伯昌思贤若渴,为了接待有本领的人,常常耽误了中午吃饭,所以他很受当时各地名士、贤人们的爱戴。西伯昌尊重有经验的老年人也是闻名天下,连离周国很远很远的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也有人去投奔他。不少当时有才能的著名人物如太颠、闳夭、散宜生等都成了西伯昌的座上宾,这些人在周族灭商的过程中起了不小作用。
西伯昌励精图治,广求贤才,不仅使周国大治,而且他在各方国诸侯中的威望也愈来愈高。商纣王以西伯昌同情九侯和鄂侯为借口,把他关进了监狱。在狱中,西伯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以减轻纣王对他的疑虑。
原来,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曾在商朝当人质,纣王把他杀死做成肉汤送到狱中让文王喝。文王假装不知道这么回事,若无其事地喝了肉汤,但眼泪只得悄悄往肚里流。纣王听了报告以后得意地说:“谁说西伯是什么见多识广、未卜先知的圣人?他喝了儿子肉做的汤都不知道呢!”再也不把文王放在心上。
西伯被放出监狱以后,更做出一副对商王朝忠心耿耿的样子。但在他心底里,却念念不忘父亲被无辜杀害,自己身陷囹圄,儿子被残杀的桩桩仇恨。他经常四处寻访,决心要找到一个能辅佐他灭商的人物,早晚报他与商纣王的不共戴天之仇。
有一天西伯要出去打猎,行前照例进行了一番占卜。据说这一卦与往常不同,预告他出猎并不能获得什么珍禽异兽,而是要得到一个能成就他霸王之业的辅佐。
西伯昌将信将疑,行至渭水的南岸,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白发苍苍的老头在钓鱼。只见他不慌不忙,每起一钩,就钓上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西伯在一旁看得着了迷。后来西伯与钓鱼的老人搭了话,两人真是相见恨晚,愈谈愈投机。
周文王从他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和他对治国安邦的一整套见解,认识到这是一位才能非凡的人物。文王心悦诚服地说:“记得我们的老太公曾说过:'只有把才能出众的人请到周国,周国才能强盛起来’,您恐怕就是这样的人吧?我们老太公可盼望您多少年了!”
于是周文王把这位钓鱼的老人请上了自己的车子,一起回到了京城,立为管理军队的太师。周人因而把这位新立的太师,叫做“太公望”。
“太公望”名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的祖籍原在东方夷人地区。据说,他的祖先在舜时为“四嶽”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到了夏、商时代,姜姓的子孙逐渐分化,有的成为穷人,姜尚就是他们的子孙。
古时常常“以地名氏”,因姜尚的祖先曾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他为吕尚。吕尚的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年轻时曾在繁华的朝歌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他也曾在孟津开过酒店。虽然吕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他在商朝怀才不遇,只得混迹于市井,在失意中耗去宝贵的年华。但满头白发更显得他阅历过人,仍一心寻找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
当他听到西方的周文王广求贤良的消息后,认为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与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便在岐山西南渭水的支流,有一条叫兹泉水的源头凡谷钓鱼,等待遇到文王的机会。
据说姜尚钓鱼时,手气开始并不太好。他在水边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一条鱼来吃他下的饵。姜尚气得甩掉了帽子,扔掉了上衣,但也无济于事。正当他十分狼狈,想不出把鱼钓上来的办法的时候,有一个农夫模样的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别着急,再钓一次试试看!不过你要把鱼线弄得细一些,鱼饵也要做得香一些。下钩时要尽量轻一些,千万不要使鱼惊动!”
姜尚依法办理,果然钩钩不空。他从中悟出了个道理:和钓鱼一样,要想灭掉商朝,也必须从长计议,一切都悄悄做好准备,但不能让商纣王看出破绽。
周文王得到姜尚以后,真是如虎添翼。他事事与姜尚商量,一方面用各种计谋悄悄地动摇商王朝的统治基础;一方面加强实力,整训军事力量。在姜尚的建议下,周文王积极作争取同盟国的工作,虞、芮等一些小国都纷纷归顺周国,使周的国力和威望大大加强了。
接着,文王又对西部的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大举征伐,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挥师东渡黄河,灭掉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邘(今河南沁阳),从邘又回师灭掉了商王朝西部的重要同盟国崇。由于不断的对外战争,周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俘虏,在沣水西岸又修建了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到这时,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王朝。
周文王灭商的夙愿还没有最后实现,就病死了,姜尚又继续辅佐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完成了他灭商的未竟之业。周武王对姜尚十分尊重,称他为“师尚父”。姜尚也忠心耿耿,辅佐周武王继续加强周国的力量,争取各方国的诸侯,并未武王最后灭商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灭掉了商朝。
由于吕尚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被西周王朝封在齐(今山东中、南部),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国始祖——齐太公。
《诗经·大雅·大明》是一首歌颂周朝建国的史诗。在描写著名的牧野大战时,诗中这样唱道:
牧野广阔摆战场,(牧野洋洋,)
战车坚实亮堂堂,(檀车煌煌,)
驾车红马真强壮。(驷騵彭彭。)
冲锋陷阵好姜尚,(维师尚父,)
勇武如鹰任翱翔。(时维鹰扬。)
胆气冲天助武王,(谅彼武王,)
以少击多伐商邦,(肆伐大商,)
鏖战大胜迎天亮。(会朝清明。)
这首诗歌颂了姜尚在参加牧野之战时,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虽然“殷商之旅,如会如林”,但身为周军太师的姜尚毫无惧色,只见他身先士卒,勇插敌阵,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以少胜多。经过黎明前的昏暗中与商军一阵厮杀,打得商军抵挡不住,倒戈而逃。姜尚用牧野大战的全胜,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早晨。从这首歌颂姜尚的诗中可以看出,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姜尚,在这次灭商之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其实,灭商之战的胜利,也是文王和姜尚长期进行军事准备的结果,但在整个武王灭商的活动中,作为军事谋略家的姜尚,其作用就更加显著了。比如,周武王九年,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虽然各国诸侯同仇敌忾,都说:“显著是到了伐商的时候了!”但周武王在大好的形势下,力排众议,说:“老天的意志我还没摸透,现在还不能贸然进行伐纣”,毅然回兵。
其实,周武王灭商之心早已急不可耐,只不过是听从了姜尚的意见,考虑到灭商的决战时机还未成熟而已。《说苑》记载了这次伐商预演前,周武王与姜尚关于选择决战时机的一番谈话。
武王问姜尚:“我一直想要达到这样的三个目标,仗还没打就知道我有胜利的把握,不用占卜就能知道事情很吉利,不是我国的民众但能为我出力。能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姜尚回答说:“办法还是有的。您如果深的天下民众的拥戴而去征伐倒行逆施的暴君,就一定能在仗没打之前知道必然胜利;如果贤明的君主去征伐昏庸的坏蛋,不用占卜也能知道事情是吉利的;别国的民众,受到本国君主的涂炭摧残,而我们吊民伐罪去解救他们。虽然这些不是我国管辖之下的民众,也会感激我们,为我们卖力的!”
又经过两年的准备,武王绝顶出兵伐商。出兵前,周武王先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占卜,但兆象说这次伐商不吉利。说来也巧,只见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夹着暴雨,更加重了武王和出征将士的疑虑。
但是姜尚却胸有成竹,他早就经过了周密的调查并分析了双方的形势,深信商纣王不堪一击。他非常镇定自若地说:“这些干枯的乌龟壳和烂草又能知道什么吉凶!”坚决主张按原定的计划出兵。
当周军浩浩荡荡地走到邢地的时候,晦气的事情又发生了:大楯折断为三截,接着又连下了三天瓢泼大雨。武王忙问姜尚说:“是不是老天显灵,警告我们不可伐商啊?”
姜尚解释说:“大楯折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连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意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杀起敌人更为锋利!”显然,姜尚对伐商战略时机的选择,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姜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与商朝战争的长期戎马生涯,使他在军事理论上也有所总结和创造。相传著名兵书《六韬》即姜尚所作。
他认为“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独往独来。”就是说用兵最重要的原则是军事统帅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统帅经过正确判断形成的决心,不能轻易改变。在作战的战略战术上,姜尚也有很出色的见解。
周武王曾向他请教说:“敌我双发大军相遇,谁也不敢先发制人,只得两军设垒互峙。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要想先袭击敌人,但又找不到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姜尚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迷惑敌人,一要把队伍故意搞得外边很乱,但实际上内部却很严密。二要使敌人看起来军队没粮吃,但实际上粮草却很充足。三要使人看起来军无斗志,但实际上战斗力却旺盛得很。此外,必须使自己的军队机动灵活,保守作战计划和作战行动的机密。把营寨筑得高高的,将精锐埋伏起来,使对方不知道我方的一点情况。然后,“欲其西,击其东”,真正的打击点虽然选择在西边,但先派兵在敌方东边挑战,给敌人造成错觉。这就是为后世兵家常用的“声东击西”法。
周武王还请教过姜尚,如果遇到对我方的军事情况和用兵谋略都很熟悉的敌人,我们怎样做才能战胜他呢?姜尚说:“只要我们随时暗中注意发现敌人的弱点,用兵迅速地攻击他。再出其不意地在他没有准备的时候发动大规模攻击,使他在混乱中来不及调动兵力,就能一举把他打败!”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所继承。
如此等等,姜尚在协助武王灭商的战争指挥上,特别是在伐纣战略时机的选择和战役决心的形成方面,表现了卓越军事统帅的才能。他总结的用兵战略战术,对后世兵家有很大影响。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赞扬他说:“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尚被后世誉为“兵家之祖”。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西周史话》作者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