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扔下手机真是太难了 | 科学解决睡眠问题
其实很多人对熬夜和早起,都有所误解。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睡早起。如果你是夜型人,更适合你的,或许是晚睡晚起,这才是更自然的状态。
但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夜型人适合晚睡晚起,并不意味着,喜欢晚睡晚起的人,就是夜型人 —— 你很有可能只是单纯不想睡觉而已。
现代社会,手机和电脑统治了我们绝大部分时间。5月底高瓴资本发布的报告称:2017年,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在数字媒体上花费的时间高达 5.9 个小时,包括音频视频、社交媒体、数字内容等。
这其中,手机就占了 3.3 小时。
想一想,这 3.3 小时中,有多少时间,是你昏昏欲睡,却仍然坚持握着手机,被幽幽的蓝光照射着,却依然不肯放手?
我们生活在信息焦虑的时代。久处此地,大脑已经变成一个高敏感度、高响应度的机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攫取着信息,来满足缺乏刺激带来的饥渴感。
我们不敢入睡,是因为旧的一天马上过去,新的一天又带来无数的未知,总让我们觉得尚未准备妥当。
在高强度的压力驱使下,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浅和睡得少。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不是强迫自己早点上床,然后在床上辗转反侧 迟迟无法入睡,这只会让你再一次拿起手机,寻求新鲜信息的刺激。真正的方法是:消除内心的焦虑、压力、紧张,真正睡一场好觉,让自己经历4-5个睡眠周期。
这样做才能让大脑彻底清除代谢的废物,重新构建突触联结,让身体进入彻底的恢复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呢?以下有五个方法可供参考。
01
放下明天的压力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后台」,叫做隐性认知资源。每天,当我们切换任务和焦点时,其实一部分工作没有被清空,它们被转移到「后台」里,仍然在进行运作。
这种模式有其好处:我们都有过灵光一闪的时刻 —— 某个问题的答案突然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这其实就是后台运作的作用。
但是,这些堆积起来的任务,同样会不断占满我们的隐性认知,从而挤压「前台」的显性认知(参考 Bugg & Scullin,2013)。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感到筋疲力尽,却一直睡不着,总觉得脑海里堆得满满的。多半就是由于,我们处理的事务太多,隐性认知被占满了。
它们积压在大脑中,会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难以入睡。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书写和记录,把它们释放出来。
心理学家 Pennebaker 做过大量相关研究。1997 年,他提出:在睡前书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忧虑,可以显著避免「回想」(ruminations)—— 也就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断在心里念叨和复现 —— 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入睡。
2016 年,Pennebaker 和 Smyth 的研究再次指出:写下自己的压力和念头,对植物神经、肌肉放松和免疫功能的调整都有好处,能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
大量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书写想法和念头,暗示大脑,让大脑认为它们「已经被记住」,从而从隐性认知中释放出来。
在这一步,你要做的是「清空大脑」,尽可能降低大脑的负载。这样,才能让自己完全放松,最大限度缩短入睡的潜伏期。
02
用光线抑制大脑兴奋
对睡眠影响最大的激素是褪黑素。而褪黑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人体的视网膜及皮肤,会感知周围环境里的光线,将光信号传递给松果体,由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调节我们的昼夜活动。
实验证实:再微弱的光线,也会对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影响。其中尤以蓝光为甚。
在自然环境中,白天时,色温高,冷光(即蓝光)比例大;日暮时,色温低,暖光比例大 —— 我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因此,我们在家里,也可以通过模仿这种环境(暖光),来抑制大脑的兴奋,告诉大脑「该睡觉了」。
具体来说,减少光刺激可以参考这几个建议:
1)入睡前 3 小时左右:关闭日光灯,打开卧室的暖光灯。在保证亮度的情况下,减少蓝光对大脑的刺激。
2)同步把电脑和手机调到低色温状态。iOS 可以打开「夜览」,Win 10 可以打开「夜间模式」,调至暖调。一开始可能很不习惯,但这个做法非常有效。
3)入睡前半小时左右,关闭电脑和手机。可以读一会书,以轻松休闲的为宜,不要选太复杂、太活泼的书,避免给大脑压力。
时间可以自己设定,建议多尝试几次,找到最符合自己的节奏。
这是关于入睡的建议。
那么,如何让自己能睡够充足时间呢?
1)准备一个眼罩。这是极为有效抵御光线的工具。
2)如果能定时打开窗帘、打开日光灯,那就更好了。这可以使你的身体提前被唤醒,避免醒来后出现困倦、晕眩的状态。
3)醒来后立刻起床。洗漱,拉伸,开窗,激活全身状态,千万不要再躺在床上。
这整套流程,是我目前在坚持和践行的方法。如果你也是一个夜型人,或者晚上难以入眠,不妨试试。
03
找准自己的睡眠周期
打开任何一本讲睡眠的书,都会告诉你:练就规律作息,从固定起床时间开始。
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好,不妨试一试:先给自己设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再往回倒推入睡时间。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反馈,找到自己最适宜的睡眠时长。
测定自己的睡眠周期可以这样做:
1)用1-2周的时间,用来做睡眠测试。在这段时间里,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入睡,避免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
2)设定一个你所希望的起床时间。在这1-2周里,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按这个点起床。周末也不例外。
3)以前一天入睡到当天入睡为一个周期,记录下这些信息:
我在几点钟的时候感觉到困意?
我入睡时大约是几点钟?(可能会有点误差)
这一天里我感觉如何?整体状态能打几分?
4)尝试微调每一天的入睡时间。最佳的状态是:调暗灯光、做完日志、写完待办事项后不久,自然感到困意,然后立刻关灯睡觉,上床后几分钟内即入睡。且第二天醒来后神清气爽,没有丝毫疲倦。这就是最理想的。
争取找到这种最佳状态,固定下来,尽量按照这个节奏长期、稳定作息,不要打破。
另外,不要拖延。不要把白天的事情拿到晚上做,这样只会不断地推迟入睡时间,打乱睡眠节奏。
04
给自己一个动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硬撑着不想睡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抗拒第二天的到来。
为什么会抗拒呢?因为我们知道:第二天仍然跟今天一样,没有任何不同,也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东西。我们对于这样的生活,一点都提不起兴趣。
不妨试一试:从动力入手。每一天,都为第二天安排一件微小的、有趣的、值得期待的事情,来强化我们「迎接第二天到来」的驱动力。
在每一天日常的工作之外,安排一些不一样的、较少接触的任务,丰富自己的体验。让自己带着好奇的期待的目光去审视、经历 —— 哪怕只是换一个简单的步骤,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
简而言之,重视每一天的体验,为每一天创造一些小小的、新鲜的刺激,并坚持下去。让大脑从「不舍得结束这一天」,自然过渡到「期待第二天的来临」。
当然,也要注意一个度:不要设置过高的刺激内容,导致自己过于亢奋,久久难以入睡。
05
培养极简主义的心态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无数信息的洗礼,这些信息变着花样地想要博取我们的眼球。
但是,这其中又有多少信息是真正有价值的呢?有多少内容,是你想着「可能有用」「也许会用到」而暂存起来,就再也没有打开过的呢?
可以这样做:不要「被动地」接收任何信息——时间和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不应该被未经筛选的信息占满。
如果有必要,可以借由自己的信息渠道,主动去获取资讯,把信息重组、整合,输出成有意义的产品。
所以,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意识,十分重要:明确「我需要什么」,除此以外的东西,都是噪音,不要让它们占有你一分一毫注意力。
这就是极简主义:把欲望剥离和摒弃开来,只关注当下的状态和感知。
让自己摆脱「信息焦虑」的桎梏,才能真正抵抗手机和电脑的侵袭。
最后,祝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地「晚安」。: )
///
健身 · 生活 · 资讯 · 干货
应有尽有
........................................................
#SweatON汗水实验室#
挖掘健身中的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