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桃K的“皇冠荣耀”——查理大帝为何被称为“欧洲之父”?

扑克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是为数不多可以消遣的娱乐活动。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扑克牌的牌面,除了四个花色以外,J、Q、K的牌面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正是“红桃K”上的人物——查理大帝。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蛮族王国”的杰出代表,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并且继承了西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分庭抗礼的“传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蛮族王国”其实就是指的罗马帝国时代的非城邦部落,大家类比一下我们中国秦汉时期的华夏族和戎狄部落就明白了!

尽管“本是同根生”,但是很明显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王国并不会真的“亲如一家”。

在查理大帝统治初期,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查理大帝曾答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君士坦丁六世以达到两国政治联姻的目的。

但是不知为何,查理大帝最后取消了这个婚约,并且当众将拜占庭帝国的使者赶出了王宫,这一事件成为了两国关系走向冰点的开端。

虽然要得知拒婚的原因无从下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猜测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是:

查理大帝从登基开始,便有着极大的野心,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与基督教统一起来的西方帝国。而所谓的联姻,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查理大帝的托词,因为他需要试探拜占庭皇帝的态度。

从时间线上也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781年许下婚约,788年就取消了,如果是真的缔结联姻关系,不可能有如此之长的时间跨度!

除此以外,两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矛盾点——教皇!

虽然名义上都是古罗马的分支,但是拜占庭的宗教发展越来越偏离教皇;而法兰克王国自始至终都是教皇的坚定追随者。

简单来说,就是拜占庭帝国更加注重皇权的地位,而法兰克王国则更加重视教权的地位,如此一来,身处意大利的教皇就变成了两国关系的“晴雨表”,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注定了欧洲大陆必定会掀起一场激烈的角逐。

自6世纪教皇国建立开始,教皇国就一直要求得到拜占庭帝国的保护,而随着近两个世纪的政局变迁,拜占庭帝国也开始受到周边势力的侵袭。

一方面是无力承担对教皇国的保护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皇国离心离德,主观上不愿意再保护教皇国了,甚至在8世纪拜占庭帝国内部还发生过“摧毁圣像”的运动,可见,拜占庭帝国对于教皇国是有多么厌恶了!

教皇也不是傻子,拜占庭帝国对自己的“嫌弃”,他也是看在眼里的,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有矛盾,教皇国也跟拜占庭帝国有矛盾,这样一来,法兰克王国和教皇国携手联盟那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查理大帝登基之后,教皇利奥三世就开始公然向查理大帝示好,还给他送去了“圣彼得墓的钥匙”,这把钥匙其实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着基督教的权力。和前任教皇相比,利奥三世并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况且在宗教内部也对他的合法性有所质疑。

自身的弱势加上教皇国内部的压力使得利奥三世很快就和查理大帝结成了同盟,从这一刻开始,幸运女神就开始向查理大帝微笑了······


公元799年,一件令查理大帝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利奥三世被宗教内部的人所袭击并且被拘禁起来!

这样突如其来的事情确实令查理大帝措手不及,先前我们提到过,查理大帝已经和利奥三世结为了同盟,利奥三世被袭击,查理大帝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法兰克王国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否破裂了

此时的教皇国十分混乱,教皇被袭击这无异于是一场宗教政变。查理大帝冷静下来后,立马派人前往意大利将利奥三世接到法国暂时保护起来,因为在名义上,这个教皇还是宗教的领袖,其政治影响还在。

随后,查理大帝将军队集中在意大利边境,用武力威慑的方式和教皇国进行斡旋,很快,教皇国屈服了,同意利奥三世回归教廷重新执掌教政。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就在利奥三世回到意大利的一年后,查理大帝也来到了罗马。

查理大帝去罗马干嘛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加冕!

整个中世纪始末,加冕一直是欧洲各国皇帝的“必修课”,受到了教皇的加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皇帝”,在加冕之前,他们只能被称之为“国王”。

查理大帝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他这个“皇帝”的称号还是有点特殊的——查理大帝最初并不情愿接受这个称号

这就很奇怪!从法兰克国王晋升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皇帝,这分明就是从经理晋升为董事长啊!这等好事,查理大帝居然不情愿?其实,这里面的缘由,还必须从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说起。

首先,皇帝这个称号是相较于国王而言的,从权利范围内来看,皇帝很明显是要大于国王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在那个时代的欧洲,“皇帝”是指的古罗马帝国的领袖

之前我们提到过,罗马帝国被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也就是说,即便真要恢复“皇帝”这个尊号,也轮不到查理大帝,而应该是拜占庭的国王。

但是又因为拜占庭和教皇国不和,而查理大帝又救过教皇一命,教皇将这个尊号授予查理大帝,其实就是为了报恩,而查理大帝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旦接受了这个尊号,就意味着和拜占庭帝国有了直接的冲突,而当时的他并没有作好应对拜占庭帝国的准备。

尽管有许多顾虑,但是毕竟盛情难却,800年的圣诞节,教皇为查理大帝举行了盛大的加冕活动,查理大帝也一下子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变成了整个“罗马世界的皇帝”。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认为这个事件的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

从教皇和拜占庭帝国有矛盾这个先决条件来看,利奥三世执意要将“皇帝”这个尊号加在查理大帝的头上,很明显就是要给拜占庭帝国一个下马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利奥三世是有意要激化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矛盾。

因为身为教皇不可能不明白“皇帝”这个尊号的含义,而利奥三世“明知故犯”,除了有意激化矛盾以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合理解释了!


在接受加冕之后,成为“精神罗马皇帝”的查理曼在西欧地区大力推行他的基督教(天主教),当然,如果非要说这是他加冕之后的义务,也不是不可以。

从这一刻开始,基督教会就开始走向分裂——天主教(法兰克)、东正教(拜占庭)

分裂就意味着对抗,先前我们提到过,法兰克王国是“蛮族王国”的一个分支,和拜占庭帝国相比,它的正统地位很明显是要落后好几级的,再加上“蛮族王国”本身就是各自为政,在查理大帝加冕之前,很难达到意见的统一,现在,有了查理大帝这个共同尊奉的对象,蛮族王国对于罗马文明的继承开始逐渐显露。

再来说说拜占庭帝国这边,虽然是古罗马帝国的实际继承者,但是在和教皇的矛盾堆叠过程中,它的“罗马体系”已经不那么正宗了,换句话说,拜占庭帝国对于“罗马政体”的继承已经变得有名无实了。

812年,拜占庭皇帝米哈伊尔一世的特使来到法兰克,缔结了和约,并称呼查理曼为皇帝,这是拜占庭帝国第一次称呼外邦统治者为皇帝,自此,罗马帝国在旧有的西欧世界重新崛起!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拜占庭要主动承认法兰克对于“罗马精神”的继承呢?

我的个人理解:

在以宗教为主要关系的中世纪欧洲,教皇是欧洲各国名义上都必须要尊奉的对象,而很明显拜占庭帝国和教皇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而面对受到教皇加冕的查理大帝,拜占庭帝国如果一直保持着敌视的态度,那么势必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局,这是拜占庭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再者,拜占庭帝国已然有了新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源于“罗马精神”,但又非“罗马精神”,为了将这种理念独立化,主动放弃“罗马精神”的继承似乎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就这样,欧洲的格局在查理大帝加冕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罗马文明开始在西欧地区复苏,而东欧地区则演变为了东正教的聚集地。

当一种权力扶持起了另一种足可以与之平起平坐的权力时,二者的相互争斗将是必然的结果。教皇给了查理大帝近乎神权的皇权认可,虽然教皇自身得到了支持和保障,但是神权和皇权的对立也开始显露。

教皇利用给查理大帝加冕这件事,将天主教的影响力扩散到了西欧,并且在法兰克王国灭亡后,逐渐显露出了控制整个西欧的野心,当然,这是后话了;而查理大帝在接受完加冕后,也并没有在意大利多停留,就回到了法兰克,这也说明查理大帝对于加冕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看重。

总之,无论是教皇还是查理大帝,加冕这件事其实就是相互利用的一个形式流程,即便这个形式极具政治意义,但是在自身政治利益面前,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完全可以抛在脑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