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之子:3岁母亲改嫁,7岁周总理请吃饭,上大学张爱萍帮忙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中,有很多关于周总理的珍贵影像资料,这其中既有他在公开场合出席活动的一些照片,也有他在私人场合陪伴家人的照片。而在这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却曾让人有点儿“费解”。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8月8日,拍摄地点是在西花厅。那天,周总理的六伯父周嵩尧先生过八十大寿,于是总理专门在西花厅准备了一桌家宴为老爷子祝寿。这张照片中最左侧的老人就是周嵩尧先生,坐在他正对面也就是照片最右侧的正是周总理,席间的几个孩子是周总理胞弟家的孩子们。

之所以说这张照片“令人费解”,是因为站在周总理左手边的这个小男孩。图片中,周总理的身体朝他倾斜,似乎在跟他说着什么话。看得出来,总理对他很关照。

在2008年出版的《亲情西花厅》一书中,选用了这张充满温情的照片,这本书的创作者中有3位正是当时出席这场家宴的人,他们都是周总理的亲人。但在书中,他们对于站着的小男孩的备注却是两个字:不详

很显然,小男孩不是总理的亲戚。事实上,这场家宴中也只有他不是周家人。那么,为何一个别人家的小男孩能参加周家的家宴,而且还能在周总理身旁呢?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困扰着文史馆的专家们。

直到2010年,这个历史问题才有了答案。

工作人员专门找到周总理的堂侄周华章先生,从他口中得知,原来小男孩名叫:彭小枫。他是已故彭雪枫将军的独子,那一年他7岁。

原来是这样!工作人员恍然大悟。是啊,以周总理对彭雪枫将军的欣赏,他怎么会不关照对方唯一的儿子?他曾不止一次,公开用“了不起”3个字来形容彭雪枫将军。

而彭雪枫,也确实担得起周总理这样的称赞。

彭雪枫是河南人,1907年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征程。

彭雪枫是一个能文能武的骁勇悍将,这一点他和左权将军很像。

我们先说文!

和周总理一样,彭雪枫曾在名校南开中学就读。而后经过多年的磨练,他的军事理论基础很强。他是最早一批意识到打仗不能乱打,要有理论支撑的将领。

1937年,他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总司令时,一边要面对日本人,一边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却仍坚持办学校。手下的干部们不理解他的执着,他说:“抗战需要人才”。后来人们把这所随营学校叫做“马背学校”,它为新四军贡献了一大批宝贵的军事人才。

同时,他还办报,他办的《拂晓报》是我军根据地的重要报纸。那时候条件艰苦,彭雪枫带着群众们弄了两枝铁笔,两块钢板,一把油刷,两筒油墨,一点蜡纸,硬是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后来,连毛主席都给报纸题词。

我们再说武!

从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共参加了大大小小3760次战斗。同时,他在运皖东北地区,还组建了我军自己的骑兵团。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淮北反“扫荡”作战,为了消灭淮北抗日根据地,敌人此番也是“大手笔”了。

光是汽车他们就用了120辆,飞机也派了7、8架,甚至还用上了9艘汽艇,步兵数量更是不少。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33天后战斗的结果是敌我伤亡比例为:5:1。彭雪枫用兵有多厉害,可见一斑。

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能文能武的新四军名将,彭雪枫只花了十年的时间。军迷都说如果他没牺牲,1955年授将时我军又会多一名开国上将。

但在那样的烽火年代,不幸来得总是毫无预兆。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4师主力团,在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开始西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连战连捷,一路击退各地伪军,收复了豫苏区8个县,解放了200多万的人口。

9月10日,他们开始与河南夏邑八里庄的伪军正面交锋。当时我军在战场上气势如虹,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伪军的据点大圩寨已经被我军占领,他们只能龟缩在另一个有高炮楼的据点小圩寨。

9月11日天亮后,彭雪枫率领师指挥部进入了大圩寨。此时,一直坚守在在指挥第一线彭雪枫已经是疲惫不堪,警卫员就弄了些茅草,把油布铺在上面,想要让他休息一会儿。但战斗正是紧要时刻,彭雪枫哪顾得上休息,他不顾连夜行军、指挥作战的疲劳,开始了新一轮的部署。

伪军龟缩在小圩寨内,有着高炮楼这一火力制高点,一时间我军还真攻不进去。倘若时间拖得太久,夏邑县城的日军很有可能会赶来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彭雪枫下了命令必须在9点之前将敌人的高炮楼打掉。

而我军战士也没让彭雪枫失望,命令下达后不久,随着几声炮响,敌人的高炮楼应声炸毁。眼看火力制高点被炸毁,敌人也知道大势已去,一时间慌不择路开始往南逃窜。

彭雪枫见此情形,直接拿起手枪就冲上了寨墙,对着我军战士大喊:“同志们冲呀!不要跑掉一个敌人!

身边的警卫员看彭雪枫站得这么高,太过暴露,便赶忙将他拉了下来,站在寨墙上跪射散兵坑内继续观察战场。

这时,一名通讯员兴冲冲地直奔而来,对彭雪枫说:“报告师长,李匪(伪军头目)已被我骑兵活捉!”

听闻这一喜讯,彭雪枫也是喜不自胜,当即下令:“好啊!把他押过来,我要亲自……”只是话没说完,随着一声枪响,彭雪枫的胸口被一枚流弹击中

站在身旁的师参谋长张震赶忙抱住他,只见此时的彭雪枫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喘着气,想要说话却硬是说不出来。张震当即叫来军医,检查后才知道彭雪枫是心脏中弹,虽然竭力抢救,但最终还是回天乏术。

就这样,年仅37岁的彭雪枫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彭雪枫牺牲后,师参谋长张震第一时间就对知情者下了封锁消息的命令,因为消息一旦走漏很有可能引起军心不稳。所以四师的很多战士知道这一噩耗,已经是一个月后了。那一天,将士们无不落泪。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忍不住落泪。他悲愤地慨叹:“小小的八里庄,竟然损我一员大将!”

1945年2月2日至7日,延安和淮北两地同时为彭雪枫举行了公祭。

那一天,7000多位淮北军民,自发到洪泽湖边迎接彭将军的灵柩。沿途的群众纷纷挂黑纱、设香案,祭奠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香案上摆放的东西也都出奇一致,只有一炉清香、一碗清水,还有一面明镜,寓意着彭雪枫将军“清如水、明如镜”的一生。

在四师师部大王庄追悼会上,共有16000多名抗日军民前来吊唁彭雪枫将军。会场正中悬挂着彭雪枫将军的遗像,而在两侧则贴着这样一则挽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这则挽联是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人共同赠送。

一代名将逝去,全军悲恸。在追悼会现场,一位年轻的女战士更是哭成了泪人,她叫林颖。这一年,她25岁。她失去的不只是战友,还是丈夫和孩子的爸爸。

林颖和彭雪枫的爱情,不只是“男女女貌”,而是男有才,女也有才。

1941年5月,彭雪枫奉命在淮北地区休整待命,此时的他已经34岁,仍孑然一身。之所以这么大年纪还没有结婚,其实是有原因的。此前,他曾跟彭德怀有个约定,说的是30岁之前不谈个人问题。30岁过后,他在军中越来越重要,又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些事。所以这一拖,就拖到了34岁。

那时,区委书记刘子久和行署主任刘瑞龙都替他着急,都想给他介绍个对象。不过他们也知道彭雪枫的择偶标准比较高,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让他动心。

而在这个时候,正好有位姑娘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中,她就是林颖。她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做起事来也是雷厉风行,十分能干。当时,22岁的她已经是县委妇女部长了。

于是,刘瑞龙便找了个机会询问林颖对彭雪枫的印象。其实他们两人之间此前也是见过面的,林颖对彭雪枫的印象特别好,心中早就对他有所仰慕,只是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彭将军,便把那一抹情愫都藏在心间。

这次听说领导要把自己介绍给彭将军,她是既欣喜又不好意思,便没有直接答应。她对刘瑞龙说:“刘主任,我还不太了解彭师长,等我们接触一段,看看彼此感觉能否一致再说吧?

刘瑞龙回去后,便把林颖的想法一一说给了彭雪枫听。原本,刘瑞龙还害怕彭雪枫对林颖会有所抵触,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彭雪枫听完林颖的话后,硬是对她产生了好感。他觉得,这个姑娘很有主见,做事也很稳重,这正是他要找的姑娘。

于是二人便开始通信,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内心的想法都一一告诉对方。他们也发现,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心上人,不久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不过对于两人的婚事,彭雪枫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定。他觉得革命还没成功,一切都该以国家大局为重。

四师政委邓子恢对彭雪枫的顾虑其实很清楚,于是便劝说他:“革命与成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

最终,在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和林颖在淮北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说是盛大,其实主要说的是人多,四师的官兵和地方上很多干部群众都来参加了婚礼。

不过婚礼本身却是很朴素的。当时师部还专门将彭雪枫原本单薄破旧的被褥换了一套新的,毕竟是师长娶媳妇,但彭雪枫得知后却让人又把自己的旧铺盖抱了回来,他说:“粗饭充饥,粗衣挡寒,为什么要换掉它?”

只是在烽火年代,不管是彭雪枫还是林颖,都有自己要担负的使命。结婚3天后,林颖就离开了四师师部,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刚结婚就这样分离,周围的同志们都于心不忍。邓子恢、刘子久等人也曾提议让林颖调到师机关来工作,但这些提议都被彭雪枫拒绝了。

虽然他们相隔并不算太远,走水路十多个小时就能团聚,但谁也没有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去探望对方。他们通过一封封书信互诉衷肠,将那些思念化作一句句饱含深情的问候。彭雪枫曾写下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不愿写出这种情思,生怕引动你的更加浓厚的惦念之情,然而事实如此,叫我有什么法子呢?

他是经过多年鏖战的百炼战将,但是对她,他却能写出这般“绕指柔”的款款之语。短短3年的时间里,彭雪枫一共给妻子写下了87封家书,字字句句写满了相思。

他是声名显赫的抗日英雄,但是在妻子面前,他和很多丈夫一样,也会对妻子牵肠挂肚放心不下。

1944年7月,彭雪枫接到命令,率领四师向河南敌后进军,收复失地。当时林颖已经怀有身孕,她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吧,我等着你!”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丈夫。

两个月后,当林颖还等着丈夫回来,给肚子里的孩子取名字时,但彭雪枫却牺牲了。当时组织上并没有第一时间把这一噩耗告知林颖,大家都怕她悲伤过度会影响到孩子。

林颖得知丈夫的死讯是在第二年的1月份,那时候儿子彭小枫刚刚满月,她满心欢喜地等着丈夫回来看一看孩子、抱一抱孩子。在此之前,她也想过为何丈夫这么久不给她写信了,后来她想应该是前线太忙了。所以,当她听说丈夫的噩耗时,是怎么也不肯相信。

直到政委把她带到丈夫的灵堂,她才接受了这一切,她昏倒在地。过了许久,她才苏醒过来,她喊着:“小枫还没有看见过爸爸呢……”。是的,彭小枫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关于父亲的一切,他后来都是在父亲战友的描述下、在书籍等资料中了解到的。

彭雪枫牺牲时,林颖才24岁。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带着一个孩子生活多艰难可想而知。好在,战友们都时时关照着她们母子。

在这些战友里,首先要说的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就是彭雪枫。

所以对于林颖和彭小枫的安全和生活,他一直十分关心,也一直劝林颖要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林颖明白组织上希望她能组织新家庭,但她却并不愿意。每天儿子睡着后,她都把丈夫写的那些信,拿出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些信,陪着她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直到儿子3岁时,同志们告诉林颖是时候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了,要让小枫能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了,她才在周总理的介绍下结识了我党另一名优秀的同志马列。1948年,他们在组织的批准下,重新组建了家庭。

马列是周总理很信任的一位优秀的革命干部,他曾在总理身边工作多年,总理很了解他的人品。

事实证明,总理确实没有看错人。婚后,马列对彭小枫很好,一直视他如己出。彭小枫在新家里,健康长大了。2018年,在马列的追悼会上,彭小枫当着所有人的面,写下了这样8个字:

养育之恩,终生不忘。

虽然马老生前很低调,我们也并不知道他们父子之间相处的细节。但从这8个字里,我们看得出来彭小枫对继父的感恩。

而本文开头的那张照片,其实就是8岁的彭小枫到西花厅玩耍时拍的。那时,马列是周总理的外事秘书,他经常带着彭小枫去西花厅玩。正巧,那天周总理举办家宴,就把彭小枫也留下来一起吃饭。

虽然得到了周总理等人的关爱,但彭小枫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一次大坎:上军校被拒收

18岁那年,成绩优异的彭小枫报考了哈军工。这是一所名校,彭小枫从小就听母亲和继父讲父亲的故事,入军校是他的愿望。但是当时,因为母亲被错划为“右派”,他硬是没有通过政审,被拒收了。

这事很快传到了开国上将张爱萍耳朵里,他当即就坐不住了。

咱们都知道,张将军也是我军的一员骁勇悍将,他比彭雪枫小3岁,两人算得上是生死之交。

他和彭雪枫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儒将,身上都有着知识分子浪漫的一面。彭雪枫爱写诗,张爱萍也是诗词歌赋样样能写。而在战场上,两人又都一样雷厉风行。因此,他们之间一直是英雄惜英雄。

他们曾一起过草地、一起爬雪山。两人之间多段相处的点滴,都成了军中的一段段佳话。

过草地时,张爱萍累得喘不上气。彭雪枫看见了,第一时间把自己的骡子留给他,对他说:“你骑我的”。结果,张爱萍却硬是不同意,两人是推来推去,最后骡子还是给了伤员。

1939年,张爱萍受命前往皖东北建立根据地。当时彭雪枫其实主张的是向西发展,为此两人还曾吵了起来。但听说对方仍执意要去,彭雪枫又雪中送炭:借了张爱萍一个团的兵力。不久,张爱萍果然成功地拉起了一支武装队伍,彭雪枫赞叹不已。

后来,彭雪枫被反动派围攻,张爱萍亲自带着两个旅接应。老友见面,彭雪峰第一句话是:“逃难逃到你这里来了!”然后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都笑了。

1944年,听闻彭雪枫遇害,一向刚毅的张将军失声痛哭。建国后,张爱萍一直处处关照着彭小枫。所以当他听说老战友之子上不了军校时,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老将军直接找到军校的同志,说道:“难道彭雪枫的儿子也不能信任吗?”

就因为他这一句话,彭小枫如愿进入了哈军工学习。进入哈军工后,彭小枫没有让张叔叔失望,一直表现优异。多年后,彭小枫追思张叔叔时,是这样说的:

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张叔叔。

从哈军大毕业后,彭小枫一直在我军任职,为我国的军事行业不懈奋斗。虽然从没见过父亲,但他一直以父亲为榜样。2004年,彭小枫带着女儿回到了故乡河南镇平县。他在父亲用过的书桌前,默默地站了许久。

都说虎父无犬子,2006年6月,彭小枫晋升为上将军衔。彭雪枫将军若有知,当感安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