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学步桥
学步桥位居邯郸市区城里街北段,横跨沁河,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称“三辅锁钥”。古桥原为木架结构,因常遭洪水冲击,便改为浮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河北邯郸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
学步桥
战争时期,邯郸是刘邓大军诞生地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在邯郸诞生。左权、徐向前、刘伯承夫妇都安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
学步桥的南北两头的河堤上,是以成语为主要氛围的景观游园。绿化带边的围栏被做成了一个个圆柱,每个柱头上刻着一副体现邯郸古代历史遗迹的图像,体现了中国北方燕赵文化豪迈粗犷和悲壮的底蕴。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响堂石窟"、体现邺城三台的"铜雀春深",还有"兰陵阵曲"、"二祖悟禅"、"太极中兴"、"王朗遗迹"等等。游园的四处散着东施效颦、曹冲称象、鹬蚌相争各种成语塑像,最漂亮的当数一块镌刻着各地书法家书写的关于邯郸成语的巨石,一条条读着石头上的成语,这些成语竟然几乎完整地描绘出了邯郸的古代历史,蕴含了古代邯郸的很多寓言、轶事。
学步桥广场以邯郸历史文化为主线,根据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民间传说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利用古桥、河流、仿古建筑、雕塑、石刻、植物等,巧妙地将古赵文化与自然园林有机结合起来,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景观。邯郸是闻名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据考证,直接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多达200余条,邯郸人对成语典故情有独钟,随口就能说出十几条,"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等等,每条成语典故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中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中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学步桥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2)采用敝肩,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其次敝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单孔。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