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弹力 弹簧测力计”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弹力 弹簧测力计”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知识,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下面将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反思:
得:由于弹力是比较典型的力,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故而在认真反思第一节课经验的基础上,第二节课首先以一道习题引领复习有关弹力的相关知识。
题目:小女孩用力推墙,发现自己向后退去。
问题:
(1)人向后退去,说明: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当人推墙的时候,手会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这个弹力叫做压力,同时墙也会发生微小的形变,从而对人产生反作用力,在图中画出墙对小女孩反作用力的示意图。
(3)如果小女孩没有用力推墙,那么人和墙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这说明产生弹力的条件是:①物体必须相互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这节课首先利用这道习题的一题多变,将以下知识知识点进行了复习:①力的作用效果;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③力的示意图;④弹力产生的条件;⑤弹力的方向。
本节课在充分复习弹力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重点学习弹力的大小以及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主要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观察与实验的方式,教师结合多媒体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进行展示,学生基本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失: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感觉学生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有些困难。课本对此给出的内容是: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就伸得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至于严格意义上的原理,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学生对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相应习题的训练加以强化巩固。
措施:在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基础知识以后,可以上一节习题课,将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加以巩固。
题型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伴你学》P8第1、2、3、4、5题,P9第7题
题型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第一环节:分组实验——制作测力计(课本P24:做中学——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第二环节:习题强化——《伴你学》P9第8、9题
题型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的关系
第一环节:分组实验——《伴你学》P7“与您探讨”问题3
第二环节:习题强化——《伴你学》P9第6题
题目: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刻度尺。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4.5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1、2 (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小明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或拉力扩大几倍,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