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事做时,你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1

2000多年前的孔子说:“四十不惑。”

离40岁渐行渐近,我渐渐有了一些“不惑”。

“不惑”,首先从衣柜开始。

曾经,衣柜是我每晚都会光顾的地方。总会为次日穿什么,怎么搭配,费点心思。

如今,我的衣柜,越来越简单了。

衣柜里,不再有曾经堆得满满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衣服,而是简简单单几件衬衫、毛衣、外套。不再费心如何搭配,整整齐齐地穿好,就可以出门。

和衣柜一样悄然发生变化的,还有鞋柜。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常穿的皮鞋,只有三双。门口玄关处,简简单单三双鞋,却比以前一堆鞋,更让我安心。

日常饮食,也可以很简单。

一个人在家时,我会用两株青菜、几颗香菇、一个鸡蛋、一段年糕,做成一盘炒年糕。

简简单单,却很落胃。

2

四十,不惑。

我对“不惑”的理解是,我似乎活得比原先明白了。

我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值得自己孜孜以求、努力一生的,也明白了什么是可以一笑了之、轻轻放下的。

我希望孜孜以求、努力一生的,是精神世界的不断丰足。

3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站在时空的坐标轴上,人类,渺小如草芥。

能让“渺小”变得“丰盈”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阅读,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我相信“开卷有益”。

一本书,就像一个人。当我们阅人无数、阅尽千帆后,自然会找到那些你喜欢的书、你喜欢的人和你喜欢的知识领域。

4

当我喜欢某个作家时,我会执着地读完他(她)的所有代表作。

比如,喜欢龙应台,就从她早年的《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起,直至她近几年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比如,喜欢蒋勋,就从《蒋勋说红楼梦》读起,然后,陆陆续续读完了他的《蒋勋读唐诗》、《蒋勋读宋词》、《中国文学之美》、《孤独六讲》、《美的沉思》、《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比如,早几年,还喜欢杨澜。于是,读了她的《凭海临风》、《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花开在人海》、《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喜欢白岩松,读了他的《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白说》……

最近,喜欢金一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著作。读完了他的《苦难辉煌》、《浴血荣光》、《魂兮归来》、《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

接下去,计划将大学时代十分痴迷的《剑桥中国史》13卷,下功夫好好研读一遍。再读读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10卷,看看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解读……

当然,阅读不仅限于历史。一切能满足我对未知世界好奇的知识,我都愿意亲近,愿意了解。

5

阅读和写作,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如影随形。

书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想写点什么。

2016年3月,开通了“桑葚三味”公众号。一年多来,不知不觉写了250多篇文章,累计50多万字。

江南的桑葚,酸酸甜甜,不正是生活的滋味吗?

“桑葚三味”里,有家书之味,有历史之味,有红楼之味……每一“味”,都是我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

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将我见到的美丽贝壳,一一珍藏在小背篓里。

很多年后,依然可以慢慢回味。

6

和阅读、写作一样吸引我的,还有行走。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不仅存在于文字,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

我带孩子们去西安,看公元八世纪时,“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共同生活过的长安城;

我带孩子们去开封,看公元十二世纪时,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的原型——繁华的市井人生汴京城;

我带孩子们去北京,看公元十七、十八世纪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开创的“康乾盛世”;

我带孩子们去广州、武汉、长沙,看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在这些城市留下的足迹……

7

我不曾到过海洋,可我却曾嗅到那咸湿的海风;

我不曾到过撒哈拉,可我却见到那滴温柔的骆驼泪;

我不曾活在旧世纪,可我却听到农奴愤怒的嘶吼;

我不曾环游世界,可我却觉得,世界在我心中……

或许,当我们有事做,有梦想时,生活,反而可以回归到一种简单的状态。

我喜欢并享受着这份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