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7)

        月照丹青(连载7)

                  波  吒著

开州汉丰湖

六十六、

半个月后,刘晓初与程从碧一同请了四天假,踏上了去湖北秭归县香溪的旅途。

此时正是端阳节前后,一路天气晴朗,有些炎热。刘晓初与程从碧先是乘船,再坐车、再乘小船。然后从秭归县城步行,到姑娘所在的香溪镇去。

秭归县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香溪镇,因小镇旁的一条长数百里的小溪河——香溪河而得名。香溪河,发源于神龙架林区木鱼镇西约两公里的峡谷石缝之中,溪水初出无声,于两丈处骤然增大,势若游龙,顺峡谷咆哮直下,薄雾茫茫,笼罩河谷,潺潺水声与鸟声共鸣,两岸苍松劲柏荫浓,爽气扑面,其景四季迥异,各具情趣,以夏天犹为壮观。从茫茫林海中淌出的是清澈碧绿的溪水,这醉人的甘泉,年复一年的从深山老林中默默地向外流淌,直到两千年前这条小溪河边诞生了一位绝世美女王昭君后才有了它自已的名字——香溪。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香溪河东岸七里峡内的乐平里。屈原名平,字原。他自幼好学上进,在家乡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年青气盛、满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屈原毅然走出大山,顺着香溪河旁的小路来到了长江边,来到了楚国的都城——郢。

王昭君是西汉时秭归县人,古秭归今被分为姊归县和兴山县。她的故乡——宝坪村,在兴山县城向西北方向行驶约六七公里。 宝坪村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长江的一条清澈的支流——香溪流经村前,溪水半绕着一峰青山,山腰天生一方平地,平地上的那座村落,因此得名“宝坪”。

如今,昭君故里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它那浓厚的人文氛围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共同形成了天、地、人、文和谐自然浑然天成的人间仙境。 宝坪村云雾缭绕,幽静清恬。绿色梯田天光山色,一级一级直铺上山顶,盘旋公路曲折缠绕伸展向远方,溢翠浮香的橘林深情地将昭君村搂在怀中。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繁花修竹,垂柳细杨,偶尔清脆婉转的鸟鸣沁人心脾。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统一在昭君村的建筑里,现代技术融入进了古朴典雅的古文化内蕴。

香溪镇背靠大山,弯弯的香溪河就在这大山脚下汇入了长江,这汇合处就是峡江中著名的西陵峡的入口处——米仓口,相传这里是诸葛亮征伐东吴时屯粮的地方。

长江出了巫峡,经过一段平缓的、地质学上称之谓“香溪河谷”的丘陵地段后,突然来到两山夹峙的山谷,缓慢的江水一下子便奔腾咆哮起来,象一把利箭,直穿峡谷。宽不过百米的江面上漩窝密布,江水沸腾,一年四季这峡谷中的流水响如雷呜。

据说,香溪镇,这个因临身边有一条美丽的小溪而闻名的峡江小镇,在三峡大坝拦闸蓄水后已永远地沉入了水底,但那窄窄的石板街、高高的吊脚楼及小窗外那日夜奔流不息的峡江上的点点白帆已深深地烙印在刘晓初的脑海里。

六十七、

在去女孩家的路上,景色宜人,奇峰叠嶂、沟壑纵横、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所经地方,大部份是山区,偶有平坝、田畴和潭池,走了大半天,才走到周莲碧的家。她的家在一个半山腰上,山势险峻。山脚下就是蜿蜒曲折的香溪河,远远望去,能看到一些小木船在急流险滩上航行,有纤夫在岸上吃力地拉着船,隐约听到船上艄公的号子声。

刘晓初和程从碧才踏上姑娘家地坝边的石梯,就被周莲碧一眼看到,连忙招呼父母,一齐下阶来接。一只小狗也摇着尾巴跟在一路。

在堂屋坐定后,周莲碧马上端来洗脸水,接着又递上茶水,用小簸簸端出黑桃、板栗等土特产。不到十分钟,两碗红糖蛋又端上来了,乡里人的热情好客的确非同一般。

女孩家的住房很宽,有七八间青砖瓦屋的平房,每间屋子不少于三十个平方,前面是一道大柴门,进去是一个大院坝,周围都是篱笆墙,墙上开满了喇叭花。墙下周围还种了许多药材和花草。

周莲碧的父亲是个退休军人,年龄四十多岁,面容清瘦,穿着一身旧军装,谈吐豪爽,举止间显露出军人特有的气质。母亲面容慈祥,一口很浓的湖北山区话。还有一个老奶奶,七十多岁,满头白发,出来坐在藤椅上,不停地向他们问这问那,手里抱着个铜制的水烟枪,一会吸一口,使屋里散发着浓浓的水烟香味,这种味,刘晓初在家里也曾闻到,因为以前家里的叔爷抽水烟。

交谈主要是刘晓初与女孩的父亲之间进行的,开始谈的是一些宜昌和香溪两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事,然后才进入正题,他说刘晓初的一些情况,他女儿都给家里面说了。还说女儿其实也喜欢画画,只是没有人正规指点过,现在绣的袜底和枕头,都是自己画的花样。

在问到刘晓的年龄时,刘晓初如实回答后,立马感觉女孩父母的脸上,有异样的表情,虽然他把自己的经历和遭遇,都和盘托出,还将自己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结婚的原因,都认真地作了解释。但从女孩父母吞吐的问话中,似乎怀疑刘晓初生理上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晚饭办得很丰盛,几碗大块大块的腊肉,还有鸡、鸭,还有大块的米粉肉,当地的农家菜,酒是自家酿的米酒,还请了附近的几个亲戚来作陪。吃饭时,刘晓初才晓得她家还有一个卧床不起的病人。

第二天,刘晓初向两位老人说明只请了四天假,不能久留。对他和周莲碧的婚事,征求他们的意见时,周的父亲也很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们当父母的想法。他说家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两个孩子,哥哥因为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女儿在家里,算是一根顶梁柱。作为当父母的,当然希望女儿幸福,但就家庭状况,他们不希望女儿嫁出去,只想找个愿意到他家来上门的人,年龄大一点,当地人或外地人,有没有钱都没关系,只要能撑起这个家就行。以你现在的情况,我们想要你来上门,的确委屈了你,你是在城里生活惯了的,要在这山沟里来,肯定不适应,你现在在电影院工作,即便你们结婚了,你能呆在家里面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她父亲的一席话,让刘晓初无言以对。是啊,要让他上门当上门女婿,一辈子在那样的山旯旮里生活,他没有想过。还有,虽然一直在外漂泊,但在刘晓初的心里,恋乡的情结始终存在着,最终落叶归根,也是他心里一直的愿望。

这次相亲,最终无果而终,当他和程从碧与周莲碧及家人告别的时候,周莲碧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刘晓初与她打招呼告别时,才发现她眼含泪花,转身走进屋去,离开时,是她的父母送了他们一程。

六十八、

十多天后,刘晓初收到一封周莲碧从家里写来的信,信是写给程从碧转交的。

晚上,刘晓初关上屋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用刀子小心翼翼地折开信封。信里的字虽然写得不太好,但写得很工整,语句也还算通顺。信的大意是:

晓初哥,我觉得很对不起你,你这么大老远专门到我家来,说明了你的诚意。你走,我没能送你,因为我很难过,这些日子,我的眼前,一直浮现着你的身影。我和你的交往虽然不多,但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正派、踏实的男人,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可惜我没有这个福份。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我的父母不愿让我远嫁,因为这个家里离不开我。

你是一个我很敬重的男人,经历那么多的挫折还能乐观地对待生活、醉心于你的绘画,我很遗憾,不能陪伴你。虽是萍水相逢,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衷心希望你能找到关心你、疼爱你的伴侣,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周莲碧于夏夜油灯下

读罢来信,刘晓初心情十分沉重。他感到,自己遇到的,确实是一个多情重义的女子,自己不该放弃这门亲事,但在现实面前,刘晓初又不得不作出自己的选择。

1979年,330电影队与宜昌三码头电影院合并。三码头电影院有从学校毕业分配去的正式美工。刘晓初经过考虑,觉得继续留在那里已不太合适,于是主动去向电影队的领导提出辞职。

在宜昌的八年多时间,是刘晓初漂泊生活中相对稳定的时期,过去所学的关于绘制电影宣传画的专业,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发挥用武之地。

电影宣传画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门艺术种类,是造型艺术的画种之一。经过多年的电影宣传画制作,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他说,电影宣传画是电影的直接宣传品,以它独特的感染力吸引观众,为观众选择好的电影当好参谋,同时一幅好的电影宣传画,也是一幅好的艺术品,能够起到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电影宣传画多数置于城市的闹市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因此要求色调上要醒目耀眼,能一下吸引住观众,一瞬间了解演出时间和剧目概念。运用各种绘画形式和表现手法,对剧中的名星或主要演员,用写实的手法展现给观众,其难度是比较大的,要求作者在平时多画素描肖像,用速写的手法把真人真貌描绘下来,允许简约,允许夸张,不求酷似,只在似不不似之间,才是独创的手法。

八年间,刘晓初在当地与各行各业的人物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往,其中的一些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每当休假的时候,他就是在朋友家度过。在接触的朋友中,有一个是三三零工程处的机修班长,叫胡兴业,是四川宜宾人,还有一个朋友叫赵荣成,是哈尔滨人,原在海军舰队当兵,转业到四川工作,开始是在奉节航运处担任领导工作,葛州坝工程开工,又调到宜昌来的,一直担任工程处的科长直到退休。因他的妻子是奉节人,认起是个四川老乡,一家人对他都特别好。赵自己也喜欢画画,常与刘晓初在一起作画交流。另外赵的儿子赵永平,原是青龙磺厂的管教干部,刘晓初与赵荣成的认识,就是通过他儿子介绍的。听说刘晓初要走了,赵荣成还送了件海军的呢子大衣给他,这件呢子大衣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穿。他妻子同时还送了两丈布票给他。

电影队的几个同事听说刘晓初要离开,都有点舍不得,毕竟在一起共事这么多年,相处比较融洽,有了一定的感情。他们劝刘晓初,既然领导还没发话,为什么不留下来,也许合并后,还是需要你呢,他们还表示,愿意为刘晓初到领导那里去说情。

刘晓初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说自己去意已决,趁有生之年,还想多走些地方,多看看外面,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离开的那一天,程从碧带着女儿一直把他送到码头上,并叮嘱刘晓初,你也老大不小了,还是尽快找个老婆好好成个家吧。

“呜——”,开船的汽笛拉响时,程从碧和女儿还站在岸边,她女儿挥舞着手,不住地喊:“叔叔慢走,一路平安!”前来相送的,还有赵荣成等。

刘晓初站在船上,望着生活了八年多时间,即将离去的宜昌,心中说不出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再见了!330职工电影队;再见了!宜昌。

六十九、

离开宜昌,刘晓初又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回开县老家吗?他已没有家,况且,就这样一无所有地回去,也觉得脸上没面子。好在劳改释放后,他说自己是带着厚厚的一本笔记本,开始闯荡社会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在奉节青龙磺厂和忠县金华农场劳改人员在外面的联系地址。

在此之前,刘晓初将自己省吃俭用的三千元钱,汇给奉节一个姓赵的朋友,请他帮助存到奉节的一个银行里,赵是东北人,在奉节航道段当领导干部。在刘晓初需要钱的时候,他也就把这笔款子取出后交给刘晓初了。刘晓初就是依赖这些钱,开始踏上了一条漂浮不定,完全靠卖画为生的生活。

漂泊的日子,有舒心愉快的时候,但更多的是体味了人生的艰辛,生存的不易。流浪期间,得到不少以前在青龙磺厂认识的朋友的支持帮助,特别是那些在特殊年代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能人名流,随着拨乱反正,他们大都恢复了工作,一些人还当上了领导干部和技术业务骨干,有的成了富有的商人。因是在患难时期建立的友谊,刘晓初找到他们时,他们大多并不翻脸无情,并不嫌弃他这个江湖卖画的无业游民,总是主动为他介绍业务,留他在家里住宿。

对以后的路该啷个走,刘晓初也显得有些茫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自己的这一生,注定要靠画画混饭吃。从不过问政治的刘晓初,当然并没意识到,他的这一条路能够行走得通,是因为在这片国土上,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他带来的契机。

船从宜昌到云阳,刘晓初去拜会的第一位朋友,是以前磺厂认识的王兴俊,两人有画画的共同爱好,在硫磺厂时,就曾相约出来后在一起合作办画室挣钱。

刘晓初找到王兴俊时,他已自己办了个书画培训班,还是当地书画协会的负责人,算得上以手艺办学经商的先行者。在王兴俊家逗留期间,王从文化馆借来两幅古画,叫刘晓初临募下来,拿到武汉拍卖行去探一下行情。

刘晓初用了三天的时间临募作画,然后将完成的画作,坐船准备拿到武汉去卖,可还没能到达武汉,两幅画便在船上就被外国人买去了,只是不晓得行情,大的一幅卖了一百二,小的一幅卖了八十元。

待画卖出去后,旁边就有人对他说,好不容易碰到过外国买主,你价喊得太低了。他们对刘晓初说,这些外国人,最喜欢中国的古字画,至于是真是假,他哪里晓得,你喊个千二八百,他们也未必不买。话虽然这样说,刘晓初也不觉后悔,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挣了两百元钱,几乎是当时一个人几个月的工资,看来今后靠卖画求生的这条路,还是行得通的。

轮船上,刘晓初遇到个以前为他画过画的熟人,是个军医。交谈中,他对刘晓初想靠卖画求生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说艺术品虽然高贵,但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不得吃穿住行的生活用品。普通百姓买画贴在家里,一般都不会花太多的钱,而用普通的画去送人,又拿不出手。说到此,这个军医又说,我倒有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玻璃上作画,简单装裱后,就可以作艺术品出卖。别人买去,既可挂在家里,也可当礼品送人。

他的这个建议,无疑为刘晓初想靠卖画求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门路。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江湖卖画生涯中,玻璃画的确为他获得了不少的收入。

七十、

刘晓初带着还没到目的地,就已成交的卖画钱回到云阳,王兴俊自然也很为他高兴。不久,从一张《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河南的开封,家家户户的人都喜欢字画,这里的年轻人结婚,家具少两样无所谓,但屋里没有几幅字画,别人就会笑你没档次。于是刘晓初带着绘画工具,对王兴俊说,他先去开封看看行情。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如今,开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刘晓初到开封后了解到,当地人确有收藏字画的习惯,特别是名家的画作。但刘晓初认为,自己虽然不是名家,作了这么多年的画,自认为水平比名家也差不了多少,只要这里的人喜欢字画,那他的字画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经过考查,他在当街的地方租了一间临时屋子作画室,先是画了些国画,还写了几幅字。没想到字画一经挂在墙上,立即引来不少观赏的人, 由于价格合理,很快被人购买。刘晓初暗想,看来报上宣传的没错,他把这个消息也即时写信告诉了王兴俊,但王兴俊丢不开他的那个培训班。

呆了一段时间后,也认识了一些当地人,经这些当地人介绍,刘晓初不仅在门市上作画卖,有时也外出到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作画。在开封卫生部门,就画了四个多月。

随着当地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私人也请他到家里面去作画,有时候今天到哪个家,明天到哪个家,后天又到哪个家,还排起了轮子。

在开封,他得到无论是单位或是普通群众、山村农民的欢迎。这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东西有一种普遍的爱好,对从事艺术的人也有一种由衷的尊敬。

一年后,一个朋友对刘晓初说,你不能老在一个地方搞,其实合肥也很有市场,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看看,刘晓初本来也想到更多的地方走走,听了朋友的话,从开封来到安徽的合肥,他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自从感到自己这一生,注定要靠画画混饭吃,就一直在寻找和发现商机。

他看到淮河沿岸,种植有大量的泡桐树,这种木材材质细腻、轻便,当地有好几家用它来做画框的私人工厂,于是立即想起轮船上,那个军医给他说的一席话:“艺术品虽然高贵,但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不得吃穿住行的生活用品。普通百姓买画贴在家里,一般都不会花太多的钱,而用普通的画去送人,又拿不出手……我倒有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玻璃上作画,简单装裱后,就可以作艺术品出卖。别人买去,既可挂在家里,也可当礼品送人。”合肥有这么多便宜的画框资源,我何不利用这里的画框,镶嵌玻璃画,作为工艺品在市场上销售。”

想到此,他很快在合肥市的大街上,租了一个门市,专门卖玻璃画。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家庭艺术装饰品。

没想到玻璃画一上市,立即就引起了当地人的兴趣,销路相当不错,以至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还招了两个帮工,带起几个徒弟。

这一年,除去开支,纯收入两万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万元户之一。

就在刘晓初还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坏事就坏在他带的这些徒弟身上。这些徒弟从刘晓初那里学了手艺后,纷纷自立门户,开起了卖玻璃画的门市,并且相互杀价,很快就把市场搞乱了。眼看卖玻璃画的生意大势已去,刘晓初只好关了门市,一路在河南郑州、洛阳等地,继续寻找求生的门路,并第二次来到开封。

七十一、

这一次,因为有以前打下的人缘基础,使他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来找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因接的业务太多,刘晓初白天晚上都在拚命地画画挣钱。

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在饮食上饱一顿饿一顿,刘晓初的身体渐渐支撑不住了。一次在作画时,忽然昏厥倒地,经医生检查,说是急性胃炎,还有严重贫血,需要卧床治疗,刘晓初舍不得花钱到医院住院,一个叫易兴明的朋友便把他接到自己家休养,请了个个体诊所的医生给他看病吃药,医了一段时间,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易兴明的劝说下,刘晓初终于答应到开封市人民医院去住院治疗。

在开封市人民医院住好几个月院,病情才稳定下来,但药还没有断,为了节约用钱,他又住进了易兴明的家里,每天都是易兴明按照医生开的中药方子去取药,然后由他母亲负责熬药。

看看身体好转得差不多了,刘晓初决定离开他们家,他退掉门市,看到到其他地方去走走看看,顺便散散心,经历了这次疾病的折腾,刘晓初才意识到,还有比钱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身体。一向自认为身体很好的他,在疾病面前,不得不屈服,终于相信什么叫不可抗拒的因素。

临走时,他十分感激易兴明母子几个月来对他的照料,并拿出几百元钱以示谢意,可是,易兴明和她的母亲坚决不收,他母亲说:“你一个外地人,无依无靠,画画挣点钱不容易。以后有机会来开封,还当这里是你的家。”

易兴明与刘晓初当地相好的几个朋友将他送到车站,并一再叮嘱他说:大病初愈,先不要急于画画,这次离开,最好到一些环境好的地方去安静地休息休息。

刘晓初漂泊江湖卖画求生的过程中,开封算是他呆的时间最长,结识朋友最多的地方,以至于几十年后,还有开封的朋友写信来向他求画。回想开封人对字画的偏爱,刘晓初不无感触地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取决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离不开文化底蕴作支撑,离不开市民普遍的文化素养。

离开开封后,刘晓初先去了江西的庐山,然后又去了安徽的黄山,按照朋友的劝告,刘晓初这次出门连许多绘画的东西都没有带,在路上只用炭金笔在画夹上给游客画了几张写生画。看着身上带的钱已用得差不多了,才回到开封,易兴明听说他回来只是为了提走行囊,不再在开封开门市时,十分惋惜和留念,问:“离开开封后,你想到哪里去落根啊?”,刘晓初想了想说:“我本是无根的浮萍,漂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根吧。”令刘晓初遗憾的是,从这次离开开封后,便与易兴明一家失去了联系。

又踏上一条没有目标的江湖之路,有了一次病痛的经历后,在刘晓初心里,以后的江湖之行,已不再是绘画挣钱的目标追求,他要游历祖国的名川大山,为日后安定下来,绘画不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而积累素材。

从1979年到1982年的这段间,他的足迹遍及近大半个中国。他两次通游长江,由重庆到上海,七登白帝城,九过夔门,六临三峡,以后所画《长江万里图》,就是这期间的写生画汇集而成。四川的广元、广汉、绵阳、德阳、合川、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大佛;江西的庐山、南昌;安徽的黄山、合肥,河南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汤阴;山东的济南、青岛、聊城、泰山;山西的太原、平遥、五台山,还到过湖南长沙,衡阳、益阳;湖北的宜昌、武汉、恩施、武当山;渐江的苏州、杭州、宁波、济南。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七十二、

俗话说:出的门多,兆的孽多。在外漂泊的那些岁月,刘晓初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为了节约钱,他一般都是住的那些私人开的便宜旅店。在宜昌时,一次放在床下的皮鞋被别人偷了,一时没买新的鞋穿,只好赤着脚到在外面到处去联系业务。

那时还没有身份证,单位上的人出差一般都有单位上的介绍信,没有单位的人,外出办事,一般也会带所在居委会、乡镇的介绍信和证明,而刘晓初作为盲流人员,劳改释放后还没有回当地相关部门报个道,属于吊脚户,身上自然什么证件都没有。好在他大多数时间去一个地方,都是在有熟人和朋友的地方落脚。在没有熟人和朋友的地方,则处处都都会遭遇棘手的事,比如住旅舍,正规的,需要证明,不敢去住;还有吃饭,因那时是计划经济,城镇居民吃的是供应粮,所以在餐馆吃饭需要粮票,而象刘晓初这样的一没户口,二没职业的人,除了有时朋友送他一点,身上哪里有粮票。

外省滚爬跌打多年后,刘晓初才回到家乡,但他没有回开县,而是在开县周边的县市继续过着以卖画求生的生活。

在奉节县画画时,有次邮电局的一个叫余青松的朋友介绍他到武汉轮船公司去作画,他说武汉轮船公司想请个人去画一幅长江三峡的大型壁画,如去,他就给轮船公司的领导胡天润写封信,让刘晓初带着去找他。

刘晓初去前,与另一个朋友、奉节船道段的赵君成主任(海军转业后安排在奉节的,老家是哈尔滨人)谈及此事,他听了后说:其实我与轮船公司的这个领导胡天润的关系也不错,他与我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后来才调到武汉去的。于是他又给刘晓初写了一封信。

刘晓初拿着两封朋友的信,满以为到武汉后就有事干,所以身上也没带多少钱去。哪知去了后,轮船公司的那个领导出差到上海开会去了,说是一星期后才能回来。

刘晓初在旅舍等了一个多星期后,也没有把那个领导等回来,眼看身上带的钱用得差不多了,接连去问了多次,单位上的人谁也说不清领导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看着身上只剩下几元钱了,再等下去就会饿肚子,无奈之下,他只好决定打倒回府,可这几元钱,只够买坐到巴东的轮船票,于是他到巴东后呆着不下船,提心吊胆的一直坐到万县才下船,然后从万县步行回到奉节县。

还是在奉节县,有一次他想到巫溪尖山去找一个叫刘洪保的人弄点业务,刘洪保亦是以前刘晓初在青龙磺厂的狱友。坐牢时因为会点牙科,安排在监狱的医务室,与刘晓初很合得来。刘洪保劳改期间,他的大儿子刘生华曾来探过监,听说是巫溪县的教育局长。刘晓初在宜昌失业后,曾给刘洪保写过信,问他看能不能在巫溪县办个美术班,并通过他儿子介绍点生源。刘洪保回信说如去了他会尽量帮忙。

尖山乡位于巫溪县西部,虽有乡村公路但还不通客车。刘晓初从奉节所在的地方去尖山,要走一百多里山路。由于人生地不熟,刘晓初只好边走边问,当他来到一个场镇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时值深秋,刘晓初是从山下往山上走,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许多,身上穿的衣服本已单薄,加之有小雨一淋,自然感到冷得有些遭不住了。

场镇地处四面环山的峡谷里,刘晓初估计应不到六点钟,但天空却很黑下来了,这是大雨将至的前兆。以前去山里做事,路途上有句行话,叫“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刘晓初明白,应该赶紧找过住的地方,再往前走,有时走好远都找不到一户人家。

七十三、

刘晓初提着行李包,想向当地人打听住宿的地方,令他纳闷的是,天还这么早,竟然到处都是关门闭户。

他没有多想,沿街寻找,终于看到一家挂着“仁和客栈”招牌的旅店,便用手叩开虚掩的门。一个中年男子上下打量着他,问他住店有证明没有?刘晓初说因急事走得匆忙,证明在家拿脱了。中年男子说,没有证明,以前还可以住,现在坚决不行。

刘晓初问为啥子?男子说,集镇上刚刚出了一次旅店抢劫案,所以治安管理相当严格,象你这样的外来人,照规矩还要送到治安室去进行盘查。刘晓初连忙从包里拿出画夹和以前的获奖证说:我是画画的,准备到尖山去拜望一位朋友,走到这里天黑了,所以想到这里住一晚上。

男子迟疑了下,对他说:“对不起,我若收留了你,遇到治安室的来查房,我也走不脱,这样吧,我介绍你到一家私人屋头去住,价钱由你们自己去谈”,刘晓初忙说,劳烦你了,只要留住一晚,钱多钱少没关系。中年男子于是对他说,对面那条街往前走十多间屋,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的那家是我表弟,你去了就说是“仁和客栈”的曾老板叫你去的。

敲开男子所指的那间屋,开门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一看是个陌生的男人,马上又要关门,刘晓初一手拉着门不让她关,一边说:“我是'仁和客栈’的曾老板叫我来的。”妇女这才把门打开让他进去。

刘晓初进去后同样拿出画夹说,自己是个画画的,到尖山去会一个朋友,因为天黑了,所以想在这里住一宿再走,钱多钱少没有关系。

没想妇女听了他的话后,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嗨呀,真是前辈子积德哟,怎么请都请不来的贵客不请自到哦。”听了妇女的话,刘晓初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经那妇女解释,他才晓得是啷个回事。

原来这家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重病在床,一直想找个画画的给她画张肖像,留个纪念。可山旮旯里的人下一次城不容易,即便下城去请人来画像,别人愿不愿来,也还是未知数。如今刘晓初不请自到,你说人家高兴不高兴。

当听说刘晓初还没吃晚饭时,妇女连忙把自己的男人叫出来,陪刘晓初聊天,自己则赶紧钻到灶房为他弄饭去了。

山上人家一般烧的是柴火,比城里人用煤炭烧火做饭快得多,不久,妇女就端出三个菜,有腊猪脚炖洋芋,还有一小盘没用油炒的花生米,一盘小菜,在桌上摆了两个酒杯,叫男人陪着刘晓初喝酒。

能够得到这家主人如此款待,的确让刘晓初受宠若惊。要知道那时的农村,杀一条年猪,猪肉要管一年到头,大多数时候,动肉上桌都是有客人来了才舍得,象猪脚、坐墩(屁股肉)这些,都是拿出来招待贵客的。

第二天吃了早饭休息片刻,家人就把老太太扶到门前的一把椅子上,让刘晓初给她画肖像,引得街上不少人围在旁边看。

刘晓初打开画夹,手握碳金笔,认真地画起来。因是八十来岁的老人,皮肤松弛,一颦一笑变化很大,下笔时不好掌握,刘晓初就把老人的脸形、五观,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固定形象后,花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这张肖像画好。大家看了,都说画得很像。

画完后,一些大姑娘和老人也想请他给自己画一张肖像,刘晓初想着还要赶路,不能耽搁。于是问到尖山还有多远,听说还有五十多里路,而且路更不好走,要翻两座山,心想更不能耽搁,于是谢绝了他们的请求。

临走时,这家主人不仅没收他的住宿、生活费,还要付他的画钱,刘晓初自然也不好意思接,他收拾好行李包,便继续上路了。

七十四、

离开小镇,走了一段平路后,就开始爬山了,走的是山间的羊肠小道,爬几个坡,身上便出汗了,又走了一段路,刘晓初感到口干舌燥,可一直没见到一户人家。

走到一个山弯处,才见到一个四合小院子,住了四五户人家。刘晓初来到一家门口,一个中年妇女正坐在缝纫机前打衣服,听刘晓初说来讨水喝,便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他坐。

交谈中,这个妇女说这是他的娘家,她是回来玩的,她的婆家是奉节土祥区的。刘晓初“哦”了一声,说自己对奉节很熟悉,曾在青龙磺厂呆过多年。

妇女望了望刘晓初,问道:“青龙磺厂是劳改单位,你是那里的管教干部?”刘晓初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我是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妇女接着又问:“那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周葆成的?他也在那里面劳改过。”

刘晓初说:“不仅认识,而且关系还不错哟。”

“这个没良心的”,妇女说了这句话,眼泪就流出来了。

原来,这个妇女姓李,叫李迎春。父母早亡,十几岁时嫁到奉节土祥青龙乡的一个井下工人,结婚两年,男人就出事故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周希成从青龙磺厂劳改释放后,开始是在磺厂就业。因磺厂距李迎春的婆家近,经人撮合与李迎春结了婚,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因为计划生育没有要小孩。

后来周希成落实政策回到他原来工作的文工团。临走时,周希成对她说,等把事情安排好了就会来接她。可是周希成走了以后,就再没有音信。

刘晓初问:“那你昨不到文工团去找他啊?”妇女说:“也想过去找他,但听人说他回去后又结婚了,而且还有了小孩。”刘晓初听了,只好说了些安慰她的话。

眼看中午临近,妇女非要留他在家里吃了午饭再走。妇女招待的,也是腊肉,还有豆腐,小菜。刘晓初要给她饭钱,妇女说,你这就见外了,走到我们这些地方来,就是客人。再说你与周希成还是好朋友,更不是外人了。

刘晓初按妇女指的路,直接来到尖山,见到刘洪保时,他仍然做他的老本行,在当地开了个牙科诊所。当刘晓初说明来意,刘洪保却告诉他,儿子已于半年前调到万县去了。

刘晓初想在巫溪办培训班的事又泡了汤,接下来该何去何从?他也有些没了主意。

在刘洪保那里呆了两天后,他想去想来,决定到巫山县去找一个叫周先文的人,因为他两以前在青龙磺厂的时候,关系也不错。

周先文的家在巫山县城的一个郊区,刘晓初以前去过,记得周先文曾告诉他,有一个亲叔父是武汉军区的一个副政委,他曾把刘晓初送给他的一幅画作转送给叔父,叔父很喜欢。

来到周先文家里,周先文不在,他的妻子和女儿热情地接待了他。等到晚上,周先文才回来,老友相见,自是格外亲热,有说不完的话。交谈中得知,周先文的问题得到平反,已回原单位上班,还有几年就将退休了。

当刘晓初向他谈到自身的处境,周安慰道:“不要紧,我来给你想办法。现在改革开放了,只要你有本事,不愁找不到饭吃。”

周先文留刘晓初在家住了将近一个星期,看到刘晓初做事心切,于是给他想了两个去处:一个是他有个表兄叫唐远志,解放前是梁平双桂堂的资客僧,因为寺庙以前有田产放地收租,解放后被当成剥削阶级抓到青龙磺厂劳改过。现在佛教恢复,表兄被请到成都峨眉山报国寺当了主持,他曾拜托过周先文,请他在社会上物色一个字写得好的文化人,他们愿高薪聘请到报国寺抄写经文和编修峨眉山佛教史。

周先文问刘晓初愿不愿意去,刘晓初说只要能挣钱,哪里都可以去。

临走时,周先文对刘晓初说,如果那里万一不得行,你再回来,我带你去找我叔父,他虽退休,但他的后人都在工厂当领导,相信能给你找到一份工作。

七十五、

刘晓初带着周先文写给唐远志的信,坐车到成都,再坐车来到峨眉山。1964年,刘晓初作为监狱的劳改先进积极分子,到成都参观学习时,游览过峨眉山,也去过报国寺,所以还有点映像。

此次再来,昔日清冷破败的庙宇,如今已装饰得金碧辉煌。寺庙里面游客如织,香火缭绕。

走进大雄宝殿,刘晓初照例施舍了一点功德。在喝香茶之际,他向小和尚询问起唐远志,小和尚告诉他,唐是他们的长老和尚,德高望重,现为峨眉山佛教协会的会长。当刘晓初说要见他时,小和尚说,他正在东边禅房打坐,你自己去吧。

刘晓初来到东边禅房,一个打坐的老人半闭着眼睛朝他扫了一眼,并没有理他。就这一眼,刘晓初觉得,这老人好生面熟,一定在哪里见到过。

呆了片刻,见唐长老还在打坐,刘晓初才发话说:“我是周先文叫我来抄经文的刘晓初。”听了这话,老人马上睁开眼,起身接过他手里的信。看完信后,他对刘晓初说:“你就是我们一同在青龙磺厂劳动改造的那个图书管理员刘晓初吧?我记得以前经常在你手上借书看。”

刘晓初说:“是啊,没想到又在他乡遇到故人,一晃近二十年,彼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壮年,而你老,也从壮年变成了老年。”

既是以前的患难之交,接下来的话,自然就随便得多,唐长老说:“你来得正好,我们这里确实需要一个有文化会写一手好字的人来抄写经书,如果你愿意留下,我们一定给你丰厚的润笔费和特殊的生活待遇。只是有一点,我们这里吃斋饭,怕你受不了。”

刘晓初回答:“只要能挣到钱,生活辛苦点没啥子。抄经书,要有好的文房四宝,才能写出好字来。”

唐长老笑了笑:“你放心,这些都有,报国寺历史悠久,东厢房文物收藏室里,保存有明代的宣纸,清代的湖笔,还有价值连城的端砚,你尽可去拿来用。”刘晓初连连说:“不可不可!用不着动用这些贵重的东西,只要一般的纸笔墨砚就行了。”

就这样,唐长老将刘晓初安排在庙里案堂后面的一间净室里,这里的环境既清静又优雅,就如在世外桃园里,刘晓初于是认认真真地抄写起佛经经文来。

三天时间后,他用楷书字体在一本线装宣纸本上,抄写完了一本《金刚经》交给唐长老,唐长老拿去给僧人看了后,都觉得还不错。

但接下来,唐长老向刘晓初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让刘晓初不能接受。

唐远志长老向刘晓初提出的是啥子特殊要求,让刘晓初不能接受?

原来,唐长老想要刘晓初剃度出家,在报国寺当僧人。他对刘晓初说:经书一定要真正僧人身份抄写的,才能上达西天,佛主才能认可,一般俗人写的经文,写得再好,也只能供人手诵,传送不到天庭,传达不到释加牟尼耳里。

唐长老不愧为佛教高人,他不仅向刘晓初宣传佛教教义,还将刘晓初遭遇的挫折劫难,只有在佛教里面才能脱离苦海,劝刘晓初受戒为僧。他说抄写佛教经文的工作,是永远要做的事,因为好的经文,都是用手抄的。

这些话,从一个佛教人口中说出,刘晓初也并不感到奇怪,但对他来说,来寺院,只是为了挣钱混口饭吃,并没有想到要来出家当和尚,听了唐长老的意思,刘晓初没有多想,当场提出,既是这样他就只好离开寺院了。

看到刘晓初要走,唐长老话语又委婉了起来,表示剃不剃度全凭刘晓初自己决定,寺院里,也允许有俗家弟子嘛。

刘晓初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人,他知道佛教弟子分二类,一种是出家弟子,称僧人。一种是俗家弟子,是授过三皈五戒的在家人,称为居士。

晚上,面对唐长老交给他的不菲的润笔费,并再三想把他挽留住,但倔强的刘晓初经过一天的考虑,真害怕自己在这里呆久了,被佛祖度化,看破红尘,于是打点行李,决计下山。

唐长老见挽留不成,便亲自将刘晓初送到寺院门口,说了声:阿弥陀佛!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施主一路走好!

七十六、

离开寺院,刘晓初回想起在寺院中与唐长老的交谈,也并非没有听出他的言外之音,他想在自己百年之后,培养一个能接他班的人。

对唐长老临别时的赠言: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刘晓初不觉长叹一声:唉,想我刘晓初,究竟还有何事“了犹未了”,这几十年来,所作的一切,除了为生活而奔波,还有什么事牵肠于心呢。

从峨眉山下来后,他在成都的朋友家住了两天,然后又来到巫山周先文家,向周先文说起他表兄唐远志要他出家当和尚的事,周先文也感到好笑。

既然第一个去处没能如愿,那就只好到第二个去处去试一试了。第三天他便请假陪刘晓初乘“江津轮”到武汉,去找他叔父。

来到周先文叔父家,叔母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只是告诉他们说,叔父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现正在军区医院治疗。

刘晓初随周先文的叔母来到军区医院,走进病室,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仰卧在病床上,虽然精神状况看上去明显不好,但老人还戴着老光眼睛在看报纸。

看到周先文来后,老人不住地点头,示意他们在病床旁边的椅子上坐。

周先文向叔你介绍了刘晓初后,叔父是乎来了点精神,对刘晓初说:我看过你的画,与古时许多名家画的画没有什么区别,本想找你画点精品,作为收藏,可惜我现在疾病缠身,恐怕难以了却这个夙愿了。刘晓初连忙说:您老喜欢,我一定会好好画几张给您老收藏。

从交谈中得知,其实老人以前也是搞艺术的,在延安时,不仅是抗大的学生,还是鲁迅艺术学院的高材生,最初从事的是文艺方面的工作。抗日战争中,在平型关战役立有战功,特别是在一次战斗的危急关头,将受伤的中央某领导人背下火线,转移到安全地带,受到特殊嘉奖,提了干,他也从从事文艺工作转为了从事军事工作。此后戎马一生,荒毁了艺术爱好,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听到此,刘晓初才明白,为什么这位老将军,这么喜欢自己的绘画作品。

接下来的几天,他与周先文到他的几个堂弟所管的厂子去看了看,由于都是些军工企业,需要的是有较高技术的人才,刘晓初想去找工作的希望就这样又成为泡影。

从武汉回来,刘晓初没有同周先文去云阳,他决定到万县去找另一个朋友碰碰运气。

万县的这个朋友叫魏太云,也是青龙磺厂认识的,家在万县司马桥。

来到魏太云家,魏说自己平反后已恢复工作,在港务局长班,他爱人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对刘晓初要求帮忙找工作的事,他说的确无能为力。又跑了一次空路的刘晓初左思右想,又想到梁平屏绵镇一个叫高兴成的人,告别魏太云后,他又乘车到梁平去找高兴成。

高以前是一个中学老师,不知犯了什么法,在奉节磺厂劳改过,与刘晓初相识。刘晓初在330职工电影队失业后,曾给他写过信,他表示愿到梁平竹帘厂去通过熟人活动一下,帮他找个职业。

可刘晓初去时,高兴成很遗憾地告诉他:梁平竹帘厂现在生意不景气,暂时不招美工,如去做别的,工资也很低。刘晓初想了想,那就算了吧。

当时梁平正时兴玻璃画,刘晓初随行就市,发挥起自己的拿手戏,呆在梁平画了一段时间玻璃画(在川东北天然气气矿指挥部就画了几个月),这期间结识的一些朋友,劝他暂在梁平住下来。

七十七、

高兴成是玻璃纤维厂的推销员,有一天对刘晓初说,准备到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地去推销产品,问刘晓初愿不愿意陪自己去这些地方走走。刘晓初很爽快地答应了,不为别的,只为离家这么久了,的确想回开县老家去看看。

回到开县后,他们首先来到敦好的妹妹刘道兰家里,自从刑满释放后,刘晓初仅回过开县2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

判刑离开开县时,妹妹只有十多岁,如今儿女都已成行,看看自己,仍是孤身一人,不觉感叹唏嘘。

久别的游子回到故乡,自然引来不少周围团转的人前来探望,岁数大一点的,刘晓初还免强认识,年轻的,就根本弄不清是哪一家的了。

在妹妹家住了三天,刘晓初又与高兴成一起,先拜访了表兄肖嘉禾,然后去看望了老友肖修宏。

肖嘉禾以前当过伪乡长,清匪反霸时外逃躲过了杀身之祸,在新疆判刑劳改释放后,成为林场工人,几年前才退休回到家乡。

肖修宏与刘晓初是孩提时的朋友,与刘晓初虽仅一河之隔,但在山区,喊一声,双方都能听到,但要走过去,却要花上几个小时,正如山里的有句俗语所说“面对面,走半天”,可见这里的山势之高。

来到肖修宏家,令刘晓初没想到的事,这个昔日的孤儿,如今已经大变样,家里一楼一底的几间平板房,还有摆设的各种家具,并不比一般城市居民差。

几十年前的孩提时朋友,如今脸上都写满了沧桑。当肖修宏问及刘晓初的情况时,刘晓初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自己还是单身,肖是乎有点不相信,都四十几的人了,凭长相你刘晓初又不是很差,走南闯北,居然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子成家。经高兴成证实后,他才信了。

听说刘晓初回来了,住在附近的堂姐刘碧珍,外侄女陈素容、陈素静都从家里拿来鞋底和枕头套,请刘晓初给她们画绣花的花样。

刘晓初给鞋底画花样时,引来不少女孩围观,围观的女孩中,有一个个子修长、穿一件浅蓝色克呢单,深蓝色丝瓜蓝裤子的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刘晓初也不由多看了她几眼。这个女孩个子比其他女孩要高出一个头左右,她背着背篼,手里还拿着个挖锄,大概是才从地里做完活路,袖子和裤子上还沾有泥土。

中午吃饭时,肖修宏忽然问刘晓初:“上午来看你绣花的那个高个子女娃儿,你认为怎样嘛?”刘晓初顺口答道:“不错啊。”

“是不是哦,你如果看得来,我就去给你说媒。”

刘晓初以为肖是在和他开玩笑,摇摇头说:“我多大年纪啦,她那么年轻,啷个可能嫁给我哟。”

“莫那样想嘛,我是在正经八白地给你说,你若看得上,我就去给她说,她是我二爸的么女,叫肖翠蓉,今年二十一岁,还没有放人户。”

当天下午,肖修宏真的就去找到正在附近打猪草的肖翠蓉,对她说了这件事,肖翠蓉竟也意外地表示自己没有意见,关键就是看父母的态度。

问明了女方后,肖修宏自然很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刘晓初,还很自信地对刘晓初说:“晚点了我找人去把她叫来,你们谈谈。”

肖翠蓉与肖修宏的家离得并不远,晚饭前,肖翠蓉在家略作整理便来了。

女孩刚踏进门的那一霎,刘晓初不觉眼前一亮,上午他在专心画画,并没有过细地看过这个女孩。她的打扮虽然土里土气,但有一种纯朴的美,她个子高挑,长相清纯,刘晓初见过不少打扮得体的城市姑娘,但那种打扮出来的美是远不能与这种自然美相比较的。

女孩是在她嫂子陪同下来的,她很腼腆地坐下来后,肖修宏简单地将双方介绍了一下,然后就由他们自由交谈。

在乡下,家里来了远方客人,都会请附近的亲朋好友来作陪,遇到姑娘家相亲这样的喜事,消息更会不径而飞,周围团转的都会来看热闹。在这样的场面上“谈情说爱”,双方自然都有点拘谨,

刘晓初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首先将自己在外的情况和经历作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当然说的大都是在外面风光时的那些事,比如在报社、剧团当过美工;在放影队的七八年,日子过得怎样的惬意、舒适;在开封,如何受到当地群众的尊敬,在合肥,他经营的玻璃画,生意是如何火爆。

刘晓初说的这些,对从未有出过门的山里人来说,就象是在听天方夜谭,无疑很吸引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能在外面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七十八、

晚上,大家围在一桌吃饭的时候,一向木讷的刘晓初,在高兴成的暗示下,一反常态,主动献起殷勤来,不停地给肖翠蓉碗里夹菜。这些,旁人都看在眼里,只是肖翠蓉,自始自终都没说上两句话,倒是她嫂子在旁边不住地打着圆场,“乡里人,没出过门,也说不来啥子。”

离别时,女孩和嫂子都没有明确表态说什么,因为那时农村的女孩订亲,一般都要征得父母的许可才行。

待女孩与她嫂子走后,肖修宏对刘晓初说:“莫作急,我去作作他父母的工作。”

刘晓初和高兴成在肖修宏家呆了两天,第三天才离开。肖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军官,后去了台湾,因为有海外关系的缘故,过去肖没少吃苦头,不过他告诉刘晓初,现在政策好了,改革开放后,侨联和统战部对他们台属也有了特殊的关照,自己经常做些转手倒卖的生意,发了点小财,房子进行了重新翻修,家具也是新添置的。本是《四川日报》和《万县日报》通迅员的高兴成,便即兴写了一篇稿子,标题叫《政府温暖侨属心》,寄到《万县日报》和开县广播站,均采用。

离开开县后,他和高兴成又分别去了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地联系了一些业务。回到梁平,刘晓初继续在东北天然气气矿指挥部画画。

自从与肖翠蓉接触后,刘晓初的脑海里就常常浮现出她的身影。走了很多地方的刘晓初,见过的接触过的女孩子也不少,还没有一个引起刘晓初产生这么强烈的愿望来,也许是这次回老家看到个个以前的孩提朋友,都儿女成行的缘故吧,对家的渴望更加强烈。

就在刘晓初朝思暮想无了期之时,介绍人肖修宏给他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女孩的父母基本同意这门婚事,请他于端午节时回去订亲。还附了一张女孩读小学时的黑白照。

接信后的刘晓初异常激动,是的,从各方面来说,他都不愿意丢掉这门亲事。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刘晓初踏上了回开县的路。他先到妹妹刘道兰家住了一晚,询问了一些订亲事项,第二天在妹妹的陪同下,来到肖修宏家,这天正是端午节,晚上,肖修宏准备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而肖翠蓉和他的父母,是做完了活路后打着火把过来的,前来的还有肖翠蓉的嫂子。

晚饭后,首先让刘晓初和肖青蓉单独交换了下意见。然后就当着她父母、嫂子,媒人(当然是肖修宏)和刘晓初妹妹的面,双方交换信物。刘晓初送给她的是一块手表和两百元钱。肖送给刘晓初的是两张自己绣的花手巾。也就算订亲了吧。

对于结婚的日期,经大家共同选定,订在五月二十八日。由刘晓初从梁平来接肖翠蓉。

刘晓初虽然高兴,但一想到时间太短,没作任何准备,心想能不能推迟一下。正想发话时,肖修宏地用手推了他一下,轻轻说了句:“越早越好,久则生变。”刘晓初是个聪明人,便爽快答应了。

第二天,刘晓初想同妹妹到肖翠蓉家去拜望一下,要走了,这是个礼节问题。当他把想法对肖修宏一说时,肖连连摆头,“莫去,莫去,去了别人没有准备,啥子招待的东西都没有,脸往哪里搁。”从肖修宏的口气里,刘晓初能感觉得到肖翠蓉家庭状况,一定是很寒碜。想想,还是不去吧,免得弄到别人尴尬,于是又拿出一百元钱,请肖修宏代为转交给她的父母。并请转告肖翠蓉,到梁平把事情准备好了就来接她。

回到梁平,他将准备结婚的事,告诉给了高兴成夫妇和当地的熟人朋友。于是高兴成和其弟高兴文带着各自的妻子,忙前忙后地在他的出租屋内布置新房,安排喝喜酒的事宜。

然而两天后,刘晓初接到肖翠蓉写来的一封信,大意是家里现在农忙季节缺少劳动力,要推迟结婚。刘晓初看了,隐隐感觉事情有点不妙,农村推迟结婚其实就是带有悔婚的意思。

七十九、

就在刘晓初心灰意冷的时候,原来约定结婚时间的前两天,肖翠蓉却意想不到地自己来了。

那天刘晓初从外面画画回来,刚走到租住的屋门口,就见高兴成带着肖翠蓉和她的两个嫂子,正在门口等他,两个嫂子,一个是她的堂嫂陈太青,一个是她的哥嫂刘明翠。

面对他们的忽然到来,的确让刘晓初有些措手不及,既兴奋又激动。

在高兴成和妻子的张罗下,在他家办了一桌很丰盛的菜饭。吃饭时,肖的堂嫂陈太青对刘晓初说:我们把人送来交给你,今后就全靠你来关心她了。她没出过门,在外面很多规矩都不懂,你年岁比她大,见的世面多,要多交交她。刘晓初望了望肖翠蓉,忙不迭声地对陈太青说:“当然!当然!”

从肖翠蓉两个嫂子的口中,刘晓初得知,她和嫂子这次来,是背着父亲来的。刘晓初拿出肖翠蓉写给他的信,肖看了后明确地表示,这封信不是自己写的。

原来那天订亲后,肖的父亲回去左思右想,总觉得对刘晓初这个人还是有点不放心,一是不知他在外面的情况到底如何,二是他这么大的年龄了,是不是真如他说的一直没有结婚。于是他请人以女儿的口气给刘晓初写了一封信,想通过推迟婚姻,多用点时间,多通过些人来了解一下刘晓初。这也是当父亲的一种考虑,用以前父母给女儿放人户时常说的话,叫:一个鸡蛋要放到稳处。

肖翠蓉的堂嫂对刘晓初说:自从你们定亲后,肖的态度一直没有变,说她这辈子就跟定你了。面对一个不管贫穷富贵都愿跟着自己的女孩子,刘晓初十分感动。

谈到办婚事的事情,肖的嫂子说,就按你们原来约定的日期结婚吧,酒席随便办几桌就行了,不必花太多的钱。

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刘晓初在朋友高兴成夫妇和他弟弟高兴文夫妇的操办下,在七桥饭店办了三桌席,请了二十多个当地结交的朋友,由梁平县屏绵中学的谢老师作证婚人,席上放了点烟炮,算是他与肖正式结婚完配吧。

晚上,几个朋友还聚在刘晓初租住的屋子里闹了房。

谁知刚“结婚”的第二天,麻烦事就来了。刘晓初举办婚礼的事,第二天就有人到当地派出所进行举报,说有一个外来人员,在某餐馆公开举办婚礼,两人年龄相差悬殊,那个男人会不会是个骗子,那女孩子会不会是人贩子拐来的。

举报立即引起了派出所的重视。新婚燕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新婚快乐的时候,派出所的人就找到刘晓初的出租屋来了。他们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外流男人,屋里住着三个年轻女人,第一感觉就是不对劲。首先问了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接着问刘晓初与肖结婚有没有结婚证,刘晓初哪里拿得出来。四个人被一同带到派出所,因为他们认定刘晓初肯定不是好人,于是连夜进行分别审问。

刘晓初他们几个人,在派出所被折腾了一个晚上,也没问出点什么名堂来,第二天四个人才被放出来,临走时对刘晓初说:未扯结婚证,即是非法同居,是要受处罚的。并责令刘晓初,赶紧回老家——办了结婚证再出来。

刘晓初带着三个女人,当天就离开梁平来到万县,住进了一家私人旅店。

那一夜,可以说几个人都惊魂未定,难以入眠。特别是肖翠蓉,一个刚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女孩子,哪里见过这种事,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所找男人的真实处境。但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仍然使她不弃不离地留了下来。

两个嫂子临回开县时,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俩一定要好好过日子,并希望刘晓初一定要好好待她。

敬请关注下期连载
作者近照及简介

波吒,本名田小波,重庆市开州区人,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大学文化。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诗词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网签约作家,开州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当地地方志协会理事,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文化顾问。

各类文章散见国内外三百余家报刊杂志,时有作品获奖入集。

参与编写、编辑出版的书籍二十余本,主编《开州田氏族谱》计八十余万字。作过多家内刊杂志编辑,文学网站、论坛副站长、常务理事、编辑、评论员。为单位和私企写过各类材料和软广告、策划书、专题片,演讲稿无数。出有微型诗集《豌豆苞谷》(团结出版社),另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现代诗、古体诗、汉俳诗集等待出。

(0)

相关推荐

  • 刘晓林:赠梦参长老

    赠梦参长老 刘晓林 梦参长老尝历万千波劫,终得佛门真谛.晚年长居五台山真容寺,日益为世人所重.九天居土向前浅知梦参老之修为,后因与隆明法师短交,遂识之渐深. 少入军旃撼云天, 神走误荼命已悬. 幸哉明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13)

    [连载预告:波吒先生的<月照丹青>本期已连载完毕.从下期开始,我们将连载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吕大渝女士的回忆录<走近我的往事>,敬请关注] 月照丹青(连载13)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12)

    月照丹青(连载12)                      波  吒著     接上期 一三一. 近些年,与刘晓初走得较亲的,还有他十多年前认起的一个侄儿,叫刘良明.在刘晓初一个人孤零的家中,登门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11)

       月照丹青(连载11)                      波  吒著   (  接上期) 一二二. 刘晓初去作画的大佛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当地百姓积资,重新恢复修葺的寺庙. 恢复后的大佛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10)

            月照丹青(连载10)                      波  吒著     接上期 一一一.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涉及到湖北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以及重庆的巫山.巫溪.奉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9)

    月照丹青(连载9)                  波  吒著 接上期 一00.   曾有人说:开县人出了大桠口才是人才.四川人走出夔门就是贤才. 刘晓初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受种种条件限制,不能从大的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8)

    月照丹青(连载)                     波 吒 著           (接上期) 八十. 送走两个嫂子,刘晓初带着肖翠莲来到万县司马桥,找到朋友魏太云,刘晓初向他及妻子说明情况后,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6)

         月照丹青(连载)                     波 吒 著           (接上期)                  开州老县城 五十五.   金华以前叫后乡,唐宪宗李纯元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5)

    (接上期)               四十四. 还是这个吴绍庠,被关在看守所审查期间,因为他画画得好,在当地名气比较大,所以人被监禁,但外面的一些单位和个人,仍常有慕名而来找他画画的,特别是当地剧团 ...

  • 波吒:月照丹青(长篇人物传记连载4)

           月照丹青(连载4)                          波   吒 ( 接上期) 三十三. 在刘晓初参与修路的时候,大办钢铁也正搞得如火如荼.为响应"全党动员.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