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八景之二
圉城夜月
“圉城夜月”是描写清时圉镇人于仲秋佳节、夏秋之季赏月时的情景。“圉城夜月”是种寓意,寄托了圉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圉镇,在今杞县城西南25公里。《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韩宣子如楚逆女,返,郑伯劳诸圉。”即此地。
《杞县志》载:“圉,春秋陈地,郑取之,其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御其患,故曰'圉’”。或曰:“边陲之号,郑之边邑之谓。又称养马之地,馆驿所在。”
汉至唐初(公元前206—公元626年)的832年中,三度为圉县,圉城县治所563年(其间废置269年)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称圉镇至今。
圉镇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蔡文姬的故里。据说“圉城夜月”的形成与蔡文姬有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据传,蔡文姬幼年受父亲蔡邕的教育,博学多识,而且精通音律。她四岁时就能辩琴,有一次蔡邕夜间弹琴,弦断了,文姬说:“第二弦断了”。蔡邕认为她是偶尔猜中,又故意弄断一根弦,问她,她说:“第四弦断了”。令蔡邕惊讶不已。文姬的琴技也非同凡响,她每次弹琴时,都会引来许多行人驻足聆听,特别是弹奏父亲的蕉尾琴,更是倾倒了无数的庶人雅士。
但文姬一生命运坎坷,幼年就随父亲流亡边关,过了整整二十年贫苦生活。回到中原不久,就被匈奴骑兵掳到了南匈奴(今内蒙古自治区),被迫嫁给左贤王。
在留居匈奴十二年的漫长岁月中,蔡文姬度日如年,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可是故乡在何方?亲人在哪里?只有见到的明月才跟家乡一样。为此,她经常坐对明月弹琴,倾泻哀愁。有时,她伏在琴边睡去,梦魂常常随月亮回到故乡。
日子久了,蔡文姬的影子就印到月亮上。文姬的不幸和悲情感动了“月奶奶”。在文姬梦魂返乡的时候,不管是不是该有月亮,总是同情地给文姬送来月光,以便文姬在黑夜能够看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同时也让乡亲们看到文姬的身影。圉镇的乡亲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望月楼赏月时发现了文姬的身影,于是广为相传,成为美谈。 每到夏秋季节,圉镇人便争相到望月楼赏月,缅怀家乡的女诗人蔡文姬。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足以信,但清时至今,圉镇却保持着这种习俗:每到仲秋节晚上,一轮皓月升空时,皎洁的月亮照耀圉镇,使整个圉镇笼罩在朦胧月纱之中,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走到北门里望月楼旧址,席地而坐,一边赏月,一边谈古论今,讲述美丽的传说,评价年景的好坏及家乡的风俗变迁,同时还在明月中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相聚的盛况被列为杞县一景,称作“圉城夜月” 也叫“圉城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