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会河:溃疡性结肠炎,我一般分这三个证型

I导读:提到安倍晋三几乎无人不晓,其健康问题也经常被提及。8月28日,安倍晋三在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辞去首相一职,理由是“发现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为避免个人健康状况影响执政,决定辞去日本首相职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呢?中医又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的呢?我们通过本文学习一下。

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印会河

本病是一种慢性结肠炎,多在结肠下段有溃疡病变,往往屡发暂愈。
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可有长短不同的缓解期,发作时则腹泻,每天可有十余次大便,中带脓血或黏液,腹中可见阵发性绞痛,并可见里急后重,但每次泻下粪便较痢疾为多,发病期间,多有面色萎黄、精神疲乏等。
本病主要由湿滞肠道为病,一般属实证居多,但亦有病久正虚,出现脾肾虚寒之证者。
(一)湿热积滞
常见症状:
腹部胀痛拒按,便肠垢不爽,泻下次多,有后重感,反复发作,苔黄腻,脉弦略数。
病症分析:
①腹部胀痛拒按:是病属实证的表现。
②便肠垢不爽:肠垢即大便中的白色黏冻状物,多由肠道湿热引起。
③泻下次多,有后重感,反复发作:湿多成泻,故泻下次多,是由湿所成;后重是肛门坠胀之医用术语,由气滞引起,反复发作,是说明其病灶产生,已非一日,属慢性疾病。
治法:
通肠导滞
方药:
枳实导滞丸加减
枳实9克、大黄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茯苓9克、泽泻9克。
方解:
枳实下气除胀满;大黄通肠去垢;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焦山楂、焦神曲,消食助运。
加减法:
后重气滞者,加木香5克、槟榔9克。
病例
赵某某,女,46岁。十余年前病痢以后,便中经常带有大量黏垢,寒温不节或食物油腻过多,即出现脓血便及腹痛,按之痛甚,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结肠溃疡,服中西药物颇多,但效果不明显。根据其便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等情况,确定其为湿滞肠道,气血凝结为患。投以通因通用法,以木香导滞丸作汤以通肠去垢。
方用:槟榔9克、木香6克、枳壳9克、大黄9克、黄芩12克、黄连6克、神曲9克、茯苓9克、生薏苡仁30克、泽泻9克。
初服两剂时,觉腹中痛感增加,但便已觉爽。药服五剂毕,即痛泻皆轻。服二十剂后,便中黏液基本消失,便通畅,改用木香槟榔丸,每次10克, 日2次,约半年许,便垢、腹痛均未复见,遂停药。一年后因其他疾病复来门诊,得知疗效巩固,病未复作。
(二)湿渍肠道
常见症状:
便肠垢不爽, 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腹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病症分析:
①便肠垢不爽:是湿热停蓄于大肠的表现,其最多见者为结肠炎。
②腹痛不甚,肠鸣后重:是湿热在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未甚,故多见肠鸣后重,而腹痛不甚,盖气滞的主要见症为胀满感,而血瘀则主要为痛感也。
治法:
清理肠道
方药:
清利肠道方(自制)
桃仁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9克、冬瓜子30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方解:
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薏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
加减法:
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按:经过多年反复使用,本方已作为笔者在临床经常使用的“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病例一
芦某,女,50岁。频发便垢不爽,已逾十年,腹不甚痛,食纳如常。近年以来,发作频度增加,腹痛加甚,便中时有脓血,经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部水肿充血,下端有溃疡。舌苔白腻而厚,脉弦。根据其湿滞肠道现象,投用清利肠道方,服药十余剂,便垢脓血均除,便即通畅,观察半年,病未复发。
病例二
张某,男,32岁。1992年8月17日初诊。主诉:慢性腹泻10余年,阵发腹痛、腹泻,便中有黏液,里急后重,痛时即有便意,每日解1~5次。急躁气恼常为腹痛诱因,纳可眠差,有急性菌痢史。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舌苔微黄,脉细,中医辨证:肠道湿热。治宜清利肠道。处方:黄芩15克、赤芍3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木香6克、川黄连6克、肉桂1克。
1992年8月24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腹痛腹泻均减,便无黏液,里急后重感消失,舌红苔少,脉细。原方加杏仁10克以润肺通肠。
1992年8月31日三诊。腹痛消失,每日解溏便2次,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以前宽松舒适。舌红苔少,脉细。在方中加煅牡蛎30克、鸡冠花15克以涩肠止泻。
1992年9月7日四诊。症状基本消失,便溏且爽,舌脉同前,仍以原方巩固。
附:论清理肠道方
清利肠道方是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使用而制定的一张经验方,其药物组成是:
黄芩(条芩)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败酱草30克、马齿苋30克。
功能主治:
下利肠垢不爽,甚至便后有不尽感、后重感以及便前有腹痛感。在现代医学中一般属于慢性结肠炎或结肠溃疡。
组方原理与渊源:
本方的黄芩(条芩)、白芍、赤芍,取法于古方黄芩汤之遗意,以条芩是黄芩中之小者,用以清肠热、燥肠湿者为多。用条芩之寒以清肺与大肠之热,一面又以其苦以燥湿和开郁。盖下利之由,一般不离于湿,湿有寒湿与湿热之分,其中阴寒之湿,常见症为泻下甚爽,故亦称泻或泄,寓有快速之意在内,虽非“一泻千里”,但总是便稀而爽快的。这种泻在中医辨证,常属于脾湿,所谓“脾不虚不泻利”,基本上指此而言。以脾属脏属阴,主藏精微,属“藏而不泻”范畴,脏不能藏则病。这种不藏精微,是阴盛阳微、阳虚不摄所造成的,故常为脾阳虚或寒湿内盛所成。其中暴泻者多属脾虚,而久泻有时则影响人体根本之阳,亦称元阳或肾阳。不论它是脾阳虚或肾阳虚,总是阳虚或因阳虚而招致的阴寒内盛,不属用清法以去热的范畴。
本方既用黄芩(条芩)清热,则其湿无疑是属于湿热。下利肠垢不爽,是湿热积滞的一大主症,在肠垢本身,足以说明是属于肠道湿热所化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其便时的不爽感,则更能说明其病非阳气虚的不藏,而是属于湿热滞而不泻。不泻之证,如以脏腑分证,其本身即属于腑证、实证为多,因腑主泻而不藏之故。此证形成腑实不泻的原因,归根究底则应归入湿郁热蒸的湿热积滞范畴。黄芩(条芩)的作用,既能以苦燥湿,又能以寒清热;既能清肺以解大肠之热,又能燥湿以去大肠之滞。故方中选用条芩还是比较合适的。
赤芍、白芍古代总称芍药,其作用以和血敛阴,舒挛定痛为主。一般赤芍的作用偏于行血、祛恶血和凉血的一方面;而白芍则能寓养血于活血行气之中。二者同用,对于瘀停气滞而出现之炎症肿痛有一定的作用。本方用以治结肠炎症而出现的热象与痛证,特别是“行血则便脓(包括肠垢样物) 自愈”,有现实的意义。
方中的牡丹皮、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系取《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皮汤之意,该汤是古来治肠痈的主要方剂之一,它用牡丹皮凉血以退血中伏热,且兼有理血活血之用,能消肿疡炎症。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开利肺与大肠,行瘀血以除化脓之源,排脓毒以除痈疡之害,故治肺与大肠之瘀结或化脓病中,常以此数药为主。此外,治肺痈之咳喘、胸痛、吐脓血的常用方《千金》苇茎汤中,亦以此数味为主。如以脏腑关系,脏实则治腑之理论言之,则此数药均以治大肠之炎症由瘀停热结而化脓者为主,本病乃病在大肠之炎症肿痈及部分带疮面之溃疡,与肠痈、肺痈,意有近似之处,故笔者移来用之。
败酱草一药,最早亦见于《金匮要略》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一方之中,此药解毒清热,消炎治肿,特别对大肠已成脓之肿疡,有较好的作用。移用治结肠炎症乃事之所常,理之所合,故笔者移而用之。
马齿苋亦系清热解毒之用,笔者故乡江苏民间常以此一味作汤,治疗时痢发热、便脓血之证,一般即为现代医学之细菌痢,效果良好。笔者接触现代医学已久,深知菌痢之成,乃痢疾杆菌腐蚀肠壁,使肠道生炎症,化脓流血, 因而引起了结肠之炎症。虽病非一源,而流有互通之处,如肠垢之结滞不爽,甚至发生后重感,亦与时痢之便脓血里急后重意有可通,但轻重缓急之程度不同而已,如以结肠溃疡而论,则此证尤多为病菌痢之后遗者,扶摇之鹏实即北海之鲲的化身,河淮江汉,不过同其源而异其流耳。故即以此移治。
总之,本方的形成是酌古证今的结果,它既有继承古籍遗产的一面,又有接受现代新知,包括西医学、生物知识与民间单方等在内。拳石之堆,虽不足以名山,而细流之积,则大可成为行潦,故笔者常以此作为冷芳而自赏。
临床效果:
本方未制定以前,笔者接受家传父授,治大便肠垢不爽,常以枳实导滞、木香槟榔等方为主,针对其不通之“通”,而实行“通因通用”,实亦无可非议。经治而愈者,当亦不乏其人。惟此二方通肠导滞,常因腹痛便频,使病人出现困乏不支等副作用,且效果并不很理想,有的积年累月,徒劳无功。而本方经使用后,不但不见任何副作用,且疗效提高甚多,虽不能尽愈诸病,但估计治愈率总在十之七八以上。
病例
谷某,男, 33岁,邮电工作人员。
病右胁痛2年,按之甚,值京地肝炎病人多所出现,该病人经多处大医院检查治疗,由于谷丙转氨酶一直在600~800单位/升,故从始病即按肝炎论治。转辗求医,易地皆然。病积既久,药用日多,而病人体质却不支日甚。
经友人介绍,求治于笔者,时已面色虚黄,眼睑浮肿,食纳虽尚可,而肢体经常疲惫。笔者乃询及其二便情况,病人自谓:自从始病以来,小便虽经常黄浊,但痛苦不甚,唯大便日行数次,便中黏垢甚多,滞下难行,且时见有余不尽之感,并兼后重。从其主诉大便情况看,几乎全是湿滞大肠见证,但又为什么其谷丙转氨酶如此甚高,而其痛点又适在肝区以内?根据仅有的西医知识分析,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是不足以确诊为肝炎的,此其一;其主诉症状乃一派大肠病结肠炎见证,而结肠之横者乃横在胃前,横升之交,适在右胁之下,得毋其处积有炎症,乃误以为肝,误认肝治,故乃久治不得其宜,不得其愈?神思到处,勇气倍增,乃坚决力排众议, 首倡治肠为主,投以上方,令服5剂。
服药既毕,病人来复诊时, 自谓大便每日1次,条便正常,肠垢已甚少,后重与不爽感均十衰其九,肝区疼痛感,已不复存在。效不更方,续以前方5剂,则诸般症状一鼓消除。再去医院化验肝功,则谷丙转氨酶已下降至正常值矣。停药观察,至今已历近十载。该同志一直健康无病。
以此,即可认为前两年多来之肝炎诊断,纯属误诊,其痛乃系大肠湿热所引起之结肠炎所造成。而笔者所制的清理肠道方乃针对结肠炎症而设,根本非治肝病者。多年来此方是作为笔者治结肠炎下利肠垢不爽之“抓主症”方使用,见此证,用此方,方向明,决心大,效果满意。
(三)脾胃虚弱
常见症状:时泻时止,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带肠垢脓血,惟大便时较通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疲倦,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病症分析:
①时泻时止,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带肠垢脓血:脾胃功能,主要在于消磨及运化水谷。食物有精粗之分,一般脾胃虚弱的病人,食入不易消化之食品,即易出现腹泻,其时泻时止,则多与食物有关;泻下有不消化食物,通常与食物的粗糙不精有联系;肠垢及脓血的出现,本为湿渍肠道,破坏肠壁引起,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其便黏而不爽;虚证则虽有肠垢,但通利甚爽,以此为别。
②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疲倦,食后脘闷:消化吸收不好,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躯体,故见面色萎黄和疲倦;胃虚不能纳谷,故食欲不振,食后脘闷。
治法:
利湿补脾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扁豆9克、陈皮9克、山药15克、炒薏苡仁30克、炙甘草6克、炮姜6克。
方解:
党参、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摄纳;茯苓、白术、炒薏苡仁、扁豆、山药,健脾利湿以实大便;炮姜温脾止泻;陈皮理气和胃以健脾。
加减法:
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可加焦三仙各10克。
本文摘自《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著/印会河。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