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绩效等相关理论综述

1 技术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的首次提出是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结合起来并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它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个不停运转的机制。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上来讲,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在于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熊彼特将“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而执行这种组合的人必然就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的存在也具动态性,因为要时刻准备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不可忽视的核心部分。从广义上来讲,技术创新可以是一个国家,组织机构、地区或者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通过考虑实际外部情境和内部影响因素,而确立的技术创新的整体目标和对各个板块的部署以及安排。

技术创新理论告诉我们:创新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首先,完善的市场制度、市场规模以及有效的需求和信息流动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社会政治结构和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家政府应严格履行相关职责,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健全调控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营造积极有效的环境。

发展至今,西方的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四大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国家创新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对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来说,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国家及各区政府如何制造需求、引导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探索和技术创新,以使得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获得提升是关键的,这也是企业绩效能否提高的重要因素。

2 投入产出理论

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首次提出投入产出的基本理论知识,1936年,他在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中详细地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理论以瓦尔拉的一半均衡理论为基础,它认为资本主义自身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在供求关系上会保持一定的均衡。

早期的投入产出技术比较拙劣,投入产出的模型也只是静态的,后来随着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以及与其他数量经济方法等的日益融合,投入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普遍来说,投入产出理论的“投入”是指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生产措施等等;“产出”则是指社会活动后的最终结果。当该理论被引入不同的国家之时,就需要与该国家的国家性质,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分配方式等理论一起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课题组专门研究投入产出法,于1973年才绘制出61个产品的投入产出表。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来看,企业将人力资源等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之中,能带来产品或技术专利等创新产出,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从本质上来讲,创新产出可能未能在很短时间内反馈到企业的现有技术进步,但长时间的积累导致的经验累积必然会促进企业现有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或是新产品的发明,或是新的技术工艺的创造,通过新产品打开新的市场并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3 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能脱颖而出不归功于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的核心资源基础之上的在技术、产品、管理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的客观反映,是一种能使公司为消费者用户获取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术或技能。一方面,拥有独特的核心优势可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易被对手仿效,这就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才具有了保持企业长盛不衰的状态;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更易带来超额利润,而因为自身独特的特点,其用户黏性也普遍较高。

核心能力并不是存在于企业的独立因素,而是由多个方面综合起来的要素体系。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企业的价值文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度、技术实力和制度体系这五个方面来综合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根据内在机理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的理念、文化、价值标准等;二为组织的制度与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三为技术、技能、产品及软硬件等。三个要素层面的要素缺一不可,虽然侧重内容不同,但它们是相互协调统一的要素体系。

图 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

综上,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技术能力不单单是指企业的固有资产如工厂设施等,更多的是指企业对于研发人员的工作技能培养及工作流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企业要在核心竞争力上有所突破,应重视技术能力的重要影响作用。技术能力所代表着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每个企业所独有的,且不易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而如果在原有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哪怕对产品进行稍加加工或完善,就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产品和效果。

4 企业绩效理论

企业绩效表现为企业当前或者未来的发展阶段上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各方面,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指一个企业在某一运营阶段所能获得的收益或者经营业绩。在公司正常运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绩效的好与坏会极大影响到外界投资者的投资;因此,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现有的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法、杜邦分析法、EVA经济增加值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采取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评价的侧重有所差别,这点得结合企业的类型和本身特点来确定。

吴玲浩[29]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平衡计分卡中,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五方面来评价公司的企业绩效,并针对企业的现有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许静[30]基于2018年创业板市场129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以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共计17个测量指标来综合评定中小企业的绩效水平。张鸣鹤[31]基于比亚迪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采用杜邦分析法对比亚迪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包括从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史四个方面阐述比亚迪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未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学者周昊欣基于因子分析法从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安防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并将研发投入与各个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便是以该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参考。

5 小结

本章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通过对家电行业的概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家电行业。而在归纳、汇总了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后,对于本研究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有了更好的理解。技术创新投入会给企业带来新产品、新工艺,所带来的新市场会是公司获得超额利润,这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发展;另一方面,本身的技术创新提高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