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咳嗽总结
一、风寒咳嗽
麻黄汤、小青龙汤(舌红方中桂枝可用葱白代替)
小青龙汤方证(外寒内饮) 外有寒内有饮,多见胃部不适,痞满,要化饮散寒并用。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质淡苔水滑,脉弦紧。
②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苔白腻或黄腻,宜小青龙汤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麻黄10克 、桂枝15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细辛5克、半夏10克、杏仁10 克、五味子10克。
二、风热咳嗽
麻杏石甘汤(体弱者用麻黄根代替麻黄):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比例为1:3/5;此方因热,不论外感内伤均可用之。
麻杏石甘汤:麻黄5~10克、杏仁5~10克、生石膏20克、炙甘草10克。
三、凉燥咳嗽
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各等分(10克)。
四、凉燥化热
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6克。
五、风邪咳嗽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止咳):咳嗽,汗出,恶风。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厚朴6克、杏仁9克。
六、痰湿咳嗽
①半夏厚朴汤方证(肺失肃降):咳嗽痰多,胸闷,舌苔白厚腻,有热者加生石膏。
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仅内饮):咳嗽咽干,嗳气,胸闷便溏,舌质白厚腻,脉滑细,此方主之。
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七、风湿咳嗽
麻杏薏甘汤:麻黄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
八、痰热咳嗽
小陷胸汤方证(清痰热法):咳嗽胸闷,吐黄痰,舌苔黄腻,脉弦滑。
黄连6克、半夏12克、瓜蒌实20克。
九、肝气犯肺
小柴胡汤方证(和解治咳嗽):两胁苦满,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
柴胡12~24克、黄芩9克、 生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党参9克、炙甘草9克;白芍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十、阴虚咳嗽(内燥咳嗽)
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加杏仁、枇杷叶(养阴止咳):干咳少痰,舌质白苔少。
麦冬15~30克、半夏6克、沙参或太子参9~15克、生甘草6克、大枣12枚;百合15~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十一、阳虚咳嗽
上: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中: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半夏杏仁。下:四逆汤或真武汤加半夏杏仁。
甘草干姜二苓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克、细辛6克。加再半夏10克、杏仁10克。
(附: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理中汤: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四逆汤:炮附子1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真武汤: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
附录: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克)、甘草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细辛三两(5克)、五味子半升(5克)。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加减】 如兼有呕哕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气滞胃脘胀者,加陈皮5克、枳壳10克、春砂仁10克;脾虚食少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若喘嗽时时发作,不能平卧者,应加入麻黄4克、胆南星8克。
【方解】 本方主治寒饮内停之证。方中干姜、细辛合用,仲景以此二味温肺化饮止咳。《神农本草经》首言:干姜主胸满,细辛主咳逆。盖干姜、细辛皆属辛温之品,俱有温肺化饮之用,干姜以温热为主,其入肺温阳化饮之力较强为君;细辛以辛散为主,其入肺开郁散饮之力为优为臣;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两擅其长。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亦为臣药。然咳久必伤肺,一派温散,恐重伤其肺气,故佐加五味子之酸收,敛肺以止咳。干姜、细辛与五味子相配,一温一散一收,非但散不伤正,收不留邪,而且亦有助于肺司开阖之职,使肺之开阖有权,则饮邪无伏匿之处。使以甘草,润肺和中,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温肺化饮之效,主治寒饮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中满闷等证。
【案例】
1、咳嗽
叶瑞初君,丽华公司化妆部。二月十七日初诊。咳延四月,时吐涎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方药: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半、细辛一钱;制半夏四钱、光杏仁四钱。二月十九日二诊,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方药: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五分、干姜一钱、细辛六分、制半夏三钱、光杏仁四钱、桔梗四钱。叶君昔与史惠甫君为同事,患咳凡四阅月,问治于史。史固辞之,以习医未久也。旋叶君咳见痰中带血,乃惧而就师诊。服初诊方凡二剂,病即减轻。服次诊方后,竟告霍然。(曹颖甫.1979.《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历经秋冬,咳延四月,中气必虚,寒饮兼燥,故见咳嗽时吐涎沫,咳甚则痰中带血。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姜、辛、味合用温肺化饮而不伤阴;半夏、杏仁、桔梗化痰润肺,宣降肺气。虽痰中带血,仍投温药化饮,实合天时病机,加之健脾益阴之品,标本兼顾,故得神效。
2、迁延性咳嗽
某男,67岁。患者咽痒咳嗽,甚则伴喘,痰多而色白,纳可,时有心悸,苔薄白,脉紧而细。体查除两肺呼吸音略粗外,余无异常,X线胸透无异常发现。此风邪久稽,痰饮内阻,拟理肺化痰,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茯苓10克、甘草3克、五味子3克、干姜3克、细辛3克;半夏10克、苏叶10克、杏仁10克、桔梗5克、枳壳5克、前胡5克。患者服药5剂,咳嗽明显减少,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尤松鑫.1991.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迁延性咳嗽,南京中医学院学报,(3):169]
〔按〕芩甘五味姜辛汤原方为支饮复作而设,茯苓利湿而除水饮,甘草培脾和中,干姜温中化饮,细辛宣肺散寒,五味子收敛肺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肺散寒,化痰蠲饮之功。本案例乃属寒饮内阻为患,且咳痰喘均重,遂加入宣肺化痰理气之品。
3、哮喘
患者男,71岁。1995年1月15日初诊。自述哮喘发作10余天,症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胸膈满闷如塞,咳痰色白如沫,质黏难咯,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诊为哮证,证属寒哮,治以温肺散寒、祛痰平喘。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合小青龙汤:茯苓15克、甘草5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细辛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麦冬15克。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服。3剂后呼吸急促困难、喉中哮鸣声消失。继服6剂后胸膈满闷如塞、形寒肢冷、咳痰及肺部哮鸣音消失。[张富强等.1996.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哮喘53例.山东中医杂志,(9):395]
〔按〕本案属中医哮证范畴。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此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未发作时晨起、夜间多咳痰色白如泡沫。《医学统旨》曰:“哮证喘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背胸,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或肺胀胸满,或恶寒肢冷,病者夙有此根,又因感寒作劳气恼,一时暴发……治法专以祛痰为先,兼用解散。”在治疗上应以祛痰饮为主。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寒饮内蓄,开舍相济,温散并行;佐以麻黄、杏仁、桔梗、半夏,宣降并用,增强平喘祛痰止咳之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哮喘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