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今生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滋养宁夏千百年的生命线”宁夏引黄古灌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我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中国水科院专题推出“百年长河 古渠今生”,分期讲述目前我国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宁夏引黄古灌区
2017年10月11日,在墨西哥墨西哥城(Mexico City)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平原平均海拔1100-1200m,多年平均降水量180-220mm,蒸发量则高达1000-1550mm,但黄河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引黄灌溉、发展农业创造了条件。2000多年前这里原为羌戎部落民族游牧所居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15年在此建城置县,迁数万人移民至此,拉开农业屯垦的序幕。公元前2世纪时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汉武帝置朔方、酒泉、西河、河西诸郡,移民西北200万人,黄河上游宁夏平原等地开始大举兴建引黄灌溉工程。
黄河沿岸灌区
早期的宁夏引黄灌区集中在银川平原南部。此后历朝历代修浚旧渠、开挖新渠,灌区范围逐渐扩大。至7世纪的盛唐时期,宁夏引黄干渠已有13条,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自流灌溉体系已初步形成。
11世纪,党项人在西北建立“西夏国”,这是高度吸收农耕文化的游牧民族。西夏以宁夏平原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与宋朝对峙190年,最后被元朝所灭。宁夏引黄灌溉在西夏王朝统治期间,工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更为完备,灌溉面积扩大到160万亩。西夏将农田水利视为立国之本,中央设置专门机构“农田司”,在国家律法中有详尽的灌溉管理条例。元明清时期即13至19世纪宁夏平原干支渠道数量继续增加。至19世纪末,宁夏引黄灌溉干渠有20多条,全长1500多公里,自流灌溉面积达210万亩。
河西总干渠
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体系包括引黄灌溉渠系、排水沟系、闸坝等控制工程。古代引黄灌渠主要采用无坝引水型式。渠首用长达数公里的抛石导流堤劈河引水,称作“引水湃”,通过引水湃的延伸长度调节引水位,有的可长达5公里。湃上设有溢流坝,保障渠口防洪安全。至迟至13世纪,各引黄渠口及渠系上的关键节点已普设木闸,以控制引水量、拦截泥沙,16世纪陆续改建为石闸。
唐正闸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水利工程进入,宁夏传统无坝或低坝引水灌溉工程被逐渐改造。1968年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和2004年竣工的沙坡头水利枢纽,使宁夏引黄灌溉工程全部被有坝引水工程取代,灌区渠道工程全部采用闸门节制,经过系统改造,进一步扩展了灌溉范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目前宁夏引黄灌区范围12953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828万亩,灌区内干渠25条、总长2454公里、引水能力合计750m³/s,各类控制工程9265座。
唐正闸周边渠系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秦渠、汉渠、唐徕渠、大清渠……,一条条以修建朝代命名的渠道沿用至今,与长城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见证了宁夏平原这颗丝绸之路上耀眼明珠的发展历程。
祥云朔色
宁夏引黄古灌区视频
08:16
03:30 / 03:30
供稿: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处、水利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