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摄生养性论》
先回答后台的好奇提问,问我这么多年是怎么翻译《道藏》的,以及一篇公众号文章产生的过程。现在详细回复。大家所看到的公众号文章每篇文章翻译之前都先点注、断句、通译、顺稿、校对、排版、插图,才上传上传。当然,小时候背过比较多的古文帮大忙了。如果没有小时候的功底,做不了这个事情。
成文大致:
1 转版:《道藏》原文是影印纸质版的,繁体、古文、竖排。通过电脑处理转成横版、简体。在这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转、漏转,所以转版后的电子文档肯定是不靠谱的,不能直接翻译。有人跟我说可网上搜索简体版的,这是外行话。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网上能搜索的道家及道教经书,只是《道藏》的九牛一毛,《道藏》绝大部分精华还在纸质版的状态,网上能看到的零星片断,也多是错误百出。我非常赞同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学术引用,就一定是要找到原文。不能引用转文,转几次就失真了。以讹传讹,是学术大忌。
2 点注、校正:由于古籍都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要先对纸质版的繁体原文点注、断句,把转版(横版的电子版本)与原版(竖版的影印纸版),逐字逐句的对照阅读,并对电子版的文档同步校对那些转错的字。这个需要特别细心,只能逐字逐句的对照阅读,没有捷径。早些年点注时,断句出错的比较多,所以我用铅笔点,错了就用橡皮擦掉重新点。渐渐的习惯了古人的行文习惯,现在直接用圆柱笔点读、断句了。下图为我点注原文的手迹,也可以明显的看得出,也有点错的地方。
3 汇总互参文献:《道藏》中的文章,除了《道德经》、《庄子》、《列子》、《抱朴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少数家喻户晓的经典,市面上有翻译本之外,几千卷的《道藏》原文,还都停留在繁体、竖排、古文的状态,没有现代文的翻译。我翻译时,也只能借助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相互参考,反复推敲。所以,汇总互参文献是很重要的准备工作。这道“工序”最是需要精力和桌面空间。需要精力,是因为需要哪些文献资料,脑子里需要进行排列筛选,有时需要各种检索和翻腾。我的书柜都是自己整理,就这个原因,怕乱了顺序无从查询。需要空间,主要是需要书桌很大,各种文献摊开,桌子小了是很受拘束的。我最喜欢的摆放方式,就是四周靠墙面全是书柜,中间放一个书桌。在上海、天津生活时,大致这么摆列的。桌上堆满了乱七大八遭的书,保洁员小王特别专业,她能很迅速地把各种零乱处理停当。但她知道不能动我的资料,如果要擦桌面,也是各种东西原地放着,可以归置整齐,但不能挪动地方。厦门的书,没那么多了,因为现在大量的书籍都是电子产品了。但我依然喜欢纸质书。边读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读电子书速度太快,哗啦哗啦就过去了,很快,但读后印象不深。跟刷视频一样,基本上就是消耗生命。下图是我翻译《道藏》时的一般状态。
4 注释与翻译:阅读原文,同步阅读互参文献,琢磨作者原意,努力地通顺文字,尽量保持原文原意。
5 上传与发送:根据内容,标注不同颜色的字体以方便读者阅读及快速获取核心内容。把原文标注为蓝色字体以供不习惯古文的读者跳过,也供喜欢古文的读者参考,前附说明,后附道情,排版、上传公众号、插图、再排版,并经过反复浏览修改、查找错别字,再选择“群发”,专送“关注本公众号”的微信用户。
以上。
今天介绍《彭祖摄生养性论》,又名《摄生养性论》。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由于本文作者不着姓名,又无从考证。只能借着时空,诚心向为这位了不起的作者表达敬意!前辈神仙人物,后世之人在此致谢了!
总体看,《彭祖摄生养性论》文字表达比较简单,非常接近现代文了,行文通畅,组句优美,译成白话文,读起来反而没有原有的美感了。所以,今天就暂时只发部分简单注释。
高中以上古文功底的人都可看懂。建议朗读,一是练气,主要是读出声就更能理解文字之美。花五分钟,读上三遍,也都能顺出彭祖真意;读十遍以上,可为养生专业人士;百遍以上,可得真人的养生秘要,长寿可期。
如果实在读不懂,也不要紧,我后续会发《彭祖传》、《彭祖导引法》等彭祖系列。也会发本文的白话全文。
先不要怕古文,读上三遍试试。人人都能懂。
《彭祖摄生养性论》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
(杨子简注:道家示弱。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温和;气胜逞强,求死之道)
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杨子简注: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为,则为;不可为,不可强为。思虑过度,最是伤人。情绪不稳,魂魄不守。)
久言笑则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息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沉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痍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
杨子注:本段讲五脏六腑都是怎么受伤的,久说笑会伤脏腑;久坐会伤筋骨,失眠最是伤肝,过度劳累伤脾,强使力往往筋,从高走往下急走伤肾,沉醉至吐则会伤肺,饱食后就躺着不动伤气,骑快马或疾步走会伤胃,大声喧哗或破口骂人会伤胆,阴阳不交会疮痍,房事不节制会引发身体劳枯虚弱。)
且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於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足可悲矣。
杨子简注:人生短暂,一辈子也就是三万天的日子。没有一天不受损伤的……要长寿,就不要伤害自己
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诚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奔骤,勿饱食走马,勿多语,勿生食,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
杨子简注:衣食住行中的养生要点,喜欢生猛海鲜的请注意,古时候,江河湖海的水质比现在强多了,都不生吃水产品,何况现在的水质。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些疾病只有沿海才有,内陆没有。这与海鲜有关系。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后的水域,古人说“勿生食,勿强食肥鲜”,是有道理的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冻。冬极温而春有狂疫,夏极冻而秋有疟痢。勿露外星月之下,勿饥临尸骸之前,勿睡中摇扇,勿食次露头,勿冲热而饮冷水,勿凌盛寒而逼炎炉,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於星辰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此皆损伤脏腑,败其神魂。
杨子注:春夏秋冬、日常行为的养生禁忌。有几条非常重要,得强调一下。冬天不要让身体太温暖,夏天不要让身体去冰冻降温。冬天如果太温暖,到了春天会有瘟疫发生,夏天如果身受了寒凉,到了秋天就会疟疾、秋季腹泄。说到秋季腹泄,特别是小儿秋季腹泄,我们家有个验方。我二哥根据祖方重新调制的。贴孩子脚底的涌泉穴,不用打针吃药。我写过这个方子的故事。有点长。以后择机上传。
不要刚冲过热水澡或从太阳地里回来就马上饮冷水,不要在极度寒冷后马上靠近火炉取暖。这一点东北人最有经验了。救冻僵的人,都是先拿雪在皮肤上擦,先擦出知觉,让身体慢慢自已升温。如果马上给烤火取暖,就坏事了。这都是古人的经验,很有用。
也不要沐浴后猛吹风。因为皮肤毛孔都张着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洗头后不要吹冷风!!夏天洗头后吹电风扇子,中风面瘫难免。“古之人不我欺也”,古人不会欺骗我们的。古人写东西都是负责的,他们写建议怎么做,都是成功经验;如果说是禁忌之事,一定是有惨痛的经历。所以,不要逞能去试验湿发猛吹头,千万不要试这一条。我初中时,夏天,有一位同学来到学校哭,说她妈妈洗完头,湿着头发,躺在地上的小凉席上午睡,吹着电风扇子,很凉快。醒来后发现嘴歪眼斜,整个脸全变形了。
本段中的还有一些忌讳多是培养对大自然敬畏之心及行为检点、端庄。不必太叫真。前天本公众号的小编之一看到了我的点注原文的手稿照片,说原文其实非常容易懂。为了显摆他真的读懂了,还发了一个问题:冲着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会有什么后果?我秒回:断小鸡!他发了个捂脸笑的表情,于是不再切磋了)
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此并应於五行,潜禀四体,可理可究矣。志士君子,深可慎焉。犯之必不便损,久乃积成衰败。
杨子简注:五味过度伤五脏,过度偏爱某一种食品,可能意味着对应的内脏受伤。
是故心为五藏之主,气为百体之使,动用以太和为马,通宣以玄寂为车,关节烦劳即偃仰导引。若不营摄养之术,不顺和平之道,须臾气衰於不竟之际,形枯於声色之前。劳其渺渺之身,憔其戚戚之思。
杨子简注:人要不生病,只要气血通畅,导引行气很重要。
闻斯道,养深可修慎。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
杨子简注:不听彭祖言,吃亏在眼前。
彭祖摄生养性论竟(本文完)
照例,两首道情送给你:
有一天晚上散步,捡到一根树枝,又顺手摘了几片野生毛毛草叶和几枝不知名的花。回来后虽已很晚,但忽然兴致勃勃地插起花来。可能是背景音乐的原因,或是夜深灯光的原因,顿时觉得清雅满室,乐趣芬芳。于是提笔:
《插花》
我有瓶一只,
花枝交错插;
朝看孤枝傲,
暮看苞欲发。
花开虽浅淡,
素洁透高雅;
一花一影坐,
轻烟起香茶。
玄门自有三分香,
不与世人比奢华。
YZ.2021.3.19
2021年3月30日,和泉州人大李主任、统战部、宗教局领导等一行,游仙公山。途经摩崖石刻“一到清心”,由于“清”字明显是人为缺笔,我好奇相问。杜山长介绍说他们怀疑是当时郑成功因不服清朝,去台湾后返回家乡招募兵勇反清复明时留下的笔迹。又至山顶道观,见仙公山龙虎地形图,尤是惊叹大自然神来之笔。是为记。
《仙公山》
仲春闲游仙公山,
青山接云云接天;
此间风水隐传奇,
卧虎藏龙必有仙。
缺笔清心谁人留,
疑说成功念台湾;
山高不闻尘中事,
微风清茶说道玄。
YZ.2021.3.30
中医真是博大的文化,看病必要先找病根。有人说西医是扬汤止沸,治的是症;中医是釜底抽薪,治的是病。颇有道理,也很形象。这也是我佩服中医文化的原因之一(更信服中医的大系统调整理论,全面解决身体阴阳平衡)。比如,发炎之症。西医一看,是炎症,开消炎药,打消炎针,管用,很快病就好了。中医就不一样,在你脉搏上摸半天,问长问短,从饮食、睡眠、环境、情绪等等,问个没完没了。还要患者难为情地伸出舌头来看看舌胎。如此一番,判断这是哪一种炎症,寒凉温热,属于哪一种。找到发病的原因。再开药。专业上,这叫“辨证论治”。再絮絮叨叨,嘱咐再三,注意不要生气,不要受湿寒邪气,不要这不要那等等,杜绝病根,防止再次发病。细想来,中医很是有情。
看书有倦时,偶尔翻小视频消遣。看到一位老中医给女患者号脉,边把脉边苦口婆心道:“小姑娘啊,我送你两句古人的诗,你听明白了,想通了,病根就除了,人自然就好了。这世上啊,无情、变心多是男子,女人多情总是落得一身伤痛。你听好了: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看后,忽然想起东风与花儿的故事。风一来,花就开。花开则风无影。这样的故事年年上演,古来如此。提笔打油:
《东风歌》
花枝年年恋东风,
只道东风情有终;
若将无心当有意,
百花伤事无人听。
YZ.2021.3.21
杨子 2021.4.10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