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下德”是由“上德”推导出来的过程是怎样演化的哪?——谭《善恶》

113、“下德”是由“上德”推导出来的过程是怎样演化的哪?——谭《善恶》

谭完了“上德”再谭“下德”就好谭了。下德:道德礼仪规范是也!也就是由“上德”以“四心”为内容的人本性善,推导出人的“仁、义、礼、智”“四端”的道德观所表现在“形式上的、外在的。”人的道德规范极其礼仪规范。那么“下德”是由“上德”推导出来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是怎样演化的哪?那就要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谭起。类人猿进化成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就应该是原始的氏族社会,这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所采取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氏族社会初期,应该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称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称父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在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版本很多,这里取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传说。当然还有女娲造人的传说等。尤其是出土的河姆渡文化、前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都基本证明了是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这个时期以人的“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本性善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当时推选的氏族首领都是非常重“德”的。以孟子“四心”为主要内容的人本性善的思想感情,有效的制约了个人的欲望,使得整个氏族能够更好的群居在一起生存而繁衍。一旦失去了人本性善的制约,人的欲望往往会形成如同动物般的恶欲,丧失了人性善就会破坏了整个氏族能够更好的群居在一起生存而繁衍的人文环境。因此,人本性善已经成为了当时维系氏族社会组织生存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和文化纽带。正像孟子所说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德经》更是明确地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里提出的“善”就是人的本性善。就是说氏族社会的首领既“圣人”,对待言行体现本性善的人,要以本性善来对待;对待言行体现不出来本性善的人,同样要以本性善来对待,这就是“德善”“上德”也!这时,已经产生了由“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四心”为内容的人的本性善逐渐的也演化成为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四端”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以及礼仪规范。如:敬天、敬地、敬祖宗、敬圣人,和尊老爱幼等相互礼让的礼仪规范。因此在氏族社会中只有具备“上德”的“圣人”,才具备被推选为首领的资格。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舜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因此,由人性善表现出来的“孝”的道德规范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内,“百善孝为先”么。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在华夏据史书记载,禹的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建立了夏朝。也可以说标志着进入了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的统治,在由“上德”以“四心”为内容的人本性善,推导出人的“仁、义、礼、智”“四端”的道德观所表现在“形式上的、外在的。”人的道德规范极其礼仪规范的基础上,系统的制定了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更加强制的道德礼仪规范。由此,“下德”逐渐的形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