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偷取虎符后,魏国大将晋鄙为何迟疑,反倒遭来杀身之祸
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它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表现了信陵君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大概也因为仁义的品格,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远远高于战国四公子中其他三位。李白在诗歌中高度赞扬信陵君: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
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两路进军,对赵国进行了灭国之战。其中一路直逼邯郸城下,形势岌岌可危。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本来也派出了晋鄙带兵解救。但是,秦国却向魏王带话,不准插手,否则后果自负。
魏王只好命令晋鄙停止进军,屯兵在邺,实际上是首鼠两端,采取观望的态度。赵国平原君只好向信陵君求救,还以姻亲关系说情。信陵君在侯生的建议下,利用魏王宠妾如姬偷取了虎符,并且斩杀了带兵大将晋鄙,取得兵权,这才解了邯郸之围。
这个故事并不算复杂,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既然虎符可以调动军队,信陵君也偷来了虎符,为什么还要杀死魏国大将晋鄙,白白牺牲自己人?
这就要从原文说起,我们看到《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请注意,晋鄙合上兵符之后,还“疑之”,那为什么会质疑?兵符是如姬从魏王卧室中偷来的,是货真价实的,没有半点毛病,为什么怀疑呢?其实,晋鄙已经在人生的最后一句话中说出了原因——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虎符制度传说是由姜子牙创立的,史料考证出现在春秋时期。它是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制作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并且一分为二,一半交给将帅,一半由君主掌握。将帅只有练兵的权力,只有两个虎符合并为一,持符者才能真正调兵遣将。
除了虎符以外,战国时期还有鹰符、龙符等等,但在隋朝时,逐渐演变为鳞符。唐朝为了避祖先李虎的讳,改为鱼符和桃符。到了宋朝又改为虎符,元朝变成了简单的虎头牌,总之就是一种信物,一种令牌。
既然如此,回到开始的话题,晋鄙见到虎符勘合无误后,为什么不乖乖交出兵权,还质疑真伪,导致杀身之祸呢?
原来,他不是质疑虎符的真假,而是信陵君缺乏更重要的信物。虎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流程,但还要有君主的命令,黑纸白字写下了命令,即正统朝代所称的圣旨。圣旨之上还要有发兵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及监军姓名等详细记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兵并非小事,并不是真的用个虎符就能调动千军万马,将军在外更不是只认令牌不认人。除了圣旨之外,为了确保信息无误,国君甚至还要派出不止一人的大臣前往,实际上就是认证。在认证物证都一致的情况下,虎符才有了法律效应,将军才会确信是国君的意图。所以,晋鄙虽然看到了虎符,却依然对信陵君“单车来代之”有疑惑。
晋鄙是魏国的老将,有“嚄唶宿将”之称,不是毛头小伙子,深知这一整套流程。关键他对魏王忠心耿耿,并不是信陵君魏无忌一党,所以没有那么好忽悠。信陵君也是官场老油条,也精通这一整套流程,所以早就布置了杀招,安排朱亥将其击杀。
按理来说,即便杀死晋鄙,信陵君还是没有取得带兵的合法权力。只不过晋鄙一死,下面的军官威望不足,无力反抗信陵君。明知道他是矫诏,依然不得不硬着头皮听命。对于赵国来说,这是帮了大忙,但对信陵君来说,这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所以他再也不敢回到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