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上的书生:怎样才能又古风又书卷气?

最近《赤狐书生》上了,不过我对这种略偏粉丝向的电影兴趣不大,瞅了几眼剧照,发现陈立农的造型基本就是模仿了《倩女幽魂》里张国荣版的宁采臣。

△ 《赤狐书生》剧照 / 豆瓣

△ 《倩女幽魂》剧照 / 豆瓣

所以就不如来聊聊,荧幕上古装书生吧!

受众年轻化的古装剧里,很容易用古装去包装现代化的内容,校园戏的大量加入就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做法。因为古装校园,不仅场景、角色相对固定,并且可以留出大量几角关系频繁互动的空间,对于观众而言也比真正的古代场景更容易理解与代入。

其结果就是,不论这部剧是修道的还是成仙的,破案的还是谈恋爱的,主角们统统在上学。哈哈,终究逃不过啊~

说明:这是个不完全盘点,主要是凭我的记忆和印象去选择盘点对象。

经典“宁采臣”

书生造型里绕不开的自然是张国荣版的宁采臣,他的成功让后来者模仿无数。

不过聊这一版经典宁采臣之前,我们可以把时间再往前倒倒,去看1960年邵氏制作的、由李翰祥导演、乐蒂与赵雷主演的《倩女幽魂》。两版俱为经典,传承接力,才使得“倩女幽魂”从《聊斋志异》里普通的一篇短文成为了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

△ 《倩女幽魂》,1960年

之前文章无数次提到过,早期古装剧的服装造型大多参考戏曲扮相,1960年版《倩女幽魂》也不例外。乐蒂饰演的聂小倩,从发型到着装就颇有我们之前《新古装:仙女本仙的梅兰芳》里提到的“新古装”特色。

而赵雷饰演的宁采臣,头上戴的很像学士巾与方巾的结合体。虽然乍一看很像“乌纱帽”,但在戏曲里会在学士巾的上半部分做出一些造型来。这个很有可能是明代时期士人所戴唐巾的遗风。越剧里的张生巾,与此就更相似了。

△ 唐巾,明代版画

△ 张生巾,越剧

程小东徐克再拍《倩女幽魂》与1960年版关系甚大,毕竟这个影片的名字便是李翰祥取自郑光祖的元杂剧,而非蒲松龄的原题。就像《和田惠美:来自日本的中国风古装大师?| 剧说有个人》里提到和田惠美来到中国在武侠古装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原因一样,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在古装剧的光影视听上竭力创新,摆脱原有的戏曲化色彩。我们熟悉的徐克当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去谈论徐克或者其他这个时期的香港古装片是否考据,其实很难,因为此时的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艺术性和视觉性”。只要是能实现这个目的的,中国风做得,日本风也做得,考据做得,创新也做得。

徐克對《倩女幽魂》的製作要求傾向藝術性和視覺性,不用太多考據。影片匆匆開鏡,沒有全盤的計劃,有些元素還是東拼西湊,例如有些衣服從王童的《策馬入林》那裡租借過來。影片的視覺風格則參考了小林正樹的《怪談》(1964)。——《奚仲文谈 武侠美学》

奚仲文后来还提到此片中还有三宅一生、Kenzo、东洋时装等,如此有趣的视觉大杂烩近年似乎只在《太子妃升职记》里见过了。

如果没有那些流动着光影,只看剧照的话就会发现张国荣的宁采臣几乎只是批了几块破布,这恐怕也是很多后来者“画虎画皮难画骨”的根本原因。造型越是规整,越是容易复制,但当它高度“抽象”化以后就会让人无所适从。

△ 张国荣,倩女幽魂

△ 《赤狐书生》剧照 / 豆瓣

就拿最为明显的宁采臣的巾帽来说吧,很多人都觉得这应该是方巾的变形,但是方巾一般还是会有棱角的。所以我觉得更像是鸭尾巾的简化,在很多戏曲《借伞》里,许仙戴的就是鸭尾巾。

△ 许仙,借伞

△ 《倩女幽魂》剧照 / 豆瓣

不朽“梁祝”

当然,方巾的各种变形在古装书生造型里依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这里要分一下,明代的方巾还是一个简单的长方体,而后在《汝水巾谱》里可以看到许多变化多样的巾式,不少仅是在方巾上加了简单的花边。而戏曲里的方巾类一般会有一个斜坡造型,后垂飘带,应该便是在这基础上变化出来的。

最常出现男女主角在课堂谈恋爱的母题“梁祝”影视剧里,这种类似方巾的造型是最常见的。很多会参考张国荣版宁采臣的头巾样式,做得比较扁软,顶部卷起。

△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 豆瓣

△ 《剑蝶》剧照 / 豆瓣

△ 《梁祝》剧照 / 豆瓣

但对于当代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不带巾帽的裸髻更符合他们的观影习惯,即便这并不符合历史现实,见《从<择天记>鹿晗到“天涯四美”,古风美男是否离历史越来越远?》《束发:不愿裸髻示人的古代男子,他们都在头上搞些什么花样?》。而影视剧里往往需要造型来辅助完成角色的塑造,巾帽大多被分配给了有官职或上了年纪的男性角色,所以为了表现这些书生的年轻稚嫩,即便有方巾类的配件,课堂上也依然会给它们一块布包发髻的造型,似乎成了默认的古装校服。

△ 《赤狐书生》剧照 / 豆瓣

△ 《少年梁祝》剧照 / 豆瓣

△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 豆瓣

对于女扮男装的角色来说,头上有巾帽,哪怕是一片布,都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在依然保持女性化妆容的前提下勉勉强强地提示观众“她”在女扮男装,且是一位书生。否则,哪怕妆容没那么柔媚,也会和以往更大量的武侠中的女扮男装产生混淆,显得英气过甚,文雅不足。

而且,古装的造型方式决定了,男性角色往往都戴发套,发际线比较生硬且低,女性角色就是自然的发际线,用巾帽遮挡一下,差异感也不那么明显。

△ 《漂亮书生》剧照 / 豆瓣

△ 《天龙八部》剧照 / 豆瓣

除了以上谈到的这种,书生常用的还有在《戏曲、影视和刻板印象下的考据 | “江南百景图”人物服饰分析》里提到过的小生巾。但是由于装饰繁复,戏曲味过浓,现在很少看到古装剧采用了。

△ 粤剧电影《搜书院》

△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过在早期香港古装题材电影里倒是很常见。像我们熟悉的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里,四大才子出场的时候,几种戏曲里常见给小生们戴的巾帽基本都出场。

△ 《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 豆瓣

巾帽在古装剧里对于身份的标识性很强,比如方巾类和大帽类在历史上都是书生儒士的装扮,但放在剧中就会给人以文武的差别。

△ 《龙门飞甲》剧照 / 豆瓣

不朽“梁祝”

古装书生们最常见的装束,也深受戏曲影响,穿着交领“褶子”,换算到明代就是道袍、直裰、直身这一类服饰。也正是这个原因,早期古装剧里书生们的服饰除了表现穷苦,大多色彩粉嫩,装饰柔美,并在领子、衣身上大量使用一些花草装饰。

△ 西厢记,1965

△ 桃花扇1699,昆曲

△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来为了凸显书生们的儒雅清白,浅色、蓝色、褐色系变得多起来,装饰也减到接近于无了。这也使得,按照原有方式设计书生服饰的古装造型,多了一层戏谑的味道。

不信你看同为1993年出品的《青蛇》和《唐伯虎点秋香》。其实他们的服装设计上都有戏曲的影子,《唐》的服化道甚至看起来还“忠实”一些,而《青》其实设计的成分更多点,看反而是《唐》给人的感觉更滑稽。(周星驰的服化道夸张离奇的比例其实并不高,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有空再聊[挖坑中])

△ 青蛇 (1993)

△ 唐伯虎点秋香(1993)

书生大多是交领,应该也算是早期古装剧留下的“遗产”。因为按照观众们对古装观赏的一般认知,无官无职的人多穿交领,有官职的多穿圆领,有身份地位的人则衣服要层层叠叠地穿。

但后来,古装设计似乎已经到了不层叠穿就不会设计的地步,书生们在交领外加对襟外套的现象就变得很常见了,那种半透的纱料外套尤为常见,仿佛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书生专属,或者说用来标记角色的风流倜傥。

△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 豆瓣

△ 《金装四大才子》剧照 / 豆瓣

△ 《少年梁祝》剧照 / 豆瓣

不过,分析现如今的古装设计思路,变得越来越难了。因为他们中不仅有像《赤狐书生》这样的“复刻”,还有许多杂糅的作品。以前TVB的古装,出于成本的考虑同一件衣服会在不同角色之间夸剧撞款,但好歹遵照着一些套路。但现在的设计,令我困惑的还是越来越多了。

像《漂亮书生》里的造型,我至少从中看出了好几部古装剧的影子或思路,甚至还有同一部小说改编的韩剧《成均馆绯闻》(粉丝莫急,提它没别的意思,纯粹因为这是今年另一部以“书生为题”的剧目)

△ 《漂亮书生》剧照 / 豆瓣

△ 《成均馆绯闻》剧照 / 豆瓣

△ 《天龙八部》剧照 / 豆瓣

《成均馆绯闻》里的书生造型也是经过了一定的设计,但原型还是比较明显的,应该是道袍加无袖的快子,头上戴儒巾,这些也是承担了视觉识别上的主要标记。

△ 道袍+快子,韩网

△ 儒巾,韩网

现在的书生造型之所以让我困惑,是由于视觉上这种可用来识别的标记物越来越少了。虽然服装造型的衣箱化,对于如今古装剧的“考据”大势而言算是一种逆流,但对于角色塑造上总是难免还是需要的。尤其,说句得罪粉丝们的话,如今的演员身上就不戴书卷气,这就使得造型的责任更为吃重了。

《赤狐书生》的剧照里,我好几次觉得李现更像个书生,王耀庆也更像是去收账的师爷。《漂亮书生》则好几次让我觉得,这是一个修仙的门派,他们似乎很快就要学会御剑飞行了。

△ 《赤狐书生》剧照 / 豆瓣

△ 《漂亮书生》剧照 / 豆瓣

角色不够,就需要造型来凑,这恐怕就是衣箱化不得不存在的原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