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得到了哥哥元宪宗赏赐给他的中原富庶地区,摆下了庆功宴庆贺。

汉臣姚枢却说这地方要不得,否则势必会引来祸患。
 
元宪宗蒙哥即位,大封宗室,尤为偏爱弟弟忽必烈,便把攻掠下的中原地区的军民都赏给忽必烈。
 
忽必烈自以为赏赐丰厚,很是高兴,便设宴款待部下,以示庆祝。
 
部下们都纷纷向忽必烈庆贺,只有汉臣姚枢默然无语,忽必烈素来敬重姚枢,知道必有缘故,待众人散去后,便单独留下姚枢,问他原因。
 
姚枢说:如今若论土地广大,民众之多,财赋之厚,没有能比得上中原地区的。这地方的军队和民众都归大王所有,皇上去统治谁,万一有一天大臣们向皇上进言,皇上一定会后悔,想办法把这些都夺回去,大王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忽必烈一听,觉得有理,酒也醒了,问姚枢:"那该怎么办?"
 
姚枢说:"您只要兵权,把民众和财富都还给皇上,军队的费用再向皇上索取,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忽必烈第二天就按此建议向宪宗申请,宪宗赏赐过后也觉得很后悔,忽必烈的请求正合他的意思,便顺势答应了。
 
过了不久,果然有人向宪宗进谗言,说忽必烈在中原招揽人心,中原百姓都很拥戴他,而且忽必烈有在中原自立为帝的倾向。
 
宪宗听信谗言,便派阿蓝答尔在中原成立钩考局,调查这些事。阿蓝答尔调查忽必烈安抚军民、任免官吏、征收赋税这些事,还扬言:"等我调查完毕,除了刘黑马、史天泽这两名大臣要向皇上奏请外,其余的有问题的人我要都杀掉"。

忽必烈的手下都惶惶不安,无法自保,忽必烈也很愤慨,要和阿蓝答尔评理。
 
姚枢劝他说:皇上是君,是兄长,大王是臣,是弟弟,这事据理力争是没用的。况且这些事也很难用口舌辩白清楚,维续下去一定会有大锅。大王只有带着妃妾和家人回到皇帝身边,摆出在上都安居乐业的架势,这些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天便率妃妾和王府中人北上回京师。宪宗听说他如此,已明其意,心里也很自愧,兄弟二人一见面,忽必烈还没开口,宪宗已泪流满面,随后就取消了钩考局,对忽必烈也友爱信任如初。
 
【在历史的规则中披沙拣金】
 
姚枢原是金国军资库使,蒙古军队攻破许州时得到了他,也是元朝得到的第一位汉人士大夫,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窝阔台都很器重他。
 
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便招姚枢到府中,尤为敬重,凡事都听取他的意见,忽必烈称帝后,他历任宣抚使,中书左丞,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要职,和许衡、窦默并为元世祖时的汉人名臣之首、死谥文献。
 
蒙古族夺取中原,建立元朝政权后,认为大金国是由于过分吸收中原文化导致衰弱,所以对汉民族文化的吸收有一种本能的抵制。
 
元朝既是中原地区第一个异族政权,也没像满清那样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基本还保持了蒙古族的特色。当然,元朝的寿命却也很短,看来拒绝同化也未必是好事。
 
成吉思汗并不懂一个大统一的帝国为何物,所以他建立的汗国虽然版图辽阔为古今所仅见,却没想到把它建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而是分给子孙们各自为王,如同蒙古族的各部落一样,可谓善攻而不善守。
 
他死后庞大的帝国便四分五裂,不但停止向外扩张,反而内部攻杀不已,这对当时世界各国、各民族倒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宪宗把中原地区的军民土地都赏赐给弟弟忽必烈,在蒙古族是一贯的传统,姚枢却以汉人知识分子的先知睿见看出此事已行不通。
 
因为当时蒙古大汗对中亚、东亚等汗国已基本失去控制能力,如果再失去中原地区,大汗手中便只有蒙古本部和西城了。
 
而无论土地的广阔,人民的众多,财富的丰厚,中原地区都不是蒙古本土和西城所能比拟的,所以他断言宪宗一定会后悔,再把这些夺回去,与其根本得不到,还不如握牢军权的好。
 
后来的事情发展验证了姚枢的先见,忽必烈仅握军权也依然遭到猜疑,不得不再退一步,放弃军权,带领家人回到宪宗身边。以此表明自己绝无占据中原、自立为帝的野心,以此重新赢得宪宗的欢心和信任。
 
如果他以亲王、皇弟的身份与阿蓝答尔发生冲突,势必要站到宪宗的对立面,这就和其他汗国一样,和中央政权发生武力冲突,而以忽必烈当时的势力而言,被消灭是注定无疑的。
 
 

2020-12-28 15:20: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