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糊粥,温暖了曲阜人的冬季!

在曲阜,有一款源于民间、名于孔府的传统美食——糊粥,亦称孔府贡粥,深得当时“天下第一家”的衍圣公府厚爱。作为运河流域特色食品和儒家饮食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糊粥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餐桌记忆。

糊粥的做法很独特,先用小米面、黄豆面和水,或用笼布,或用锣,篦去渣滓,取其细腻精华;再熬制一锅豆浆,撇去浮沫,再灌入做好的小米面汤同煮,再撇去浮沫,即成。熬成的粥,或洁白,或微黄,入口细滑,余香不散。

每到清晨,西关街口、门口等路边就有粥缸卖粥,挨着粥缸必有卖熟羊肉和炸油条的摊位,喝粥的时候放入切碎的熟羊肉再泡上油条,也叫“羊肉泡粥”或“粥泡羊肉”,是曲阜的大众早点。

王家制粥技艺世代传承,如今到王家兄妹已经是第五代了,烧粥时间一年四季不一样,烧粥人一般在早上两点半左右开工,冬季稍晚,夏季稍早,据王先生介绍,粥是纯粮食制作,用料是小米和大豆,用地锅和木材烧粥,沿用传统炉灶和燃料,“打起来、开三开,在开两开,就出锅”是为了还原最传统的味道,闻起来清香,喝起来滑爽,让许多食客在回味之余,对食材组合和制作技艺充满了好奇,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大多是附近群众跑这里来喝粥,有时济宁、兖州、泗水、邹城等外县市客人也会来这里。有一种说法叫“打起来、开三开,再开两开,就出锅”,关键工序是看火候,与锅底接触的粥要略微糊锅,但又不能糊焦过火。要的是恰到好处的糊香味儿,不能弄成糊焦味儿。“糊”中透香,闻起来香,喝起来爽,据说还很养胃。

做糊粥的主要是原料为小米与大豆,两者比例大概1比2,先将豆子打成豆浆,将锅烧热,将少量打的豆浆在锅底熬炝下,粥的糊香气就来自于熬粥前的炝锅;接下来将豆浆放入大锅熬,熬到没有泡沫和去掉豆腥后,然后把小米面糊流动的倒入烧开的豆浆锅里,用勺子朝一个方向不停搅拌,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同一方向不停搅拌,以免糊锅,直至熬至糊粥浓稠时关火即可!

《糊粥世家》系山东电视台纪录片人老李主创,作品以西关王记粥铺为主线,讲述了传统糊粥的制作技艺和王家几代人做人、做粥的大智慧。并通过糊粥这一运河流域特色食品,以小见大,阐述了儒家文化和谐、融合、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寻一方粥品制作技艺,品千年糊粥世代传承”。 全片分为制粥篇和传承篇两个部分,时长22分钟,350多个镜头,全部独立拍摄制作完成。

《糊粥世家》系国内首部围绕儒家食礼文化及历代衍圣公府饮食生活推出的人文纪录片,成为2016中国优秀纪录片推选作品,还被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推选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烹饪技艺类)评估、展映的专题片样片。在今年日本举办的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上进行项目评估和展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