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国产科幻的垫脚石

上映之前,观众们普遍都不看好《上海堡垒》,昨天公映后大家的实际反馈也证实了这点:无论票房还是口碑,这片子都扑了。

实事求是地说,《上海堡垒》确实很烂——要骂“烂片”很容易,骂得有理有据、花样翻新的大有人在,不差我一个。

我没读过江南的同名小说,也不是鹿晗、舒淇的粉或黑,本文只是想单纯从电影《上海堡垒》本身出发来谈谈。

成功的片子有成功经验,失败的片子也有失败教训,如果创作者和观众们不去辩证地发现、看待影片的优缺点,总结、分析经验教训,那么所有口水声都没有价值……《流浪地球》成了国产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那《上海堡垒》就来做国产科幻电影的垫脚石吧。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如果你在意的话。】

今年被不少观众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春节档时就同台登场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前者主打“科幻+灾难”,成为了中国首部现代重工业科幻大片,后者定位“科幻+喜剧”,西体中用将“宁浩式”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

《上海堡垒》则填补了另一块空白,“科幻+战争”

国产科幻电影在“类型片”方面一直谈不上丰富,“科幻战争片”更是没人做过,主创团队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出了这样一次宝贵的尝试,主客观上都是有价值的。

可惜,《上海堡垒》在细节处理方面实在是太粗糙、太不走心了,位于一线战场的上海市完全看不出来“处于N级战备”的样子,市民们该干嘛干嘛,随时备战的UNDC(地球防卫军)成员的战备状态也不像是军人……

当然,在大战开启时,上海市硝烟四起的末日景象还是颇有些战场氛围的,但也仅此而已。

除了“战争片”外,《上海堡垒》其实还有一个“爱情片”的附加属性,且有一主一副之分:主线是江洋对指挥官林澜的倾慕思恋(外加半个局外人杨建南),副线是路依依和潘翰田之间“没有说出口”的遗憾恋情。

影片在这部分戏份编排上出现了很尴尬的失衡,江洋对林澜的感情显得太一厢情愿,两人之间缺乏交互,偏偏最重要的信息“林澜的个人贵重物品是江洋送的花”还放在了彩蛋里,造成了头轻脚重的感觉,正片看下来就觉得既不像战争片又不像爱情片……

考虑到我个人更看重电影《上海堡垒》的“科幻战争”题材,下文还是讲这一块内容吧。

影片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战场体系:握有高级能源物质“仙藤”的人类是防守方,仙藤在为城市供能之余,可以构筑类似防护罩的“泡防御系统”,也可以为终极武器“上海大炮”充能实现反击;来抢夺仙藤的外星侵略者德尔塔文明是进攻方,其神出鬼没的德尔塔母舰可以一定程度破坏泡防御,并释放大量“捕食者”士兵进入泡内破坏防御。

“太空-天空-地面-地下”,攻守双方如何选择博弈、排兵布阵,理论上可以很有看头……可惜,影片在战略战术上也没花多少心思,有些白费了这个不错的设定。

《上海堡垒》把主镜头给了上海守军秘密训练的“灰鹰小队”——无人机群是除了上海大炮之外,最能对捕食者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武器了,赢得制空权、少让一个捕食者落地,就能让守军多一分胜利希望。

因此,灰鹰小队成了中后期最核心指战员­——关于这部分“个人英雄主义”槽点还是挺大的,虽然看过影片后勉强也能圆回来:

一,让几个经验不足的小年轻挑大梁,欺我上海守军无人?如果要解释的话,其实灰鹰小队一直都只是替补,在指挥部连续两次遭袭、无人机驾驶员损失殆尽后,他们才转正并参与实战;

二,江洋为了救队员路依依,损毁飞机落地成了步兵?江洋不顾队长职责,间接导致空战压力骤增,这点犯了错误,确实没法洗,所幸事后路依依驾机落地,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帮江洋把这个大错补救了回来……

除此之外,我对UNDC的指挥系统、人员数量、兵种构成、军衔制度也比较迷惑——参与作战会议的都是什么身份、什么军衔?虽然普通枪械等轻武器对很难对捕食者造成伤害,但打多了、打准了还是有效果的,既然如此,地面部队完全可以暴兵搞人海战术嘛……而且灰鹰小队是从后勤部挑选、直升上来的,江洋战后更是成了司令官……

总之,我们还是尽量把UNDC和传统认知中的子弟兵当成两支队伍区分开来比较好

相比之下,影片完成度尚可的特效和用过心思的设定,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片中多数镜头都用到了特效,并德尔塔母舰袭来的黑云压寨、遮蔽天空,泡防御系统的似有似无、万千灯火,上海“陆沉”的支离破碎、末日崩塌,都算可圈可点。

尤其是捕食者从天而降、上海大炮浮出海面一快一慢两组动态镜头,局部和整体画面感也值得肯定。

而设定方面,最出彩的应当是外星人士兵“捕食者”的设计:其基调是金属感强烈的机甲形态,无论是圆球形态还是六肢怪兽形态,都富有不俗的冲击力,结合影片里的实际表现,可以说是塑造很上心的“反派”形象了。

然而,这种机甲设计有个问题,它的性质和片中大多数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类士兵一样,拍战争戏是足够了——但都显得冷冰冰、没血肉,缺少能让观众产生更多情绪的感染力,从深层次来看,反而是降低了战争戏的精彩度。

《上海堡垒》有许多致敬科幻战争电影《独立日》和《洛杉矶之战》的桥段,无奈完成度太低了,有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味,尤其是江洋驾机冲向母舰大喊“向我开炮”的一幕,堪称大型事故现场,真不知该笑还是该扶额。

我本人对鹿晗没啥意见,甚至于第一次在《重返二十岁》里认识他时,觉得他演得还可以……但他真不适合江洋这个角色,《上海堡垒》的拍摄思路也依旧停留在让鹿晗耍帅满足少数粉丝的层面上(比如开枪的慢镜头),对我这样想看科幻战争戏的观众来说,影片如此主演和拍法完全是减分项。

“《流浪地球》给中国科幻打开了一扇门,《上海堡垒》又把这扇门给关上了。”这句戏谑之言当玩笑听过就行,可别当真,“中国科幻”不会因为一次全新的尝试而沉寂,甚至失败。

《上海堡垒》带来了许多经验教训,最最宝贵的一点是:主打“流量小生+网络IP”的圈钱电影模式已经不吃香了,好好雕琢设定、润色细节、死磕剧本才是让一部科幻电影成功的关键,真正能让观众肯定的品质,往往藏在一眼看不到的地方。

现在的观众真的不好糊弄了,一部片子好不好往往会有争议,但“烂”一定会有共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