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治大病——外感风寒葱豉汤

由于中医传到现在,各大门派,各大师们经验方大都走向复方大方,反而忽略小方,其实历史上很多小方,也可以治大病。因此为了学习方便,针对初学者,或者临床医师学习,特意写了小方治大病,准备持续更新下去;由于药少,简单,好学,深受人们喜爱,所以更应该学会运用。

风寒感冒葱豉汤

葱豉汤,出自晋·《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为何叫肘后备急?

因为古人袖子宽大,都用来装东西,因此本书平时可以随身携带,所以叫肘后备急。

本方又名“葱白豉汤”。

  葱白一虎口(5条)、淡豆豉1升。

名词解释:葱白一虎口就是一握,一把之意。你就把葱白掐在手里正好为一握,大概100克左右就可以了。豆豉一升折合现在起码也得100克。豆豉这个东西商店就有卖的,不过都是咸的,淡豆豉就是不加盐的豆豉。

  【用法】水煎,分服取汗。煎一次,分两次或者三次喝就行。以上剂量大人剂量,10岁孩子酌减一半即可,婴儿三分之一剂量就行。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病人表现稍微厌恶风,怕冷,或微热38度左右,另外可见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黄二两,又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时下盐、豉,后纳葱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及肺炎等病症。

  1.感冒:以本方加香附、苏叶、陈皮等治疗妊娠早期风寒感冒。5剂后症状消失,嘱停药。(《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第11期)

  2.腺病毒肺炎:以本方合保和丸加枳实治患儿腺病毒肺炎高热。仅服药3剂而病获速愈。(《黑龙江中医药》1995年第2期)

  【方解】本方组成最能体现葛洪组方遣药简便廉效的特点,药仅二味,为清宣发散之剂,温而不燥,汗而不峻,对感冒及时疫初起,邪浅证轻者,颇为合拍。方中,葱白发汗解表,“散风寒表邪”,以“治伤寒头痛身疼”,为君药。淡豆豉“发汗解肌”,宣散表邪。

二药合用,解表散寒。药性平和,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构成辛温解表之轻剂。临床以微恶寒、鼻塞、喷嚏为证治要点。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咽喉肿痛。

  【方歌】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葱白厨房常用之品,豆豉是大豆加工而成也是粮食,这种组合治感冒,大家想想比西医西药副作用如何?自己脑补吧。

葱豉汤药性平和,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是治疗寒性伤风感冒初起,邪浅证轻的一首便、廉、验的常用方剂。当感冒初起,表现为微恶风寒,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时,即可使用本方治疗。

临床对于不汗出,风寒化热或者外寒内热类型感冒,我喜欢学习蒲老经验,银翘桑菊饮等都可以再加葱白豆豉,豆豉不备可以单独用葱白也行。有些不爱煎药我常嘱咐买银翘解毒颗粒,煎葱白水化颗粒,效果也不错。

比如直接引用葱豉汤医家,绍派医学大家俞根初创葱豉桔梗汤治疗风热感冒咽痛咳嗽。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处方鲜葱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栀6~9克 淡豆豉9~15克 苏薄荷3~4.5克 青连翘4.5~6克 生甘草2~2.5克 鲜淡竹叶30片

俞根初原文:初 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 燥起刺或 由白而转黄。

【脉】右寸浮洪。左弦缓者。此新感引动伏气。仲景所谓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 风温是也。甚则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风引动内热。仲景所谓伤寒七八日不解。时 时恶风。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也。若右浮数。左弦紧。乃外寒束搏内热。仲景所谓心烦口渴。背微恶寒者是也。发汗后。脉转浮洪有 力。仲景所谓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是也。

【治】冷风引发伏热。先与葱豉桔梗汤。轻清疏风以解表。继与新加白虎汤。

本方现在主治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方解: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常用外感风热初期效果卓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