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代对话 | 肖江:创作是有情绪的美感表达
肖江的绘画既不逢迎也不介怀,散发着日常相处的默契。他从最质朴的内心冲动出发,真诚地创作。2021年夏天,肖江的个展“开门见山”与“室内风景”联合呈现,彼此呼应,分享了一系列艺术家日常生活中的私人图像。无论是混合了现实与虚构的室内场景,还是记忆沿途的风景,他的绘画都为向内探索提供了可能。
关联与被需要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本次Vanguard 画廊的展览“开门见山”中展出了你新创作的一系列关于室内的画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肖江(以下简称“肖”):室内空间的题材我一直在画,只不过前些年山的系列会比较多,也零零散散地画一些室内。这个展览定好了时间以后,虽然用之前的画足够了,但是我还是想展示一些最新的作品,又正好是在画室内的画,就想要以室内为主题。
艺:在铜仁路的平行展览“室内风景”展览空间的陈设与场景为绘画重新赋予了观看的可能性,像是一场戏剧,也像是一个文献或者回顾,把你十几年创作的作品做了一次全面的展示,有什么契机促成了这样的布展方式吗?
肖:这个展不能叫回顾,它其实是根据展厅的氛围,对应找到的比较适合的画。展览空间是一个老式公寓,也没装修,敲了一些墙,那种气息特别有感觉,我早期的画很多也是室内的场景,跟空间的气氛比较契合。李力(Vanguard 画廊创始人)和李棋想在“开门见山”展览的同时再找一个空间做平行展,想要更全面地让观众了解。“室内风景”展览中的作品大多是他们定的,这是一个辅助性的展览,想做得更有意思一点,展览中选择了部分我最早期的作品,中间阶段的不多。
艺:从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到你的创作从生活取材,电影片段、日常杂物、风景、朋友、家人等,如果不去谈所谓的阶段性或历史性的线索,你在某个具体时间段的创作中会不会专注某一类事物?或对某种思路产生路径依赖?
肖:不会,因为它们只是被需要。在创作中需要是背影就画背影,如果需要正脸也行,人、物、风景在画里面就是充当了一个元素,我比较强调的是这些都是形状。
艺:你在十多年前来到上海,在这些年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你创作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的每个展览可能都是新面貌或是一段实践过程,你对于这个过程是怎么看的?
肖:我觉得这是个成长过程。对绘画的认识一点点地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创作的改变,在创作的转换中会带动自己,对内心更明确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对身边的东西感兴趣,越普通的、越不引人注目的东西其实可能更有意思。因为它是跟你有关系的,我可能只能画跟我有关系的事物。换句大俗话说,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
绘画本身的探索
艺:对于绘画本身的探索,你更追求构图、造型,还是笔触或色彩?你近期想在绘画中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
肖:都看重,它们是最基本的,抛开任何一方面都没法继续画。绘画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以前我可能一定要把一幅画画得特别完整,但是现在我觉得有些未完成的画可以保留下来。当下有疑惑的画面,将其留住会在未来有用处。如果你把画面全部完成,当下所谓的问题就可能抹掉了,所以我有些时候会留一点空间给“问题”。
艺:你作品的基底画布有很多用的是粗糙的亚麻布,对于材料的选择有什么偏爱吗?
肖:我用了好几年粗的亚麻布,以前对画布不是太讲究,后来慢慢地就只用粗的布了。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或者说用的材料跟画的方法更加契合。粗的亚麻布会把颜色都吸进去,可以反复画,而且用刮刀刮起来特别无所谓,所以我更愿意用这个。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段时间我画得太快了,感觉有点溜,而用粗的布画起来特别困难,反而可以让你慢慢画。有时候制造点障碍不是一件坏事。
我习惯自己绷布做框,自己做底,每一张画得做五六遍,有的画起稿的时候是黄色底,但画完可能和最初的黄色没有关系。甚至在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随便画,等于又做了一层底,在这基础上再去画。我也挺喜欢在旧画上画新画,但不可能有那么多旧画。
艺:你的作品不论风景画还是人物画看起来是偏向平面,但是色块和概括的笔触又使画面非常有力量,包括最近的人物画《休息》《看》,更简练概括,是不是在刻意做减法?
肖:我都是看需要,需要加法就加法,需要减法就减法,最后还是回到画面上来。
艺:在创作之前你会先画草图吗?
肖:草图是不会有的,但还是需要照片来提供记忆。照片只是创作的契机,在画的过程中变化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就没有什么预设,也没有草图。不断调整画面的过程就有点像整理房间,到最后把每个物品放在你最舒服的位置才觉得这个房间舒服了。
纯粹的美感表达
艺:绘画是一种图片化的语言,展览中有些作品的室内场景中带有室外的风景,如大幅油画《大房间》《好时光》等,窗外的风景是自然产生的,不受人的控制,而室内的物件是由于人的生活痕迹产生的,两者的结合是否可以看作是你为观众构建的景观社会?
肖:我的画没有什么观念在里面,画就是画,是有情绪的美感。它可能会有一些文学性的东西在里面,但没有更多哲学的意义。就像作家写作一样,是一种表达。
肖江 大房间 200x360cm 布面油画 2020 图片来自Vanguard画廊
艺:展览“室内风景”中的小幅《沿途》系列是你熟悉的山吗?它们对你有特殊含义吗?
肖:确实很熟悉,但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我从小就在山里长大,肯定熟悉这些山,但它(画中的山)又不是具体的某个地方。《沿途》是有一年我们去徒步,根据徒步中拍的照片来创作的,当时还是写生的手法,再过渡到后来画山已经不是写生的方式了。后期实际上没有一张写生的。
肖江 沿途(系列) “室内风景”展览现场
艺:两个展览中可以看到你从2013年、2014年就开始创作了关于山川风景的作品,从2014年的《沿途》系列到2020年的《山谷中》,如果这些与风景有关的绘画不止于写生,那么它们是虚构出来的抽象空间吗?
肖:大多数的山是我直接虚构的,或者是我想象中的山。因为在我的老家打开门、推开窗全是山,这山就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然而然就想这样画山,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我就希望大家看到觉得好看就行,甚至有些人会被打动,这就挺好的了。
艺:你近几年在画面中用得更多的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和赭石,在你心中这是山的颜色吗?
肖:它一开始可能是山的颜色,到后面它也不是了,变成了抽象的形状概念。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强调用色,甚至给自己规定作画的颜色,例如以红色和绿色作为主要颜色画一张画,类似于这样的小实验有很多。我还常在旧的画上重新修改,就像重新画一张画,但没有把它画得很完整,像习作一样。
尝试与方向
艺:你曾在油罐“2020玩家艺术节”中用黏土上色,有些调侃地做了些生活中的小玩意儿《精品废物》,之后会像这样尝试其他材料的创作吗?
肖:我比较少用架上绘画以外的形式创作。《精品废物》是个像玩一样的作品,它们是用丙烯把黏土涂白,干了以后再用水彩颜料上色,简单快捷,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做了一百多个,上色画起来很费劲。我最早是在朋友的展览中做了几个“烟头”,扔在地上玩,当时展览对作品的要求是越不起眼越好,然后我就想到烟头扔到地上是非常不起眼的。去年参加艺术节时,我想起以前做的“烟头”,然后把它扩展到了“铅笔头”“橡皮”这类小玩意儿,都是美术生熟悉的物件。
艺:近期还有什么新的关注点或素材是你想做到作品里的?
肖:没有具体的,无非就是这些基础的东西,我没有给自己设定要画什么,但大致会有一个方向,比如说跟绘画有关的,包括山都会继续画。因为最近一次回老家,我对山的感觉不一样了,有意思的是我作品里的很多“山”都是编造的,回去后发现编的“山”跟家里的山很像。我以前没意识到这是一种潜意识。最后发现我作品里有些“山”本来是自己刻意避开原有造型,甚至有时会怀疑它合不合适,但这次回家看了后觉得很合适,的确有这样的山。可能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想以前的很多事情,这是身体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