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国联:《诗经》在河间的早期流传与“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有“诗三百”之称。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烧毁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大量儒家书籍。汉代建立之后,传学《诗》的主要有四家,分别是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又有毛亨、毛苌传《毛诗》,对后世影响最大。

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源于毛亨、毛苌叔侄。毛亨,生平不详,“毛诗”的开创者,世人称为“大毛公”。一说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河间(今河北河间、献县)人。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从事诗经研究的汉学大儒毛亨(据记载是毛苌的叔父),携带家眷一路仓皇地从鲁地北上,最后在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甚至装成本地人。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著《毛诗诂训传》30卷(简称《毛传》),并亲口传授给其侄子毛苌。毛苌在河间设馆传经,传授弟子。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尤其是经过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传》作笺后,学“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余三家相继失传,只有“毛诗”大行于世,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毛传》以先秦学者的意见为依据,对《诗经》作训诂,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保存了很多古义,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毛苌(一作长),即毛亨侄子,又称“小毛公”。为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曾任西河间汉献王刘德博士。当时,西汉河间王刘德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刘德对这些人士自然礼遇有加。现在忽然听说在他的辖区居然有这么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大贤,大喜过望,“礼聘再三”,请毛苌出山,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北面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今河间诗经村西北面三里处的君子馆村,据《嘉靖河间府志》讲就是毛苌当初讲经的地方,人们一直尊称那个地方为“君子馆”。其旧址曾出土汉砖一方,上有汉墓“君子”二字。   

毛苌卒年无从查考,但他死后未能葬归故里。一说毛苌后来官北海太守(今山东昌乐东南);一说其最后聘任河间太傅,后葬于国都乐城附近。不过,家乡的人们为了崇仰祭奉,于诗经村及君子馆的西北面修建了一座毛苌衣冠冢,称“毛精垒 ”;亦有考证,认为此地即为毛苌墓,以上二说《河间府志》、《河间县志》均有记载。为了表示对毛公的崇敬,村子名为崇德里。直到雍正三年,由于递铺(驿站)设此,方改称三十里铺(今河间市三十里铺)。毛亨毛苌与《诗经》的关系,在学术界早已是无需争论的话题,然而毛苌是否有后,却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题。河间市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等人考证,毛苌有后,其后人在泊头。 据泊头东毛庄毛氏后代毛春行介绍,元末明初三十里铺一带遭受一声大变故,书院和祠堂被烧,毛氏族人有的被掳、有的逃散、有的搬迁,生者弃祖茔而逃,他们迁至交河十河嘴,传三世后转迁今泊头市毛三庄,至今已二十七世。这与毛公书院碑上《重修毛公书院记》所述“书院元末毁于兵”事实相符。而毛三庄“毛氏先茔”碑上“始祖长(苌)”“一世祖知之”和其他若干世毛世先人的名字仍能查清,上面还有大明正德十年立,立碑人为七世毛连,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等字。

“毛氏族谱”记载更为详细:“先祖亨、苌叔侄二公隐居河间三十里铺……苌公是经亨公口授,又经数年苦功能熟背诗经并能逐字讲解,献王闻讯,礼聘再三,苌公始应召入馆……”。这一切均证明毛氏后人迁居的时间、地点、故居等是史实相吻合的,足以证明和解开了历史上大小毛公关系之谜和其后代的有关谜团,为研究《诗经》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感谢河间赵景春先生资料协助)

作者简介: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等近40部。拟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

京畿学堂

敬请关注并投稿

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