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自武昌(鄂州)迁都建业的秘密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随后迁都建业,在武昌居住8年后又回到了旧都。其中原因为何?此前多有学者进行过论述。例如,黄惠贤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并引用《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的记载:“孙皓徒都武昌,扬士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 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墙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据此认为:“武昌在当时存在着两个十分重要的经济上的弱点:一、土地瘠薄,农业资源贫乏,大量的粮食、麻布等生活必需品,仰给于长江上游;二,港险陵峻,生活条件差,交通很不便。在这样的地方,当时是人口稀少,劳力不足。”而在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很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前期。
“如果 土地贫瘠,农业资源差,人口的移殖就缺乏吸引力。人口移殖困难,就不能顺利地解决劳力缺短和经济贫困的境况。这样的地方,哪怕军事上十分重要,要想长期维持全国性政治上的中心地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余鹏飞则强调:“东吴统治中心的确定,是由当时军事斗争的形势所决定的。”刘备病死后,执政的诸葛亮与孙吴恢复盟好,“吴与蜀的矛盾解决。与此同时,曹魏多次伐吴,孙权亲自到皖口伶安微省安庆市西南)指挥抗魏。”在此情况下,他决定迁都到距离前线较近的建业。“经过夷陵之战的较量,孙吴稳固地取得荆州南部地区,其西部的边境得以巩固。而蜀汉国力空前削弱,已经很难再构成对吴的威胁。”
这是诸葛亮被迫与孙吴和好的原因。另一方面,长江下游来自曹魏的威胁大大增加,例如黄初五年(224年)、六年(225年),曹丕两次亲率大军到达临江的广陵,威胁孙吴腹地“自夷陵之战以来,三国鼎立的形势也已经确立,孙权向上游发展受到扼制。如此一来,孙权的战略重心不得不转向经营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稳定长江下游统治区。武昌作为孙吴最高军事、政治权力中心显然是不大合适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