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四处征战,为何随行带上大量母马,不影响骑兵机动力吗?

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畔,被蒙古各部落首领共同尊为“成吉思汗”,这也是蒙古帝国的开始。

此后,蒙古通过多次对外战争,征服了包括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在内的诸多势力。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又通过两次史无前例的西征,将蒙古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东欧等地。

这些蒙古骑兵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大量母马随行。按理说,母马的体力和耐力明显比不过公马,为什么要带上它们呢?难道不怕因此拖累行军速度影响机动力?

蒙古骑兵作为一种灵活的兵种,最大的优势并不在于武器装备,而是行军速度的迅猛。就拿与金人对决的野狐岭之战来说,蒙古骑兵往往能集中于一点,形成压倒性优势攻灭局部的敌人。

在蒙古大军出征时,蒙古人会驱赶大量家畜随行,这些家畜有牛羊,也有马匹。除了羊以外,牛和马都可以运输战备物资,蒙古士兵们的一些必需品可以由这些牲畜来担负。

《宋史》记载,这些蒙古人“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者,其出军,头目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也就是说,和中原军队长年缺马的窘况不同,蒙古军队在战马上的配置堪称豪华,除了自己骑行时的一匹外,还会额外备着五六匹战马随行。

正是因为这种豪华配置,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要远超普通军队。以步兵为主的部队一天的行军里程大约在30里左右,而蒙古骑兵在西征中的每天行军速度则高达90至95公里。

更夸张的一次行军,发生在公元1219年9月。当时速不台和哲别奉命征讨花喇子漠,却在讹答刺城下围攻多日毫无进展,为了防止援军反攻,哲别率军退撤500里进行休整。这样的距离让花喇子漠人产生松懈,结果几日之后,哲别突然连夜奔袭500里,杀了一个回马枪,讹答刺城几乎毫无抵抗就被蒙古骑兵占领。

这场突袭战中,这些蒙古骑兵之所以能够毫无顾虑的强行军,就是因为他们一人多马,随时可以换骑,做到了马歇人不歇,并且到达战场后立马就能投入战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单从速度来看,他们所骑的战马是产自蒙古高原的蒙古马,这种马匹身材矮小,高度大多在120到135cm左右,比阿拉伯马低了将近一头,而在速度上更是远远逊色于同时期的欧洲纯血马。

但是蒙古马并非没有优势,它们有着极为强悍的体魄和绝佳的耐力。这种耐力优势,在长途奔袭时要比单纯的奔跑速度有用的多。

也正是因为蒙古马的这一特点,在蒙古军队中,无论是公马还是体格稍差的母马,都可以被当作战马。只不过,这些母马的速度比不过那些公马,但是凭借庞大的数量,蒙古马得以以量取胜,成了蒙古骑兵最重要的战争伙伴。

决定木桶的容积的是最短的那根木板,同样的,决定一支军队行军速度的,是军中最慢的那个人。蒙古军队全员配马的这种优势,让马速的问题不再那么重要。

在马速不是关键的情况下,母马的作用有时候比公马还要多一些。由于蒙古人擅长奔袭作战,在某些时候,他们根本得不到后勤支持,这时候这些母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资料显示,如今一匹成年母马分时段最多可产奶6公斤,即使在行军的条件下母马产奶量会有所下降,但这些马奶也足够供应骑兵所需。在进入战区后,蒙古骑兵可以通过马奶减少对后勤补给的依赖。

另外,马奶可以驱寒、活血、舒筋,在受伤时士兵们也可以用马奶来缓解病痛。比如成吉思汗就曾经因为颈部受伤失血过多,最后是服用马奶才救了过来。

而除了用马奶做粮草以外,这些母马还是维持蒙古军队战马数量的关键因素。在汉武帝北征匈奴时,仅漠北之战一场大战就损失战马十一万匹,而蒙古频繁的对外战争中,战马的损失就更加大了。如果不想战马越打越少,蒙古就必须想方设法的去补充军马数量。

这也是蒙古要携带母马出征的原因之一,母马在战争中也可以诞下新的马驹,这些小马驹3岁就可以充当军马,通过这种方式蒙古也能勉强维系战争中战马的消耗。

当然了,这些母马并不是仅仅只能通过生育来获取战马,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母马的存在也能吸引草原野马群的加入,这些野马在经过驯服后也能补充进军中作战。

另外,军中的公马也是有发情期的,虽然大部分公马会被骟,但剩下的那些用于育种的公马如果在发情期不能与母马交配,脾气也会变得越发暴躁。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些母马为维系军中战马群的稳定也极为重要。

可以说,这些母马虽然在体力和耐力上,都比不过那些体格健壮的公马,但是由于它在后勤补给方面的重要作用,蒙古大军出征时,这些母马作出的贡献一点不比那些公马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