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艺术家,没有设计师

只有艺术家,没有设计师

导语: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

·         这本书的作者叫恩斯特·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刚读完《艺术的故事》最后一章,作者贡布里希先生用了一个反问句作为结尾。由于上世纪后半叶艺术上的那些变化,特别增加了本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一再增订。然而,当我读完这个反问句时,我明白这本书真的结束了,突然无比难过,仿佛乐曲终止在一个飘忽的和弦上,让心悬着。有些讽刺意味,又让人无奈的是:本章标题恰好叫做“没…’在111页,贡布里希认为雕塑《拉奥孔》“...是一种投人所好的艺术,用来迎合那些喜欢恐怖格斗场面的公众。”透过这句话,我只能说作者是一个对希腊文化缺乏了解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是胜过喜剧的,因为它能激发人内心中两种好的情绪——恐惧与怜悯。 在古希腊人看来,人尤其应当警惕的就是才智遭到神妒。英雄阿咯琉斯就是因为遭到神的妒忌而被阿波罗杀死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阿伽门农》中,阿伽门农的妻子也曾不怀好意地过度赞扬他,以此期望他被神击杀;就连先觉之神普罗米修斯也未曾逃过宙斯的嫉妒;拉奥孔作为一个识破木马计的先知,他的智慧无疑触怒了众神,所以众神才用两条蛇杀死他的儿子。雕刻家将拉奥孔的惨状雕刻出来,悲剧家们不厌其烦地诉说着英雄们被神惩罚的故事,绝非是因为他们要“迎合那些喜欢恐怖格斗场面的公众”。相反,他们要做的是通过恐惧之情让人类懂得节制自己的力量,以免遭受不幸的厄运。

·         导论中,第一句话就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是否可以演绎一下:在产品设计领域,没有设计师这种东西,只有设计而已。  让设计师崩溃的事情,是你辛辛苦苦设计出的得意作品,常常受到别人(特别是高层)的质疑。而且,你越认为你的产品是艺术,这种质疑的声音就越大。因为,他们不理解。 成熟的设计师不会说:“我是设计师,是你懂设计还是我懂设计?!”因为,既然你设计出的产品是给别人所用,而别人自然也包括质疑你的人,那么,这种质疑就是理所当然的。一个设计师,有义务去解释他的设计,为他的设计辩护,并在必要时,修正他的设计。 
  要时刻明白:你的设计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即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所有设计,无论是操作系统的失败者Vista,还是数码消费中的成功者iPod,最终裁定产品成败与否的是用户,而不是设计师。 
    然而,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质疑,该怎么办?总有方法。比如,设计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让一些用户试用你的初期产品,并针对反馈不断修改你的设计,等等。这需要谦虚的态度。多数设计师都承认,不是每个设计师都是天才设计师;但是多数设计师又不愿意承认,他们不是天才设计师。如果你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天才设计师,那么,就必须接受别人对产品的质疑,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无论你表面如何张狂,但私下里需要谦虚。 
如果实在无法忍受质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做老板。自己质疑自己,或自己欣赏自己。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然而,回避质疑,真的明智么?我想,连乔布斯也不会猖狂到这种地步。 
 
  无论如何,出色的设计师,应该设计出被大多数人喜欢、接受的产品。这是设计师的职责。如果只有你自己欣赏你的设计,别人说什么都不喜欢,而你坚信自己是梵高,是怀才不遇,只有在死后,产品才能被接受,那么,这确实是一个不幸。你最好去做一个艺术家,而不要选择做设计师。

  关于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区别,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也有很精准的解读: 
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 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以用户为中心,这是设计师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设计师,应该只有设计,只有使用产品的人,而没有自己。遗憾的是,世上有不少设计师把自己当作艺术家,而世上拙劣的艺术家也确实不少。

·         这是我读过的唯一的艺术史的书,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但我百分白肯定这本书是值的力荐的。 我用三天的时间把它读完,让我感觉即对不起这书,也对不起我自个儿。但还是领悟到了一些东西,但挺模糊的,等着那一天这些东西能清晰的浮在我面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