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47)
https://m.toutiao.com/is/JgWKtgY/
由感——
随着网络资讯日益发达,几十年来去书店淘书的习惯就要被改变了,虽然我依然喜欢书店的氛围,尤是喜爱纸质书的墨香,以及雅致的页面设计,还有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淡淡悠远的意境。
每个人读文章都有他自己的习惯。我的习惯是先大略浏览一下,假如忽然有几个或几行字能跃入我的眼睑,就会停下来认真细看,觉着有新意或是有启发、深得我心,就再从头慢慢读起。假如这篇文字没有能入眼的,那就忽略它吧(看文章久了会产生敏感度,就如女人们去商店选商品,能一眼就瞅出它的优劣来)。这个与看懂看不懂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只在合不合心意,因为有很多东西即使合心意但也并不就真懂了,甚至有可能理解错误。
其实,一篇文章里如果能有那么一两句甚至是半句话对你产生积极影响,那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懂这个理儿,那就无法自学成长。
1、剪刀劲细化——
胳膊在身子上任意找一个点,走交错劲。而后这个点越来越多,在腰腹胸背任意游走,最后形成一个球状体。这个球体是有无数个点组成的,胳膊与每个点都走出一个错劲,即剪刀劲。当这个点走到后背夹脊处时,就又会出现另外的劲路。
2、两腿缠丝劲——缠丝劲起于两脚大拇趾,运用时两腿一顺一逆,交缠入大腿根接头处会阴穴,再入尾骨缝,上缠入腰隙。
顺、逆缠——身右转,右大腿外旋顺缠(大腿内侧往外上缠),左大腿内旋逆缠(大腿外侧向内上缠);身左转,左大腿外旋顺缠,右大腿内旋逆缠。
再细致一些,小腿在与大腿做顺、逆缠时其意劲走向不完全相同,有细微差别。顺缠时以小腿前面的肌筋为主,逆缠时以小腿后面的肌筋为主。无论顺缠逆缠,其小腿深处肌筋都给予帮助。
小腿前外侧有个腓骨短肌作用很大,后面的比目鱼肌更是要把它揉活才好。
比如,右腿在作外旋顺缠时,小腿上的肌筋意劲走向由足大趾起,至内踝骨入足跟肌腱里缝向上经胫骨内侧绕肱骨中段缠一圈,至腓骨头上端内里腓肠肌外侧头,再沿着膝窝腘肌斜缠至胫骨头外上端,与缝匠肌等大腿肌筋相连;同时还有一部分斜上缠至股骨头内侧髁,与大腿内侧肌相连。
逆缠时,由足大趾起,从足底骨缝隙缠到外踝骨,由外踝骨上缠至跗阳穴飞扬穴(腓肠肌肌腱深处踇长屈肌、胫骨后肌等),再斜上里缠胫骨前肌,在胫骨中段绕一圈,再入比目鱼肌筋,缠至腓肠肌内侧头,再缠至股骨内侧髁。
用功纯熟,最后才能把小腿上的肌筋拧成一股绳,应用时就不分顺缠逆缠了。
缠丝劲意是流动的,顺骨节出入骨缝似藤蔓沿树干螺旋缠绕,似松似紧,不松不紧,确乎刚柔相济,一片神行。
3、运功时久, 体内网膜渐成一张柔韧的皮,由两肩窝至两胯窝,而后又在肩膊和腹胯四个接头处扯出柔韧有劲的大筋索(扁平状),渗入两膊与两腿关节缝,直至手、脚指甲缝,好似把这张皮拉开固定一般。
想起来王芗斋前辈说的“犹如风中旗”。这个旗是古时军中帥旗,长方形的,旗杆位于中间。演拳时意象旗帜由两肩在体内中间(胸腹与后背胯之间)横披而下,直挂到两脚底。
中间脊柱就是旗杆,意象顶部挂旗的绳索从后脖颈两侧(以后亦渐成薄皮状,入颅腔至面颊)向上挂到头顶百会穴处,这样的话,整个身躯从颈大椎至两肩向下铺展松沉直至脚底。
头顶百会至颈大椎两侧向上提挂着旗布,如此,顶劲和松沉劲就都有了,这两个劲其实是一个劲表现出来的。
这面旗(皮膜)在体内形成后,演拳时身躯的折叠运转亦是这张皮如波浪般涌动,就不会再感到皮肉筋骨的曲折之苦了。
这张皮形成的首要关键是胸腔内的两肺,两肺叶意象成薄薄透明的皮膜,胸腔内就一片澄明;其次是横膈膜,在体内向下延展成宽宽的皮膜,松沉劲由然而生,直沉脚底。
体内网膜形成皮状,演拳轻缓如浪涌,动荡时如风中旗帜随着烈风噗啦啦震荡,动短速疾。
胸间腔皮膜(抻展到两肩窝至喙突入肱骨结节)运化两膊,上腹腔内皮膜配合横膈膜(延展至髂骨上缘)运化腰背肋。下腹腔内皮膜(由盆腔底部横骨向两侧延展入胯窝再至胯轴)运化两胯腿。
思悟:所谓抻筋拔骨抻到最后就是为了抻开胸腹腔内这张皮膜。所谓的修炼“内功”就是修炼这张“无中生有”的皮膜。练出来体内皮膜,也就能区别于其他各类健身运动方式了,这是我们所谓“内家拳”的独到之处。
体内皮膜抻开后,演拳时再用意搭配经络以及脏腑器官,尤其是胆经。豁然间皮膜就意象成了一块画布,用心意在画布上画着山水画,有山有水,有鸟语花香,有白云依着山峰缓缓流动,山谷里有潺潺流水,整个画是立体的是活的。
挺有趣的,演拳就是在心中画画,就是行游在山水之间,乐哉悠哉。
4、演拳时,“六心”相吸相系,入皮膜。六心:两手心、两脚心、头顶心、裆内海底心。合收六心,开展皮膜入骨节缝至体表赤白肉际线。
思悟:
1、心气(缠丝劲)由体内皮膜入骨缝即是“松”为柔,充于肌肤(赤白肉际线)即为“刚”为发。亦如书中所言“柔运行,刚落点”。
2、四肢肢体骨节撑开,意气顺骨缝回流,在两膊是由大椎骨入胸,在两腿则由尾骨处入腹,是为开中有合。意气回流时,骨节不得松懈,而是接骨斗榫,以保证意气在骨缝里缠转。运功时久,方可得“中气”,中气贯足,精神百倍。打拳练功就是为了得中气,而后运用中气,中气得以运用就是缠丝劲。拳语曰“骨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3、掖胯裹裆——意气从骨盆深处往尾骨缝隙抻开,大腿骨内裹入小腹内。小腹内皮膜柔柔的裹着大腿骨,有助发劲。
4、膻中穴与中极穴相吸相系,意即胸腹开合相宜,演拳开步时意劲由中极关元气海向上裂开至膻中穴,身躯松沉中定由然而生,体内生机亦勃然而发。
5、两肩井穴处松开,随心气下沉,至后背内壁横膈膜,一并继续松沉下降,与此同时,两肾后腰处用意向上截住,即为“心肾相交”。而后再相伴着继续下行。
6、随学记录:中医理论——按摩公孙穴,大鱼际穴,针灸丘墟穴对照海穴,都对心脏有好处。
大敦穴(肝经)、然谷穴(肾经)、天枢穴(胃经)对稳血压、降血糖血脂有好处。
至阳穴(肩胛骨下缘连线中间第七椎骨缝,督脉)不仅有助于身体挺拔,对预防心绞痛也有好处。
赘言:知道了这些中医理论应用对我们练功能起什么作用?
比方讲,当我们知道了丘墟穴(胆经)至照海穴(肾经)是可以用针灸刺穿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它们是可以贯通的隧道,练功时就可以用意把它们打通串联起来。至于有什么用处,只有贯通以后才能看到景象。
再比如,同时按摩公孙穴(脾经)和大鱼际穴(肺经),对心脏有好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于是我们练功的时候就可以用心意同时关注它们,用功时久,它们之间就能联系上了,就能说上话了,这不也是手与足合的一个表现方式么。
其实,我们可以在平常用功的时候任意选择一个动作,保持节律,而后心意在这些穴位的地方反复游走,直到印象逐渐清晰。甭管有没有效果,就当是“无为而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