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出息,白养你这么大”,多年后,我把这句话还给了父亲
1)
有句话说得好“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越是有至深感情的两个人,越有可能产生永不原谅对方的关系裂痕。就是父母与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与孩子间的怨恨,大多与父母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方式有关。有些孩子小时候接受了比较极端的家庭教育,他们被打击、被嫌弃,他们不仅感受不到温馨的家庭氛围,甚至长期处在家庭暴力中。待他们长大,自然会对父母心怀不满。特别是那些事业不顺、人生凄凉的人们,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悲惨”归罪于父母,由此导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
2)
现在某公司上班的苏女士,她父亲年轻时很爱玩,也很爱喝酒,自她记事起,就很少看到父亲清醒过。大概是因为酒精的作用,又或许是因为父亲的脾气本身就很差,父母两人经常吵架。苏女士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她母亲每天除了上班、家务,还要负责她学习的事,身体被拖垮了,情绪也时好时坏。而父亲一点不关心母亲,对她更是不闻不问。学习上,父亲总揶揄她很笨、脑子不行,是个“没出息的丫头”。当年的她没有胆量与父亲抗争,只得默默地承受着。
苏女士读高三时,有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父亲去了。晚上她父亲跟几位朋友喝了酒,回到家就开始骂她,“老师说你的成绩考本科都难,我累死累活给你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你一点都不珍惜”,微醺的父亲说个不停,“真没出息,白养你这么大”。
骂得最狠的一次,是她第一次高考那年,由于各种原因(主要还是家庭原因),她高考成绩没有达到本科线。成绩出来的那天,父亲又喝了很多酒,醉醺醺的他,话说得非常伤人。“你是我一生最大的耻辱”,父亲毫不客气地说,“你趁早有多远滚多远”。
之后,她离开了那个家,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的一所高中复读。她劝母亲一起过来,两个人可以租房子住,但母亲说父亲还需要人照顾。所以她一个人孤单地奋斗了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高考,她的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线30多分。
大学四年,她除了问母亲要点生活费,几乎没回过家,更没有与父亲说过一句话。如今大学毕业已有五年多时间,她依然对父亲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耿耿于怀。
前几天,她父亲突然打电话给她,说想见见她,有些话想跟她说。五十多岁的父亲,在电话那端的声音,明显沧桑很多。苏女士不想搭理父亲,在电话这头不说话,父亲大概急了,又开始责备她。这下惹恼了苏女士,她想到自己小时候,那个整天醉醺醺、不管自己,还经常责骂自己的父亲,火一下子就上了头,于是把之前父亲跟她说的话都还给了父亲,“你这辈子都没出息,不觉得自己白活了吗?我有你这样的父亲,这辈子都感到耻辱”。
父亲听到她的这番话突然一声不吭,然后默默挂掉了电话。不一会儿,她收到母亲的讯息,母亲希望她有空回家看看,但她没有回,在她看来,父亲的“恶”与母亲的无限纵容有很大关系。
苏女士好不容易逃离了自己痛恨的家,她打心底永远不想回去。她觉得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噩梦一般,只有远远逃离,才能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心灵。
女儿和父亲关系闹这么僵,确实令人唏嘘。他们之间仇怨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说明女儿小时候受到的伤害实在太大。父亲不懂得如何施教,以及酗酒乱发脾气等行为,彻底摧毁了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不久前父亲的电话,是双方“和好”的一次良好机会,不过双方都没有好好把握,父亲责骂孩子的场景再次上演,女儿又用了非常难听的话回怼父亲。双方关系走到这一步,即便有一方下跪祈求原谅,估计另一方也很难做到释怀。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像苏女士小时候那样家庭,现在已经很少。但在十几二十年前,未成年的孩子长期被父母讽刺挖苦,甚至被打骂的现象,比较普遍。据十年前(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33.6%的中国高中生曾“被父母打骂”,31.4%的中国高中生“被父母冷落或者讽刺挖苦”。
庆幸的是,经历了那样不堪的童年,苏女士仍然考取了大学,并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但令人悲哀的是,她终究没有原谅父亲。“无法原谅,表示没有放下”,或许等到苏女士能放下一切的时候,就不再憎恨自己的父亲。只是,如果父亲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改变,那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